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31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皇后乡规划文本Word格式.docx

八旅游与景观规划7

(一)旅游资源开发规划7

(二)村落绿化规划8

(三)植物配置8

九、重要节点设计9

十、基础设施工程规划9

(一)给水工程规划9

(二)排水工程规划9

(三)能源利用规划10

(四)环境卫生规划10

十一、防灾规划10

(一)防震规划10

(二)防洪规划11

(三)消防规划11

十二、环境保护规划11

(一)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11

(二)环境目标11

(三)污染趋势分析11

(四)环境规划措施11

十三、规划实施12

(一)建设管理12

(二)工程管理12

(三)环境保护管理12

十四、近期建设规划12

1、规划背景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在国内外长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进一步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地区之一。

中原经济区将成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要求“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

省长郭庚茂也明确指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

农业的产业化优势势必带来农村生产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的改变。

这就需要从战略层面去规划新农村的发展。

2、现状概况

(一)区位条件

皇后乡位于位于河南省南召县,两市(平顶山、南阳)三县(鲁山、方城、南召)交界处,是南召、南阳的北大门,豫02线、焦枝铁路纵贯全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现状自然条件分析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地处与温暖带交错的边缘,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4.8℃,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0.9℃,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7.5℃。

年平均降水量839.5毫米。

(三历史文化

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迎光烈皇后阴丽华入京,在此修筑行宫皇后城,故得名皇后乡。

境内流传着西汉末年刘秀起兵的许多故事。

例如地名皇后峪、娘娘庙、官坟、天桥等,都是由此而得名。

境内比较文明的还有蚕姑祠,铁牛庙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村级经济发展概况

皇后乡的支柱产业明晰,特色经济活跃。

境内有五大产业基地,一是以天桥、郭庄等五个村为主的辛夷基地,盛产优质辛夷;

二是以皇后、娘娘庙、红旗等村为主的玉兰花卉基地,育有6000余亩各种花的品种玉兰;

三是以王村、分水岭等五个村的柞蚕基地,年产茧100万斤,称“万担乡”;

四是以潘坪村为主的果品基地,品种有桃、杏李、板栗等;

五是以北召店村为主的蔬菜基地,常年向红阳厂和周边集镇供应新鲜蔬菜。

2.人口现状规模

全乡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2个村民小组,3.85万人。

(五)现状建设条件分析

现状村域土地利用主要由村镇建设用地和未建设用地(包括农田、水域等)构成。

其中未建设用地比例最大。

(六)基础配套设施现状

龙潭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体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图书室、大众健身、棋牌室等娱乐性设施还比较缺乏。

另外村里的环境卫生条件也存在不足,没有完全做到垃圾集中收集乱堆、乱放的现象任然存在。

医疗服务设施也不健全,看病难成为了村民生活中的一个很大问题。

村内的道路硬化率不高,除了几条主要道路,其余的多以土路为主。

三、皇后乡规划思路研究

(一)宏观政策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使各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界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基本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首先要研究的是在城市化发展的大环境和国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改善农村整体风貌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乡村的最终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等全局性问题。

必须要认识到,农村问题的解决最终是要依赖于地域城乡关系演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就是说乡村的建设模式是必须放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要把握的问题一是乡村发展要服务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是乡村发展要符合地域整体发展的要求,三是乡村发展过程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认识到的是以城带乡和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地域发展,包括乡村发展的主要轴线。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途径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居民和产业的集中以谋求最大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是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

它一方面意味着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的延伸;

另一方面意味着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本底对城市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如:

生态环境的维护、基础性资源的提供等。

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消除城乡在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上的差异,改善农民生活,在最大可能的情况下消除城乡差异,体现公平的原则。

也就是说,新农村的建设不应当与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这体现在建设思路上,一是新农村不以阻碍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为建设目标,二是不应在乡村地区兴办过多的和不恰当的工业企业。

(二)对农村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

关于山区农村的建设条件研究

皇后乡是一个多山的地区。

山地地形起伏、地貌多变,自然生态环境复扎杂,给山区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给水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也给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带来了较其它地区面临更多的问题;

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山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矿产资源等。

对豫南山区农村来说,起伏多变而又高差适宜的山区地形,良好的山体植被,清新的山区空气,淳朴的民风民俗,都是建设具有良好环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很容易形成双、三维结构(自然地形地貌的三维与建构筑物群体的三维),建筑群的整体“簇群式”(建筑与建筑相依靠、毗邻相生、结合地形与坡度形成整体)表现更强烈;

另一方面,虽然道路路面狭在窄、线性崎岖,单更容易形成符合人体尺度、节约资源的工程方案;

第三,良好的外围山体生态环境带来的是“出门是大花园,进门是小花园”形式的、农村独特的开敞空间与院落空间的融合。

(三)进行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核心关系

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我们的建设工作需要把握现状、远瞻未来,具体做好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分解,在这一建设进程中,需要把握好几大核心关系,这些关系主要面对的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命题,这一“和谐”包括区域发展的和谐、城乡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与保护的和谐等。

1.乡村发展在城市地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撑,这一支撑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撑、环境容量方面的支撑、社会发展发面的支撑等等;

现代乡村对于城市来说,不仅仅是提供发展原材料、人口原动力的地区,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的趋势下,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现代乡村对城市的意义,更多的趋向于心理方面的意义,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乡村生活成为了城市生活有益的补充;

从这一意义上说,乡村的建设、发展被提上了更为重要、更加有意义的层面上来。

2.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与上一条类似的是,当代城镇化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多地脱离了简单地以城镇人口占地区人口总量的百分比这一数量概念,也就是规划学中所说城市化“量”的扩张;

