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390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验报告书简易.docx

试验报告书简易

试验一水泥密度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验次数

烘干水泥质量m(g)

未装水泥时无水煤油达到的刻度V0(ml)

装入水泥时无水煤油达到的刻度V1(ml)

水泥密度ρ

(g/cm3)

水泥密度的平均值ρ

(g/cm3)

1

2

备注:

若两次试验结果的差超过0.02g/cm3,应重做试验。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二水泥细度测定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水泥品种

检验方法

干筛法

负压筛法

试样重m(g)

0.08mm方孔筛筛余重RS(g)

0.08mm方孔筛筛余百分率(%)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标准法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水泥用量m0(g)

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6mm±1mm

(即指针所指读数为5~7mm)时水泥浆所加的水量(m1)(g)

标准稠度用水量

P(%)

500

备注

1P%=m1÷m02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6mm±1mm(即指针所指读数为5~7mm)时的水泥浆达到标准稠度。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四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代用法)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固定水量法

水泥用量(g)

固定水量(g)

试锥下沉深度S(mm)

标准稠度用水量

P(%) 

500

142.5

备注:

①P%=33.4-0.185S②若试锥下沉深度S小于13mm,则改用调整水量法。

③也可直接用调整水量法。

调整水量法

水泥用量m0(g)

使试锥下沉深度S为28±2mm时的用水量m(g)

标准稠度用水量

P(%)

500

备注

1P%=m÷m02试锥下沉深度S为28±2mm时的水泥浆达到标准稠度。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五水泥凝结时间测定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水泥品种

标准稠度用水量P(%) 

加水时刻T0

(hh:

mm)

水泥用量(g)

初凝到达时刻T1

(hh:

mm)

终凝到达时刻T2

(hh:

mm)

水用量

(g)

初凝时间T初

(h或min)

终凝时间T终

(h或min)

备注

1T初=T1-T0;T终=T2-T02试针沉至距底板4mm±1mm(即指针读数为3~5mm)时水泥浆到达初凝状态;环形附件开始不能留下痕迹时水泥浆到达终凝状态。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六水泥体积安定性试验(标准法)

雷氏法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1检验雷氏夹是否可用

雷氏夹序号

1

2

未挂300g砝码雷氏夹指针尖端间距(mm)

X1=

X2=

挂300g砝码雷氏夹指针尖端间距(mm)

Y1=

Y2=

挂300g砝码后雷氏夹指针尖端增加的间距(Y—X)

挂砝码后雷氏夹指针尖端增加的间距(Y—X)是否在17.5±2.5mm内。

   

雷氏夹是否可用

2雷氏法检验水泥体积安定性

雷氏夹试件序号

1

2

雷氏夹试件成型后经24小时标准养护指针尖端间距A

A1=mm

A2=mm

沸煮3小时后雷氏夹试件指针尖端间距C

C1=mm

C2=mm

沸煮后雷氏夹试件指针尖端增加的间距C-A

{(C1-A1)+(C2-A2)}÷2=

 |(C1-A1)-(C2-A2)|=

水泥体积安定性是否合格: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七水泥体积安定性试验(代用法)

试饼法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验条件

水泥品种

标准稠度用水量(%)

水泥用量(g)

水的用量(g)

试饼试件成型日期:

养护条件:

试件编号

1

2

脱模后试件形状

沸煮日期:

沸煮时间:

(h)

沸煮后试件有无弯曲、龟裂、崩溃现象。

水泥体积安定性是否合格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八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成型日期

试件尺寸

三联模所需材料重

水泥(g)

标准砂(g)

水(ml)

水灰比

拆模日期

养护条件

测强日期

养护龄期

(天)

 

折强

试件编号

1

2

3

破坏荷载(N)

抗折强度(MPa)

强度平均值

(MPa)

相应强度等级

(MPa)

压强

试件编号

1

2

3

4

5

6

受压面积(mm2)

破坏荷载(N)

抗压强度(MPa)

强度平均值

(MPa)

相应强度等级

(MPa)

水泥强度等级

(MPa)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九砂的视密度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验编号

烘干砂

质量(g)

(G0)

容量瓶、砂、水共重(g)(G1)

容量瓶与水共重(g)(G2)

砂的视密度

(g/cm3)

(ρs)

