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实践报告书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
《鸦片战争实践报告书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实践报告书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调查中可以得到大多数人习惯从性质和路线上将当时的官员划分为清官贪官抵抗派妥协派改革派与保守派爱国与卖国等相互对立的群体。
他们谴责清军将帅的腐败无能与妥协卖国,批评清政府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贻误中国的发展时机。
查阅史料:
现在阅读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各种文献资料,我觉得需要从空间上进行分析,按照所处的前后方位加以分类,就清晰地看到前后方官员观点的分歧
后方官员:
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奏折《天津海口海防善后事宜》,他认为斗力不如斗志,只要组织善于游水的军队就可以与其在海洋上周旋。
关于武器装备的改善,在他看来并不十分必要
山东巡抚托浑布和登州镇总兵玉明所奏他与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一样缺乏与英军的实战经验,他选择不利于在海上行驶的战船,仅仅因为战船的尺度水师官兵比较习惯。
1843年初,署漕运总督李湘棼对于江苏海防善后事宜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拒之于水不如拒之于陆。
前方将领:
以广东官员在改善武器装备最为积极,他们都先后经受到英军船炮的压力,主张学习先进的船炮技术,加强中国的海防建设,其中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以反侵略斗争为主旨的林、魏的爱国主义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端。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形成的。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当笼罩在天朝上国神圣不可侵犯的灵光暗淡之时,也就是中
国人开始对过去被称为蛮夷小邦的外部世界刮目相看之际,许多有识之土,以新的思考方式,探讨拯救民族危亡之道,而当务之急就是军事方面的变革。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军事思想。
亲临于鸦片战争硝烟之中的林则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抵抗英军、保卫中国海疆。
他提出要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改
过去封建官僚那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陋习,主动开眼看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企图通过师敌的途径,以达到制敌的目的,侦探夷情,知其虚实,定控制之方。
他的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防御思想,是根据敌优我劣的特点制定的;
他强调发动人民,依靠民间丁勇助守海防,开创了近代中国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先河;
他的水战团水军,火攻练火器的战术,初步显露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独到之处。
与林则徐并称的魏源,苦心编著海国图志,阐述他的军事理论。
魏源以传统的口吻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震动了朝野上下。
同时,在制夷问题上,魏源比林则徐更多地强调开放意识,更多的着眼于军事方面。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师夷,就是要引进西方的练兵方法,像西方一样,创办军事工业和其他工厂企业。
总之,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不愧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开创者。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一切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的先进思想,即使一时受到冷遇以致诋毁,最终总会被人们认识接受,放出灿烂光芒。
林魏的论述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中起到前驱先导的作用。
总结:
通过网上调查和史料查询,有无战场体验是前后方官员认识不同的原因。
前线的指挥官在与英军接战之前,与后方官员一样,大都期待军事上的大获全胜,只是在战场上亲身体验了惨败之后他们的思想才发生了痛苦的转变。
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他还多次发出了“学一点历史”的号召。
历史证明,一切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的先进思想,即使一时受到了冷遇及诋毁,最终会被人民认识接受,放出灿烂光芒。
而一切腐朽与落后终将在时代的长河中消逝。
人们评价历史人物往往是通过习惯性质路线来评判,但对人物影响更重要的是所处空间和眼界的影响。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看待历史,也应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更加深入客观认识事物。
篇二:
《鸦片战争的烽火》课例研究报告
《鸦片战争的烽烟》课例研究报告
徐谦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
1、背景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
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全国各地就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与研究。
尝试以导学案为载体,优化课堂结构,研究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已经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完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初步确立了适合我校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将这种将这种模式最终确立并进行推广,我们课题组决定以典型课例的形式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2、目标:
研究如何使用导学案达到课堂高效,并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二、课例研究的模式1、一课多上:
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一课多上的形式展开研究,先由一位教师上“独立课”,小组成员听课观课,课后集体会诊,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反思完善,再由这位教师进行实施,形成典型课例。
2、互助式观课:
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观课指导。
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
我们采取如下步骤:
①课题组成员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
②观课者做好
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
③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
④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研究过程
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节课中出现的有针对性的、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
我们研究过程如下:
1、小组会谈:
研究与准备。
课题组成员共同为《鸦片战争的烽烟》这节“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2、研究课一:
实施。
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时有具体的要求和细则,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3、小组会谈:
反思与改进。
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授课教师先谈谈自己课堂的得与失,各位教师就自己的观察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进一步完善各个环节。
4、研究课二:
第二次实施。
5、小组会谈:
反馈与存档。
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课,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整理资料,最终确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四、课例研究的结果
1、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及使用模式。
通过本次典型课例研究,我们课题组确立我校的“导学案”编制模式我们的导学案分为以下几部分: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自主预习·
发现质疑、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知识链接五部分。
主体部分在【自主预习·
发现质疑】、【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这三个板块。
【自主预习·
发现质疑】内容包括:
问题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对中国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在课文中能够找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要求设计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比较难一点核心的问题。
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把握重难点。
本课内容最难的就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中国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些要通过讨论分析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
巩固拓展】要求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要有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三个板块编写特别要附上学法指导,这体现了我们导学案编写的特色,也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要求的。
教师不是只提问题,更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导学案的使用放在课前,由学生在上课以前预习完成。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时学习任务重,加上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只能放在课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我们提前一周发放导学案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课堂上先针对
发现质疑】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接着师生重点解决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中学生疑难点问题,这样可集中学生学习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
最后以【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的内容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掌握情况,并适当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后及时收交导学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形成导学案为载体的“三精”教学模式。
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课堂使用中,我们逐渐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我们将《鸦片战争的烽烟》这节课课堂分为三部分:
