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311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现代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现代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现代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现代化.docx

《农业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现代化.docx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专题

满分:

100分参考时间:

120分钟

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辉煌“十一五”,成就巨大,来之不易,农业立下汗马功劳;关键“十二五”,历史机遇难得,风险挑战交错,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没有哪个产业像农业一样,平时似有若无,不显山不露水,但一有风吹草动,便牵动全国,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

  没有哪个群体像农民一样,常年辛勤劳作,吃苦多,奉献大,却又是容易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

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认真思索:

中国农业现代化,特色何在?

方位何在?

路该怎么走?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

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2004年秋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民以食为天。

13亿人口要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

而且,我们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从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消费量大幅度增长,这是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

根据农业部的研究,与10年前相比,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粮食消费增加了1000多亿斤,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增长40%和60%左右。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耕地和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亿亩减少1.23亿亩。

近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31个省份销售量都增长1倍以上。

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失去重要的拉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最近6年更是连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差距不只在收入上,还表现在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上。

来自河北承德农村的保洁员小刁,在北京打工10年了,全家住在地下室,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她虽然想念家乡,却不愿意回去。

“农村挣钱少,环境不卫生,已经住不惯了,关键是老家的学校教育水平不行,怕耽误了孩子。

”上亿农民工的全国大流动,每年春节都要重复一次。

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的场面,时时提醒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之外,还有大面积欠发达的农村,还有生活窘迫的父老乡亲。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惬意生活,就没有国家长久的和谐安定。

  材料二

  无法想象这样撕裂的图景:

一边是先进的工业,一边是落后的农业;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一边是富裕的市民,一边是贫穷的农民……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

只要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就支撑不起国家现代化大厦;只要占土地和人口多数的农村、农民依然被阻隔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国家就不能算实现了现代化。

  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如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将丧失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难以完成,现代化目标将无法如期实现。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新兴国家经济高速起飞,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没有处理好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停滞,贫富分化,社会动荡,几十年过去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徘徊不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没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黑龙江“北大仓”粮田万顷,喷洒农药的飞机从低空掠过;江苏太湖之滨,现代化养殖基地,监控屏幕上,8个区域的水质情况同时呈现,水产医院及时诊治虾蟹病情;四川凉山,坝子里老水牛踯躅前行,赶牛的小伙两腿淤泥……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大量可耕地,最缺劳动力。

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他们首选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营。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40年代初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70年代之后,现代管理、信息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一类是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首选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

以日本为代表,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后,把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类是资源禀赋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国家。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他们选择农业机械化和生物现代化并重。

  各国农业现代化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农业的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以提高环境友好性和健全支持农业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

而中国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情况是:

两个阶段任务相互叠加,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

  但是,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

  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

  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九十九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这么大体量、这么多农业人口、这么少人均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先例。

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搬。

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如此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如此丰富,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必然是因地制宜,多元选择,多样化发展。

  材料三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外部的政策供给、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主体的培育。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不可能一个步调,全面开花,更不能靠行政命令硬推进。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当前发展阶段,能扬长避短、可操作、走得通的路。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史。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同时代最先进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至今让我们为之自豪。

但农村不只有田园牧歌,更有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减轻劳动强度,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农民绵延几千年的梦想。

  六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一路闯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目前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粮食产量先后跨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

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七连增”,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稳定解决。

  农业的装备水平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机械化耕种水平达86%。

每到收获时节,一大批有组织的农机手转战南北、跨区机收的场面蔚为壮观。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东北的玉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云南的鲜花、宁夏中卫的枸杞、山东寿光的蔬菜,都是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既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又方便提供社会化服务。

  农产品加工企业越做越大。

加工禽肉的诸城外贸、广东温氏,加工猪肉的河南双汇、江苏雨润,加工牛肉的吉林皓月集团,加工食用油的山东鲁花,加工果汁的汇源……一批知名度颇高、市场份额很大的龙头企业遍布全国。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民都有成熟的合作组织,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日本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协组织。

而我们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生猪、大蒜、绿豆等频繁坐“过山车”的情况在所难免。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90%以上,而我们只有30%。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看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业化的各链条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基础设施脆弱,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科技创新亟待加快步伐;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差距还在扩大。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另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怎么能走得稳,走得快?

  材料四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实现,家庭经营已经落伍了。

一些地方鼓励大公司、大老板直接下乡种田,有的甚至违背农民意愿,靠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规模倒是迅速扩大了,效率短时间内也提高了,但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出路在哪儿?

农业现代化真的这么简单?

  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

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效益从适度规模中来。

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只要因势利导,做好服务工作,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就会在农民之间进行。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陆续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苏州种粮大户高健浩,在租种、代管的6000亩农田里用有机肥、覆盖防虫网,还在田里放养鸭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产出的有机大米1公斤卖到几十元。

  ——效益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来。

山东三元朱村发明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五代。

一按电钮,近100米的草帘自动卷起,轻点鼠标,数十个喷灌头水雾弥漫。

一个温室大棚收入能达到2万—3万元,一亩棚收入超过十亩地。

这一技术已经从山东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份,创造了惊人的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铃薯专家屈冬玉博士,为推广先进技术,十几年来跑遍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

他说,仅脱毒马铃薯这一项生物技术,就能增加单产300—500公斤。

今年全国能推广3000万亩,只算一年的账,农民因此而增加的收入便十分可观。

  ——效益从社会化服务中来。

河南五女镇保献农机合作社,今年代耕、代管、代收小麦2万多亩。

合作社社员赵国庆说,家里没有壮劳力也不怕。

不管是种还是收,打个电话就行。

大马力拖拉机下田,作业深度35厘米以上,土壤透气了,产量噌噌往上蹿。

过去亩产500公斤就是顶,现在这个顶早已被打破,今年亩产超过600公斤,亩增收200多元。

  材料五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春伊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

站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亟待续力的关节点,深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意义决不再仅仅局限于乡野之中,更关乎中国现代化空间的拓展,维系着“中国故事”的可持续演绎。

  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