砂视密度平均值(g/cm3)

备注

1

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0.02g/cm3,则试验应重做。

2

注:

ρS=[G0/(G0+G2-G1)]×ρ水-at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砂的(松散)堆积密度、(松散)空隙率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一 铁制容量筒容积(v)的校准

容量筒、玻璃片共重(g)

G/

容量筒、水、玻璃片共重(g)

G//

容量筒的容积(L)

V

注:

V=

(G//-G/)/ρ水

 

二 砂的松散堆积密度(ρ/S松)的测定

试验编号

容量筒、松散砂共重(g)

G1

容量筒重

(g)

G2

容量筒的容积

(L)

v

松散砂堆积密度

ρ/S松

松散砂堆积密度平均值

注:

ρ/S松

=(G1-G2)/V

1

2

三、砂松散堆积空隙率(PS松空)的计算

砂的视密度

ρS

砂的松散堆积密度ρ/S松

砂松散堆积空隙率

PS松空

注:

PS松空=(1-ρ/S松/ρS)×100%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一砂的(紧密)堆积密度、(紧密)空隙率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一 砂的紧密堆积密度(ρ/S紧)的测定

试验编号

容量筒、紧密砂共重(g)

G1

容量筒重

(g)

G2

容量筒的容积

(L)

v

紧密砂堆积密度

ρ/S紧

紧密砂堆积密度平均值

注:

ρ/S紧

=(G1-G2)/V

1

2

二、砂紧密堆积空隙率(PS紧空)的计算

砂的视密度

ρS

砂的紧密堆积密度ρ/S紧

砂紧密堆积空隙率

PS紧空

注:

PS紧空=(1-ρ/S紧/ρS)×100%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二砂筛分析试验

(1)

砂粗细程度的评定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筛孔尺寸(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底盘

备注

分计

筛余

m(g)

1各号筛和底盘中质量的总和与原试样质量相差超过±1%,试验应重作。

a(%)

累计筛余A(%)

结果评定

细度模数MX1=

分计

筛余

m(g)

2若两次试验细度模数之差的绝对值超过0.2,则应重做试验。

a(%)

累计筛余A(%)

结果评定

细度模数MX2=

两次试验累计筛余平均值%

两次试验细度模数平均值

(MX1+MX2)÷2=

粗细程度:

注:

MX=[(A2+A3+A4+A5+A6)-5A1]÷(100-A1)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三砂筛分析试验

(2)

砂颗粒级配评定

筛孔尺寸(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底盘

第一次试验累计筛余A%

第二次试验累计筛余A%

两次试验累计筛余平均值%

点绘筛分曲线,从筛分曲线上看,该砂的级配是否良好: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四砂的含水率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验编号

浅盘质量

(g)

m1

浅盘与试样总质量(g)m2

浅盘与烘干试样总质量(g)m3

砂的含水率

ω

砂的含水率平均值

备注

1

 

2

 

注:

ω(%)=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五砂的粘土、淤泥、细屑含量检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样名称:

试样状态:

试验顺序

试验前烘干砂样重(g)

m0

洗去小于0.08mm颗粒后砂烘干重(g)

m1

含泥重

(g)

m0-m1

含泥量

(%)

含泥量平均值

(%)

1

2

 

注:

①Q%=(m0-m1)/m0  ②若|Q1-Q2|>0.5%,则试验应重作。

试验结果分析:

 

 

附表1砂的粘土、淤泥、细屑含量与砂质量技术要求的关系

项目

指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砂的粘土、淤泥、细屑含量(%)<

1.0%

3.0%

5.0%

附表2砂质量技术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关系

混凝土强度等级

≥C60

C60~C30

≤C30

要求的砂质量

Ⅰ类

Ⅱ类

Ⅲ类

试验十六石子视密度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试验编号

容量瓶、石子、水、玻璃片共重(g)

(G1)

容量瓶、水、玻璃片共重(g

(G2)

烘干石子重

(g)

(G0)

石子视密度

(g/cm3)

(ρG)

石子的视密度平均值(g/cm3)

备注

1

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0.02g/cm3,则试验应重做。

2

注:

ρG=[G0/(G0+G2-G1)]×ρ水-at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十七石子的(松散)堆积密度、(松散)空隙率试验

试验日期:

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