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52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委宣传部完善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八是建立科级干部绩效考核制度。

在年度公务员考核中,对难以胜任现职,不思进取、工作平庸以及不廉洁、违反有关政策、法规的干部,要进行降职或免职。

临沧地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守则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钻研业务,努力提高理论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和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敢于同不良行为和思想斗争;

3、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争创一流;

4、服从领导、团结干事、顾全大局,互相协调共同搞好工作;

5、严格遵守部内各项规章制度,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

6、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杜绝铺张浪费;

9、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让“临沧精神”成为临沧的品牌

地区精神是反映一个地区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和进取意识的民众精神。

它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有能激励人,让人不断对照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作用。

因而,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地区没有精神也不行。

新的世纪,临沧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上以高科技为制高点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兄弟地州市改革开放与发展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临沧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集“边山少贫”于一体的临沧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更高更快的发展,压力很大,困难很多。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同志对于面临的困难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在临沧一些干部群众身上,过去那种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减弱了,一些人“小富即安,小进则满”;

一些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一些人夸夸其谈,作风浮躁;

一些人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这样的精神状态与临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极不适应,如果任其存在和蔓延,临沧的改革和建设就无法推进,临沧的发展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全区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

为迅速有力地转变这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培育伟大的、独具特色的临沧精神,在全区干部群众中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地委宣传部不失时机地组织了这次临沧精神的大讨论,力求通过讨论提炼出“临沧精神”的内涵和精髓,从而使全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为全面加速临沧小康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

“临沧精神”大讨论,是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具体体现。

当前,在全区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一步引向深入,是临沧全面加速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集中精力致力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

必须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我们培育和弘扬临沧精神的过程,就是推动思想大解放,精神大振奋,信心大增强,作风大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全社会塑造崇高的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

就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经济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

在当今时代,精神是一种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放眼世界和周边一些地区,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精、气、神”,越来越与这个地区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密切相联。

地委、行署已提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临沧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一个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蓝图。

全面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要快,能快则快;

标准要高,不仅是经济总量高,而且是人民生活水平高,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上;

要求要全,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在全区人民心中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精神支柱。

开展“临沧精神”大讨论,就是要通过总结、提炼、培育和弘扬“临沧精神”,使之成为高扬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的号角,从而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为我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临沧精神”大讨论,是树立临沧新形象,打响临沧品牌的内在要求。

地区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对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我们开展这次大讨论,引发人民群众对“临沧精神”的热切关注,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激励斗志,在实践中大力倡导,见诸行动,做到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坚持与时俱进,着力培育、提炼和形成富有时代特色、强烈地域特征、通俗易懂、简明易记,为广大群众认同的新时期“临沧精神”,使之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优化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临沧的形象,使精神成为临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成为临沧一块响亮的招商品牌。

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区逐步形成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开放诚信、敬业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全面加速小康社会建设的力量所在、信心所在。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临沧在人文特征和文化性格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着某些封闭、僵化、保守的东西,与先进发达地区比,我们的进取精神、创业精神还不够强,比如,办事情仍然会拘泥于一些过时的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式,不能大胆超越和突破,新思路新办法新招数不多;

遇到复杂的矛盾和困难时,畏首畏尾,怕担风险,怕负责任;

在发展问题上,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争一流、干大事的劲头不够强,等等。

这种人文特征和文化性格,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们前进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总结提炼和培育塑造新时期“临沧精神”,必须引导人们放宽眼界,放大胆量,放开手脚,善于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临沧精神”大讨论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临沧精神”与“三篇文章”。

我区“三篇文章”的伟大实践需要崇高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而崇高的精神力量必将促进“三篇文章”的伟大实践。

要通过讨论,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在我区做好“三篇文章”的进程中,临沧精神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渗透力和推动力,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引导人们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大力弘扬地区精神,加速我区做好“三篇文章”的历史进程。

二是“临沧精神”与临沧传统。

临沧精神不是空穴来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建立在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之上的精神丰碑。

临沧虽然建区晚,但佤文化历史悠久,这应当成为是新时期“临沧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们要从实践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上,深入挖掘新时期“临沧精神”与佤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历史对新时期“临沧精神”的培育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从而使新时期临沧精神更好地继承我区悠久神秘的佤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美德。

三是“临沧精神”与时代风范。

地区精神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精神力量,是和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地区精神必然要求注入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内涵。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长远眼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来培育塑造地区精神,使新时期“临沧精神”更好地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代同频共振,永葆生机与活力。

2003年,我区各级党委站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理论武装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服务性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提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首要任务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区的理论武装工作紧紧围绕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历史任务,通过开展“三个一”活动(提一条批评意见、出一个发展主意、推一个建设项目)、做好“三篇文章”(农民增收的文章从企业做起,兴龙头带动农民致富;

农村发展的文章从城镇做起,活城镇带动农村进步;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文章从发达地区做起,以开放促进全区发展)、实施“三村”工程建设(生态村、小康村、文明村)、发扬“三实”作风(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等活动,认真落实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一基本任务,提高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快了我区脱贫致富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促进了我区“学习型”社会的初步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据初步统计,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学率达100%,其他党员干部的参学率也在95%以上。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抓学习,突出重点。