精学”: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一部分【自主预习发现质疑】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编写实施时,对于这部分设计,注重在作者情况、字词音义等基础知识和整体把握文章方面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预习独立完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若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讲”: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
导学案的问题要求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准备,问题之间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层次。
这部分的导学问题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问题,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60%。
《鸦片战争的烽烟》本节课这部分我们设计了六个导学问题,分别从背景、过程,战败原因,英国侵略中国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这部分问题较有难度,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点拨,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适时的进行学法指导,指点迷津,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迅速解决问题。
但教师的讲解不可过多,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一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精讲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三讲,三不讲。
学生自己能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懂得不讲、我们讲了学生也不懂得不讲。
讲什么呢?
讲学生的难处、惑处、浅出。
精讲它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
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吸收。
本环节完成学习任务的90%。
“精练”: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三部分【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精练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的目标,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习题,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训练活动。
题型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本节课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两个习题,通过填空,检查学生对书本的理解;
通篇三:
中国近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各大军阀各种救国理念层出不穷,可最后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主导了社会主流,让拥有决定性实力的国民党落得个败北逃亡的下场?
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跟一些资料,让我们共同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调查对象:
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网上获取一些资料,并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分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
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
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
向现代化的历史。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
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
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
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
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
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一个政党的建立往往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一个政党的发展却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与不断进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下的必然选择,而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
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是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他们绝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正
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
近代史实践报告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
(201X学年第二学期)
社会实践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题目资产阶级共和国梦想在
社会实践组长李建坤
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张菁
填表日期201X.5.12
一、社会实践小组基本情况
二、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附加一:
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
1..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乎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2.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
以上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二、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须真实可靠。
在调查报告中,要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调查报告须提供调查数据来源的相关资料。
篇三:
近代史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主题:
“鉴往知来”——浅议鸦片战争对中
国的影响
学院(部):
专业:
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学号:
_______
指导教师: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日期:
201X年11月25日
浅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如果出于一个血性的中国人来讲,我会选择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开端,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贪得无厌,硬拉着中国一步一步的踏入无尽的深渊,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出现;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的破坏;
中国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被破坏。
君不见曾经精致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变成如今凄凉的断垣残壁;
君不见曾经自给自足和乐美好的中国,变成战争后的颓唐堕落;
君不见曾经主权独立威风一时的中国,变成战争后的低三下四?
?
但是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历史也是这样。
柏杨说:
“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而鸦片战争在帮助中国人跳出“酱缸”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强硬地打开中国的国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现在的中国:
可能还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落后,可能还是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可能还是人有三等的封建官僚主义?
所以我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
诚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一开始只是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地和原理供应地,它的目的是无耻的、不人道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鸦片战争甩了之前一直以为天朝地大物博,自高自大的中国人,一个响亮的耳光,打醒了一部分有见识、有智慧的中国人,使他们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猛然惊醒。
思想上:
先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冲破闭关锁国的铁笼,注意西方的进步,编写介绍关于西方知识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
再有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未能付诸实施,没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产生显著作用,但是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再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军事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培养军事、翻译等各种人才,建立新式海陆军,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中国的军事近代化;
再到维新派“公车上书”,提出“变法”“维新”,虽然仅有百天之短,但是作为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至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终于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统治。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痛苦而探索的。
鸦片战争让这些有识之士觉醒,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引导下,中国渐渐走向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
政治上: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虽然并非清政府的意愿,但是它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为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国人的革命任务也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
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广大的中国人民开始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渐对清政府丧失了希望,而清政府为支付大量的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加速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中国社会的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