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各项疫情预防措施doc文档格式.docx
《整理各项疫情预防措施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各项疫情预防措施doc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
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管理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管理传染源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
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3)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4)管理传染源
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
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
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
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
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
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
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
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
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接种流感疫苗:
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
接种时间: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
接种对象:
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重点推荐人群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二、病原学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自动免疫:
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
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3、接种水痘疫苗:
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
1周岁以上儿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三、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
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
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间接传播很少。
3、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
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
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4、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
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
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
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
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岁及6周岁复种。
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2)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控制传染源1.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消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可以控制传染源向外扩散病原体,防止在人群中传播和蔓延。
2动物传染源根据需要予以检疫、捕杀、焚烧、深埋,大的动物可隔离治疗。
家畜和宠物应做好检疫和预防接种。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即估算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
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费用,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
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对疫源地污染的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进行消毒,搞好食品及环境卫生等措施。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
杀虫、灭鼠等。
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
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两种。
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应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制度,改善营养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均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1)环境的使用价值。
环境的使用价值(UV)又称有用性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被生产者或消费者使用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所表现出的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2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
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是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措施,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之后可使机体具有对抗病毒、细菌、毒素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被动免疫。
有些传染病可通过服药进行预防,如猩红热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有计划地建设和该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管理等。
具体的措施是:
(1)管理和控制
(1)安全预评价。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消灭传染源或使传染源无害化的工作称为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许多传染病,如痢疾、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在发病的早期传染性最强,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人,就能及时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早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人或确诊传染病病人后,应迅速向当地卫生院或防疫站报告。
早隔离能够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做到病人不出门,他人不串门。
早期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早期治愈,降低病死率。
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病人接触者也应加强管理,应在防疫人员指导下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定期检查。
[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许多动物传染病也能传染给人。
因此,对有经济价值的有病动物,如患布鲁氏菌病的家畜可给予隔离治疗。
对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有病动物,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的动物,应杀灭、焚毁。
人与家禽、家畜分居,也是预防人兽共患病的重要措施。
表二: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平面布置示意图;
(2)切断传播途径
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传染病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再传染给健康人,中间需要特定的传播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
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还可通过输血、性交、分娩等途径传播,也可以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就是注射或服用有预防疾病作用的疫苗、菌苗,使人获得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人体注射麻疹疫苗后,就能产生对麻疹的免疫力,避免麻疹的发生。
药物预防:
有些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但有些药物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如疟疾,可口服乙胺嘧啶预防。
对接触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人,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