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97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并大胆实践,立志给“新文学开出一块新的土地来”。

事实上也真的使之成了一种独立文体。

五四落潮后思想蜕化为原地踏步,陷入思虑重重左顾右盼境地,相应地文学意绪也日趋平和冲淡,创作日趋矛盾复杂以至抗日战争时期,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为民族罪人。

4.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江苏东海县,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5.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名文,是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沉沦》是一篇影响重大的小说,《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为散文名篇。

6.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富商家庭。

曾留学美、英等国。

7.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县人。

8.冯至(1905-1993),原名汉承植,河北涿县人。

《我是一条小河》、《蛇》是冯至五四时期创作的两首名诗。

抗战时期写有《十四行集》。

9.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北京人。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自己说:

“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

《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

《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

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10.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家》、《寒夜》等。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11.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还写有《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12.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13.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

《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的女儿万方是当代著名剧作家。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14.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

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诗集。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触,写出中国农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

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诗作。

15.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6.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褓姆》(成名作)、《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黎明的通知》等。

17.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县,生长于天津,是九叶诗派的主要诗人。

他有诗集《探险队》、《旗》、《穆旦诗集》等。

他的诗歌在思维方式上,对以“圆”(或“和谐”)为中心的传统诗学规范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创造了“残缺”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形象。

在诗的表达方式上,他坚持“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拒绝对传统诗歌形象、意境的借用,而使用一种抽象化的抒情。

在诗的语言上,他同样拒绝文言,坚持用现代平常白话表现较深的思想。

他是中国传统诗学的真正叛逆者,是新诗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诗人。

18.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19.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原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界集大成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20.赵树理(1906-1970),当代著名作家,山西沁水县人。

主要作品还有《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等。

21.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1939年开始正式发表小说、散文,先后出版《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等作品集。

22.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原籍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

23.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及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等多部作品,是我国文化界公认的第一流的翻译家。

1966年在“文革”中不堪凌辱,他与夫人朱梅馥双双自杀。

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共一百二十七封(其中三封给傅敏,其余都是写给傅聪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结集为一册《傅雷家书》。

该书体现了傅雷先生的治学风范、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对艺术与人生的独到见解,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

尤其是其中深切的父母之爱,以及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教育子女的方法,至今都很有启示作用。

24.闻捷(1923-1971)五十年代为新华社驻新疆的记者,了解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情民俗。

他的《吐鲁番情歌》等组诗1955年在《人民文学》刊出后,受到读者普遍的欢迎。

这些诗作也写青年人的劳动与建设,但只把它们作为一个隐含的背景,而在每一个具体情境中,正面展开的却是迷人的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和青年男女微妙的情感世界。

譬如《苹果树下》对爱情成熟的描写。

25.余光中(1928- ),福建永春人,生于南京。

早年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读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赴美留学。

他著述丰富,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1952年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

其后陆续出版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天狼星》、《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等近20本诗集。

26.汪曾祺(1920-1997)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受到“京派”主要作家沈从文的影响。

8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进入高潮。

他创作的小说都是短篇,其中引起广泛注意的是那些取材于家乡高邮,表现乡村和市镇的旧日生活的小说,在对风俗民情的生动描述中,展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

如《受戒》、《大淖记事》、《异秉》、《职业》、《故里三陈》等。

汪曾祺继承了“京派”小说的追求的“散文化”风格,消除过强的故事性和“戏剧化”设计,在色调平淡的叙述中力图呈现如日常生活般的“自然形态”。

文字的考究和古雅,意境的营造和叙述者自然流露的情致,使他的小说呈现一种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

这种情调他自己曾经概括为“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27.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文坛重视,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他是80-90年代当代文坛的一个多产作家。

初期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等作品被看作是“伤痕”、“反思”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

他的作品很快地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控诉、揭露的题材和情感方式,而以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作品。

王蒙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流动不居的叙述方式:

以语句上的多变,不断展开的句式,来展现心绪、印象的联想式组合,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夸张、机智和幽默的才能。

这在《来劲》、《献给爱丽丝》等小说中达到极致。

王蒙的代表性是1987年的长篇《活动变人形》。

28.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曾任《上海文学》编委。

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

《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

《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等。

29.白先勇(1937- ),广西桂林人。

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

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

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夏济安任主编),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1年大学毕业。

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30.金庸(1925- ),浙江海宁人,原名查良镛,40年代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法学院、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

1948年赴香港任《大公报》编辑。

50年代后辞去报馆职务,加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作电影剧本《绝代佳人》、《兰花花》等。

1958年后,陆续创办《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化人。

1955年,金庸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

此后,他笔耕不辍,至1972年底宣布“封笔”,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出版15部武侠小说。

他又花了10年把这些武侠小说修订了一遍,于1982年推出一套《金庸作品集》。

为了使读者易于记忆、辨识,金庸把《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做成了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31.北岛是“朦胧诗”诗人群中一位重要的诗人。