2003年,我区理论学习始终坚持“一组两会三班和学习日学习”的形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突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在职干部理论学习两个重点,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为龙头,带动在职干部的学习,从而首先在思想上解决了“代表什么、谁去代表、怎样代表、代表得如何”的认识问题。

一是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

我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始终以“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为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了中心组学习的思想政治作用、理论保障作用和模范表率作用。

地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发挥了“领头雁”的示范作用。

2003年,地委中心组共集中学习4次,分别就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临沧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学习。

在地委中心组的率先垂范下,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学一级的“学理论、兴调研、理思路、作决策、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临沧地区各级中心组全年共学习191次,参学人数为7354 

人次。

地委中心组学习活动情况及全区副处级以上干部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在《临沧日报》和地委主办的《创新》杂志上刊发,让广大干部群众评价,促进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抓好在职干部的理论学习。

在坚持学习日制度的同时,我们注重抓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读书班和研讨班,切实抓好在职干部的理论学习。

2003年,举办了两期全区学习十六大精神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170人,为推动全区的学习准备了骨干力量;

举办了六期全区县乡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672人参加轮训;

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57人参加培训。

2003年,全区各级党委共举办理论学习骨干培训班397期,培训人员14500人,小集中学习班151期,17100 

人参加学习,参学率100%;

全年各级共举办专题辅导270多次。

三是与临沧日报社一起组织开展了全区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全区共有近万名干部群众参加了竞赛活动,竞赛共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组织奖6名,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对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考试,对学习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

全区有近72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含非领导职务)参加了考试,并把学习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

以此为起点,我区将把干部理论学习考试形成制度,每年年底举行一次,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推动全区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

二、抓宣传,营造氛围。

2003年,我区的理论宣传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营造了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是组建地委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到各县和地直各单位进行宣讲,宣讲团共作报告15场,直接受众达80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各部门的学习的深入开展。

各县也成立了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分赴各乡镇开展宣讲工作。

二是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开办流动党校,让地县党校走出校门,走进机关、企业、学校、农村深入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迄今为止,全区已办流动党校136期,培训骨干1.35万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00.2万人。

三是在《临沧日报》、临沧电视台等媒体上设立“学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三个代表’在基层”等栏目,组织刊发评论员文章、调研报告、工作动态等文章300多篇。

三、抓研究,注重创新。

2003年,我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了工作创新。

一是根据地委的要求,编辑出版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临沧地区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体会文集》一书,发送全区各级各部门干部,全书共11万字,收录了36篇各级领导干部的心得体会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上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的工作。

二是根据地委的部署,创办了理论学习月刊《创新》。

目前已出版发行8期,共刊登全区地、县、乡、村各级干部的文章160多篇(现已收到各级干部的文章600多篇),约50万字。

该刊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初步树立了“理论学习的阵地、交流经验的园地、指导实践的武器、联系基层的纽带”的刊物形象,较好地促进了全区“学习型”社会的初步形成,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临沧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是组织19篇文章上报省委宣传部,拟投即将出版发行的《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云南发展论文集》,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区6篇的任务。

四是做好2003年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工作。

7月分,我区向省社科规划办申报了“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研究课题,已获批准立项。

云县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与引领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举办公益事业相结合、与打造“平安云县”相结合、与建设创业文化相结合,“四个结合”有效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展。

一、与引领脱贫致富相结合

云县自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来,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均以2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工作“双赢”,走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路子。

1、把重心放在穷村。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县,如何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一直是县委、政府领导常思破解的难题。

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后,云县坚持“领导联村、单位包村、队员驻村”的做法,先后抽调党员干部37人,到37个村帮助开展工作,在19个村全面推进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设,共筹措资金1894万元,在“建整到村、持贫到户”过程中始终牵住“牛鼻子”,使“瘫”班子站起来,“散”班子聚起来,“弱”班子强起来,真正让群众政治上有依靠、利益上有代表、发展有指导。

忙怀乡新街村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村党支部一班人解放思想,瞄准市场调结构,依托龙头调结构,发展木瓜种植1800亩,走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

2、把责任交给“班长”。

“农村富不富,核心是支部,关键看支书”,要让“当家人”充当“领头雁”,改“由少数人选少数人”为“公推公选”,将“能人”请回来,把富人扶起来,让好人强起来,使之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通过“云岭先锋”工程的牵动和能人带动,2004年,云县新发展个体经营户1390户,发展私营小工业企业34户,发展养殖大户154户。

爱华镇赵林发、潘学翰、沈修云3名个体户投资30万元办起了云县翰林科技养殖示范园,生猪存栏323头,山羊存栏118只,乌骨鸡存栏20000只,年可实现利润30余万元。

3、把支部建到“专业”。

云县192个村(社区)中建有13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八成以上建有党组织,共有党员9800多人。

