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及师德标准考试实用Word格式.docx
《新课改理念及师德标准考试实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理念及师德标准考试实用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
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
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
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⑴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
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
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
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即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即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
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即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即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即教师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什么?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
⑴主动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⑵独立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和实践与探究,使学习不再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1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⑵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⑵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
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活动。
其基本理念是:
⑴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⑵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
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的重建:
①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研究)。
其特征是:
①主动性 ②反思性 ③日常性
18、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②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③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19、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流程)是什么?
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
20、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行动研究。
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
是在行动中研究;
是对行动的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
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的生活及其意义,是一种微观的研究。
⑶个案研究。
它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注重校本培训的科学化。
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
其次,要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的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
②老师每周至少听他人一节课;
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的课后反思;
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
⑤每学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再次,开展“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
一是师德师风培训;
二是教育理论培训;
三是课程标准培训;
四是教材培训;
五是教学基本功培训;
六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的多元化。
一是现场诊断式;
二是专题讲座式;
三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技能亟待提高的教师);
四是研训互动式;
五是课题驱动式;
六是案例讨论式。
⑷注重培训手段的网络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2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
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
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
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整合教学;
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即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师对岗位的热爱和付出。
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岗位要有热爱之心才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教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育人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学会做人的道理。
五、为人师表。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师自己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一、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四、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
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四、新《规范》的核心内容
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第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意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觉悟水准。
学习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
要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
2.注重内省慎独,通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计个人得失和忧患,以坦荡、无私的心境干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第三,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
第四,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4.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四、论述(30分,每题15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在工作中如何做到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