1970年开始写诗,主要作品有诗集《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北岛诗歌》,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等。

北岛的诗具有浓厚的抗衡色彩和英雄主义风格。

他的成名作《回答》中充满激愤和反讽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及结尾时“我-不-相-信”的宣告,既体现着受蒙骗的一代青年的怀疑与觉醒,又表现了这个诗人孤独的英雄主义气质。

32.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出生和生活在福建,是经由老诗人蔡其矫介绍与北京的青年诗人相识。

她是“朦胧诗”诗人中最早正式出版诗集的诗人之一, 先后出版过《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怀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等。

33.顾城(1956-1993)是一个把诗当作生活的诗人。

顾城少年时随父“下放”到山东农村,是一个在幻想中长大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在幻想世界的沉溺,使他成了一个“童话诗人”。

在名诗《一代人》中,顾城把幻想与破灭的循环解释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两行诗被视为“朦胧诗”的标帜。

34.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查湾村。

海子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他的诗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79年,15岁的海子考取了“北京大学”,1983年,19岁的海子“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起初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任教师。

海子曾先后开过“控制论”、“系统论”、“美学”课程。

海子的“美学”课很受学生欢迎。

有一次他在上“美学”课时,为说明“想象”的随意与创新,他说:

“你可以想象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

海子的学生很喜欢“诗人”的海子,常要求他在课前10分钟朗诵他自己的诗歌。

在北京工作期间,海子一直过着孤独的写作生活。

1989年3月26日,海子以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

这年,他25岁。

去世后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35.韩东(1961- )是《他们》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也是“新生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开一种风气的诗《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发表于1985年。

这是两首与“朦胧诗”有“互文”关系的诗,实际上是跟“朦胧诗”某些追求文化象征的作品的对话(或解构)。

36.高晓声自传: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自小接触文学,向往文学创作。

49年走出校门,50年开始作文、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都写而不多。

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

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

高晓声年轻时体弱多病,又经受种种折磨,居然七十未死,已是幸事。

但握管则困难重重矣。

37.史铁生(1951- )生于北京。

“文革”中,他从清华附中毕业后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

曾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后因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赢得声誉,并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舞台效果》、《礼拜日》、《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我与地坛》等。

38.王安忆(1954- )是80-90年代的贯穿性作家之一。

她与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都有颇为密切的关系,并写出了被认为是这些思潮的代表性作品。

进入90年代,她的创作受到较多关注的是表现都市文化特征和深层性格的小说。

其中发表于1996年的《长恨歌》,通过一个名叫王琦瑶的上海女性的一生,来展现上海这个都市的文化性格和历史沧桑。

女性与都市,空间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这两者赋予小说独特的结构方式。

《长恨歌》集合起王安忆以前所有对上海的经验与想象,通过王琦瑶这个女人的一生,剖析了女人与城市之间某种天然的关系,作家放弃了主流话语的上海形象,自觉地走进上海的民间形态中。

与流苏、长安、薇龙这些“同伴”相比,王琦瑶形象显示出对都市女性命运的不同的阐释模式,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与古典市井小说亦有着很大的距离。

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追忆与书写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她追忆自我的开始,也就是追忆个人与城市的关联性。

如《长恨歌》所示,在追忆中,上海带着她所有的符号和意义进入王安忆的生命体验中,从而建立了一所大城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深刻关系。

39.余华(1960-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到1987年发表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和中篇《四月三日事件》时,他意识到自己“寻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

此后到1989年间,《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等,以冷漠和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展示对于“死亡”、“暴力”的精确叙述。

他试图挣脱“现实”日常经验的“虚伪的形式”,以人的欲望所驱动的暴力作为叙述的推动力,去挖掘被遮蔽在混乱的“现实”背后的“真实”。

余华的这种“真实”观赋予他的作品以独创性的语言和结构方式。

《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这些通常被看做是对武侠、侦探、言情小说的戏拟作品,也参与了对“经验化”的现实秩序的颠覆。

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呼喊与细雨》)开始,小说世界与日常经验对立、相悖的关系有所缓和。

可以辨认的童年、少年成长的记忆和不同空间的生活场景,成为结构小说的主体。

90年代的另外两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进一步改变了那种排斥日常经验的抽象写作方式,叙述内容取得了与“历史”的直接联系,人物命运的轨迹也正是在历史背景中显现出来。

小说的叙述依然冷静而极有控制力,但显得朴素,并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

[简述类内容]

1.阿Q形象分析

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

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

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

他同时又妄自尊大,即瞧不起未庄人,又鄙薄城里人;

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

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

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虽然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但是,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仍然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

阿Q的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

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

用健忘来淡化所受欺侮和屈辱。

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

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提出病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以《骆驼祥子》为例,简述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切。

他的作品冷静地审视着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其中有批判也有眷恋,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

《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杰作。

同老舍的其他作品一道,《骆驼祥子》参与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特别是于老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