占全县党员总数11818人的82.9%。

“党支部+合作组织”,把党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的优势,以及集团、公司、村民小组或专业协会为载体的合作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找到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的好办法,找到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抓手。

涌宝镇涌宝村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选定“三培养”对象24人,发展养猪大户8户;

生猪屠宰大户8户;

火腿加工大户8户。

成立火腿加工协会1个,吸纳会员8人。

使涌宝村的火腿加工形成了“企业+协会+大户+农户”的经营发展格局,年加工火腿能力达50吨,初步走出了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的致富路子。

二、与举办公益事业相结合

1、在“想干事”上展现“先进性”。

云县把为“公益”做了什么、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重要方面,多层面、多形式引导和激励其改变“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的观念,不断帮助群众解决增收难、排灌难、行路难、上学难和就医难等问题。

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建人畜饮水工程38件;

建成安居房1468户;

建成农村沼气池2093口;

建成硬板路98条、75公里;

修缮中小学校会10所2860平方米;

建成党员活动室16个、1355平方米,建成农村卫生室27个、1715平方米;

新建、修复农田水利灌溉沟渠200条、268公里;

发展经济林果69800余亩,建成农田地6400余亩。

很好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在“会干事”上增强凝聚力。

云县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做欺上瞒下的虚文章,围绕解决当地群众的困难而善啃骨头,敢打硬仗,进而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勇气和希望。

云县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先后5次邀请市委领导、云南大学教授到云县作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培训党员干部1600多人次;

选派3批12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到江苏太仓市挂职锻炼;

与曲靖市麒麟区签订了为期3年的干部培训协议;

从县委党校和相关部门抽调22名教师和干部分赴14个乡镇培训村两委成员和村民小组长983人。

通过培训涌现出了一批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建设的好干部,有35名优秀村干部受到县委表彰奖励,1名村官被评为“中国农村优秀村官”称号。

3、在“干成事”上架起“连心桥”。

云县将各方力量集中起来,拧成全力。

为了撬开“三农”瓶颈。

云县选择19个村进行全力攻坚,开展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设,使这些村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达12%以上。

茶房乡文雅村勇于改革创新,在全村47名党员中选出11名懂政策、懂科技、有专长的党员成立养殖标兵组、种植联系组、招商引资组,发展养殖大户18户,种植泡核桃7000亩,招商引资400余万元。

2004年全村经济纯收入达427万元,比2003年增长4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元,比2003年增181元,增长12.9%,增速创新历史新高。

三、与打造“平安云县”相结合

“让老百姓更安全”是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云岭先锋”工程的必要条件。

为此,云县与打造“平安云县”相结合,有效维护了全县的社会稳定。

1、强化在纵横之间。

结合“云岭先锋”工程,云县在全县建立起了以基层党组织为龙头、专业队伍为骨干、各类团体会为重点、群防群治网络为基础的组织体系,特别注重“一把手”和“两张网”的建设:

即强调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和坚决查处责任人制度;

紧紧扣住打击社会犯罪的防控网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解网建设。

建立治安巡逻队201支、1477人,联防队1775人,14个乡镇配齐专抓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建立了县、乡、村、组、户五组综治网络。

2、调处在萌芽之中。

云县建立了“月报告、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总评”的考核制度,动员全县党员干部与上访老户、失足青年等开展“结对”帮教活动。

建立调解组织193个2600人,维稳信息员2228人。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

3、建立在诚信之上。

坚持“真心为人、真诚待人、真情感人、真切助人”,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进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一是通过建立150个“党员示范岗”,着力建设信守承诺、廉洁公正、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二是深入开展以“建设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窗口”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6461户,科技示范户6100户,文明村寨195个;

三是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程序,集中整治失信为约行为,广泛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和“信用户”评选活动。

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光汉获“云南最具影响力企业家”荣誉称号,云南茅粮酒业集团产品获“消费者信赖产品”。

四、与建设创业文化相结合

云县在深化“云岭先锋”工程中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加快经济发展。

1、靠教育创造繁荣。

云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2004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面积达34.6万平方米,实现高中招生1200名,比2003年增加400人。

2004年云县“两基”、“普九”通过省级验收,现在,云县无论城区还是农村,最好的楼房是学校。

人才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核弹头”。

2、用活动打破宁静。

云县各种群团文体活动遍及城乡,高潮迭起,举办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350场次,观众达27万人次,机关下乡演出81场次,观众8.3万人次,84个电影放映科教片252场次,举办“红土地之歌”、“诚信云县,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系列活动引发更多的农民跳出农门,跳出家门,外出打工,同时云县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外在优势,化社会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一年吸引外资达1.3亿元。

3、让艺术张扬典型。

好的典型凝聚着先进的理想信念,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方向。

为了弘扬传统美德、创业本色、时代风尚和奉献精神,云县坚持广泛深入评选和重奖“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创业模范”以及“五好家庭”等,采用快板、演讲赛、歌咏会和文艺演出等多各方式加以弘扬光大。

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艺术团常把自编自演的好戏送往乡村,送出县外。

文艺搭台,经济唱戏,较好地树立了云县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