偷换概念财主欺骗木匠对答如流秦宓舌战张温要遵守同一律教案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偷换概念财主欺骗木匠对答如流秦宓舌战张温要遵守同一律教案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偷换概念财主欺骗木匠对答如流秦宓舌战张温要遵守同一律教案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听后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老师接着说:
“这道题很难很难。
要是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有的同学认为:
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
第二天,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答题的卷子。
他们说,我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还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
没什么了不起的。
“你们算了!
”老师笑着说。
“我们算了,算了。
我们算出来了!
”
“你们算啦!
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
你们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
那么容易吗?
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①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用“算了”二字,但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老师说的“算了”,意思是叫学生“不必白费这个力气”,而学生们回答的“算了”,意思是说“已经计算出来了”。
这几个学生把老师说的“算了”的意思领会错了,把两个不同的概念给混淆了。
这在逻辑上就叫违反了同一律。
什么是同一律
什么是同一律呢?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概念和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不能忽而是这个含义,忽而又是另一种含义。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
使用判断也要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人们常说:
“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这和同一律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不能张冠李戴;
李树就是李树,桃树就是桃树,不能李代桃僵。
这可以说是同一律对人进行思维活动时所提出的起码要求。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如果在说话和写文章中出现了下列种种逻辑错误,那就是违反同一律了。
在使用概念方面,违反同一律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请看一个事例:
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
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
“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
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
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而个人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下面是列车上的一个小镜头:
一列火车进站了。
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
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
老大爷不高兴了,说:
“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
”小伙子嘻皮笑脸地说:
“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这个小伙子在说话时故意把“硬座”变换成“硬坐”,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
在鲁班的传说故事里,有一个张班受骗的故事:
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木匠的手艺也很高超。
有一次,张班给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
如果修的台阁合他的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
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遍了,找不出半点毛病,该按约定条件付给报酬了。
财主叫家丁牵来五匹马,并排站着,背上横阁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放了一块比手指甲还小的银子。
财主说:
“这就是我付给你们的工钱——‘五马驮银子’。
”接着财主拿来用鸡蛋壳装的米粒,说:
“这就是我外赏的‘一蛋米’”。
财主还从一个纸匣里拉出了两个蜘蛛,说:
“这是‘两蜘蛛’。
”最后,他把手指头伸到一只酒壶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
“这是‘三弹酒’!
”张班知道自己受了骗,就把经过告诉给鲁班。
后来由鲁班想法子把这个阴险狡猾的财主狠狠地收拾了一顿。
在这个故事里,财主欺骗张班的手法主要还是利用同音异字来偷换概念,大耍赖皮。
双方原先约定的“五马驮银子”,指的是需用五匹马才能驮得动的银子,财主却把它偷换为用五匹马驮一块比手指甲还小的银子。
双方原约定的外带“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这些概念很明确,不会发生歧义,而财主却肆意把它们偷换成“一蛋米、两蜘蛛、三弹酒”,这是对同一律要求的粗暴违反。
下面介绍一个古代舌辩的故事:
三国时候,东吴派一位有学问但很骄傲的使者——张温去蜀国观光,顺便了解一下蜀国人才情况。
宴会上,张温恃才傲物,出言不逊,还向主人提一些古怪的问题。
没想到,他遇到了蜀国很有舌辩才能的学士秦宓。
张温提出的一些古怪问题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绝妙回答。
两个人以“天”为题,层开了妙趣横生的问答:
温复问曰:
“天有头乎?
宓曰:
“有之。
温曰:
“在何方也?
“在西方。
诗云:
‘乃眷西顾。
’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天有耳乎?
“天处高而听卑,诗云: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天有足乎?
“有。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若其无足,何以步之?
“天有姓乎?
“何姓?
曰:
“姓刘。
“何以知之?
答曰:
“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日生于东乎?
“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于是温大敬服①。
张温不仅难不倒秦宓,而且最后还服了他。
这说明秦宓确实能言善辩,才华过人。
他引经据典,对答如流,看来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从辩论技巧来看,是高超的;
从回答的内容来看,也是机智的。
他处处占居上风,终于折服了对方。
但从逻辑角度来看,那就不足取了。
在使用概念方面,秦宓在前面的三答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原意是“于是回头望西方”,而秦宓却把表示“回头望”的“眷”偷换为“头”,进而推出“天的头在西方”。
《诗经》中的“鹤鸣臬,声闻于天”,原意是“鹤站在水边高地鸣叫,它的声音在高空都可以听见”,而秦宓却把表示“高空”的“天”偷换为“上天”,进而推出“天有耳朵”。
《诗经》中的“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原意是“怨我命运太不济,恨他白云还不如”,而秦宓却把表示“命运”的“天步”偷换为“上天举步”,进而推出“天有脚”。
在论证方面,秦宓提出的论据,不足以证明他的论点。
《诗经》是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是科学著作,哪能作为科学论据呢?
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证明“天的头在西方”、“天有耳朵”、“天有脚”是不合逻辑的。
至于天子姓刘的说法,更经不起推敲了。
每个朝代皇帝的姓多数不一样,按照秦宓的逻辑,在这一朝代天姓“刘”,而到另一朝代就得改姓了,哪有这样的道理!
混淆概念与偷换概念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说,在说话和写文章中,由于认识不清或文理不通,无意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混淆概念,由于某种需要(如诡辩、应对等),编造出似是而非的说法,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
在使用判断方面,违反同一律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请看两则外国小故事:
一个汽车司机把一位上了年纪的路人险些撞伤,两人因此争吵起来,司机说责任在走路的人,因他走路不小心;
走路的人说责任在司机,因司机开车不小心。
争到后来,司机说:
“责任不在我,因为我已经开了五年车。
”走路的人很不高兴,回敬道:
“你开了五年车有什么了不起,老子已经走了五十五年路了!
这两个人开头争论的是“这次事故是谁的责任”,两人都把责任推给对方,后来却争论起开车与走路资历长短的问题,两人都摆出值得夸耀的资历。
这两个人在逻辑上都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歌:
对歌开始了。
歌仙刘三姐向三个酸不溜秋的秀才提出一个问题:
“高高山上低低坡,三姐爱唱不平歌,再向秀才问一句,为何富少穷人多?
陶秀才回答说:
“穷人多者不少也。
李秀才补充说:
“富人少者是不多。
罗秀才接上说:
“不少非多多非少。
莫海仁听得不耐烦了,催促三个秀才说:
“快快回答莫罗嗦。
刘三姐问的是为什么富少穷人多,而这三位秀才回答的却是什么叫富人少穷人多。
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这也是转移论题的一种表现。
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们曾采取偷换论题的手法肆意定人“恶毒攻击罪”。
下面举一个实例:
某市有一个工人,在砖窑西边烧火。
当时正刮东风,这个工人满头满脸都是炉灰,快成了“灰”人了。
他随口说了一句话:
“要是刮西风就好了。
”这句话被一个干部听到了,这个干部硬说他攻击毛泽东同志“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
结果这个工人被定为“恶毒攻击罪”。
下狱数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平反。
这位工人讲的是作为自然现象的“西风”,刮西风他就可以少“吃”炉灰。
而那位干部采用偷换论题的办法,硬把这位工人的话说成作为政治比喻的“西风”,这是采用偷换论题搞诡辩,害人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偷换论题的做法是为了逗乐或出于应急的需要,表现出机智和幽默。
有一天,阿凡提和三四个朋友在一起吃抓饭,朋友们尽挑羊肉吃,不过都是一块一块地往嘴里送。
于是,阿凡提就两块两块地吃起肉来。
朋友们急了,就问:
“阿凡提,你怎么两块两块地吃肉呀?
阿凡提回答说:
“我的嘴里放不下三块怎么办!
阿凡提明知朋友们问话的用意是让他和大家一样,一块一块地吃肉,但他故意回答成由于嘴太小,一次只能容纳两块肉,容纳不下三块肉怎么办。
在这里阿凡提是为了逗乐而偷换论题的。
有个小朋友在看画,画面是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射击。
这个小朋友就问他的爷爷,说:
“爷爷,为什么打枪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的爷爷回答说:
“如果两只眼都闭上,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小朋友的疑点是:
为什么射击时不让两只眼睛都睁着,而非闭一只眼睛不可。
他的爷爷对这个问题故意避而不谈,而去回答那个众所周知的问题。
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论题。
但爷爷偷换论题是为了跟孙子逗乐。
转移论题与偷换论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转移论题一般是指议论离开了论题,例如,考试中的答非所问;
写作文时的东拉西扯、文不对题;
与人辩论,各讲各的、互不交锋等都属于转移论题。
而偷换论题是故意把一个论题改换为另一个论题,它往往是诡辩的一种手法。
要遵守同一律
同一律是思维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不管是谁,如果他在思考问题或者表达思想时违反同一律的要求,那么他的思想就肯定是不明确的和含混不清的。
思想不明确和含混不清,别人就会感到不可捉摸和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使别人接受和信服了。
有时,还会闹出笑话来。
请看一则“做裤子”的笑话:
春秋战国时,郑县有个姓卜的人,他的裤子破了,叫他的妻子给缝制一条新的。
他的妻子问他做什么样的,他说照原样做,他的妻子把新裤子做好以后,照原样把新裤剪了个洞。
为什么会闹出这个笑话呢?
因为姓卜的在表达思想时很不明确。
“照原样做”可以理解为照原样的大小尺寸做,也可以理解为照原样的模式做。
说话人的原意是照原破裤的大小尺寸做,而他的妻子却理解为照原破裤模式做,原裤有破洞,新裤当然也应该有破洞。
再看一则“听命令”的笑话:
阿凡提到皇宫里当差,皇帝吩咐他说:
“阿凡提,我以后命令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和这事有关的事情也要想办法做好,你要养成这个习惯!
有一天,皇帝生了病,派阿凡提去请医生。
阿凡提把医生请上以后,在回来的路上又到礼拜寺去把经师请上,把洗尸的铜壶也带着,又叫四个人抬着灵床,吆喝着回来了。
皇帝一看,气得火冒三丈,指着经师和灵床喊道:
“阿凡提!
我派你去请医生,你怎么把这些晦气的东西都带来了:
“尊贵的陛下!
”阿凡提慢条斯理地说:
“你亲自吩咐过我,‘我以后命令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和这事有关的事情也要想办法做好。
’按照你这个命令,我想,要是皇帝的病治不好,一命呜呼了,不是要请经师和抬灵床吗?
所以我就把这些都带来了。
故事中的皇帝下的命令太不明确了。
因为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都有关系,对皇帝的命令可以随意解释。
机灵的阿凡提就利用这一点来气一气皇帝,而皇帝却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生病与死亡这两件事确实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生老病死嘛!
阿凡提替皇帝准备丧事用的东西,可以说是按皇帝的命令行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