而更多的关注于城市化“质”的提升,即城镇生活水平、城镇景观风貌、城镇文化状态的提升及其与乡村母体的和谐。

3.新型城乡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即是着力于构建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关系。

4.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与城市不同的是,乡村的发展更多的保留了自然的原生状态,其中人工化的改造更少;

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态遭受的破坏更少、容量更大,可是如果从城乡一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点也意味着乡村空间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类最后的“保护伞”,是人类的建设活动所不能触及的“底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空间可以容纳的建设量更少,其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需要注意,这同时也要求建设者们从区域的观点来看待乡村的建设问题,需要城市对乡村的经济“反哺”、社会支持。

要处理好上述的几大核心关系,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这几个方面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村庄建设的目标

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全国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行新农村建设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城市与乡村生活条件的同等改善。

国家政策对新农村建设内涵远远超出了村庄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建设的狭隘范畴,而是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更是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主题。

对这一统合目标加以分解,在新时期的背景和条件下,龙潭村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深度和广度上发掘乡村特有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乡村建设面貌,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形象。

保护乡村社会肌理,促进现代观念塑造和现代文明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体现到产业布局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对于皇后乡这种以生产为主的村庄,应以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布局向区域规模化转变长规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积极推动整个村庄的农工贸一体化建设,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

第二,要建立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用途利用。

这一方面是要求体现农业对科技成果的运用,从而实现自然生态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另一方面是指农业从传统的生产农业产品这一单一目标发展到观光农业和体验经济的多目标体系,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极大潜力。

第三,村庄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

村庄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村庄建设用地的扩展和居民住宅营建方式应有所改变和约束,其次是村庄内重点空间的营造,最终形成特色鲜明、脉络清楚、既能够与村民生活方式相协调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物质形态空间体系。

将来的建设应严格按上层次规划要求和相关指标定额控制,明确本村可以发展建设范围和建设用地规模,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高效规范化的管理,达到村庄功能布局合理、发展建设有序,环境质量优化,最终纳入整体建设同步化的有序轨道。

(五)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产业是指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和投放产品自身没有或较少对环境污染,或者比传统的竞争产品更符合保护生态环境或社会环境要求的产业,它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内涵上,生态产业包括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全部,涵盖了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各项产业;

在形式上,它又不同于某一单个产业,而是一个集合,是一个基于一定地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在发展理念上,生态产业是体现时代特征、可持续发展和符合国际规范的一种全新产业,与当前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单一产业相比,它处于更深层次和更高的发展阶段。

皇后乡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发展。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立足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农业应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同时兼顾环境的承载力,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

以该村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带动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规划认为,村庄各项基础设施均应立足于服务于村庄、服务于周边。

规划道路等基础或市政设施配套既应照顾近期设施的可行性,也应有超前眼光,留足余地(如道路线形、走向、宽度)作好充分控制,以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

现状村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规模、标准有一定不足。

未来的发展应重新进行核算、配套。

(七)村民城市意识和公共观念有待提高

加强城市规划的宣传教育,使规划观念深入民心,让广大村民真正认识按规划建设的作用、地位和优越性。

培养村民的城市意识,引导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继续完善村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加大补充医疗保险力度,做好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建立规范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对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民实行应保尽保,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四、村庄总体规划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规划范围为皇后乡村域,以村庄建设用地为核心。

立足于现有村庄建设用地,至2020年,为加强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将部分自然村与主村合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500亩,人均150平方米。

(二)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南阳市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他相关文件与规定

2.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皇后乡境内资源充足,物产丰富。

山区白云石、沸石、钾长石、铁矿、铅锌矿等资源充足,盛产优质辛夷,是辛夷GAP认证基地,辛夷和各种玉兰苗木远销全国各地。

因此生态保护尤其重要。

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坚持整体规划,对现有生态条件好的区域进行保护,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规划区内的各项用地职能与布局,为村民的居住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生活与生产条件。

其次应节约土地资源,创造优美的乡村空间,高质量地完成绿化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整治,提高村庄建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龙潭村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3)紧凑建设原则

皇后乡的建设应遵从高效利用土地、集中建设、降低建设成本、突出特色的原则,为村庄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4)可操作性原则

立足于本地资源条件,结合地区的特殊情况,针对建设的特性,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与实施手段,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思路

首先规划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特色,进行合理的用地布局,为村庄将来的发展划定了范围和建设步骤。

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居住空间,在明显提高村民的居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减少目前存在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其次规划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合理调控,运用“行动规划”的理念,安排了几项近期建设项目,为整个规划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重点解决的问题

(1)明确村庄的建设重点与模式

(2)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改造村庄环境,加强景观建设

(五)村庄发展目标与规模

1.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皇后乡建设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龙潭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强化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实力,这对于促进的皇后乡健康发展,增强区域整体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皇后乡农业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仍将以茶叶为主。

主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在引入先进科技等方面下功夫,使农业尽快走上区域化和商品化,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在稳定茶叶生产的前提下,发展与之配套的茶叶加工及销售。

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开发龙潭瀑布传统旅游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一些具有茶园观光性质、游客参与性质的田园旅游项目。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龙潭村的区位、自然资源、人力三大优势,制定和完善各种优惠政策,举办各种类型的招商会,通过网络发布招商信息,实行行业异地协作等招商形式,达到招商目的,迅速实现经济总量膨胀和质的飞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龙潭村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份额。

2村庄建设目标

第一,依据皇后乡的建设战略安排居民的居住以及公共活动,加强旅游、商贸等对外服务功能,形成合理的用地布局结构与明确的功能分区。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规划,提高规划区内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村貌。

第三,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建设,满足龙潭旅游区的建设要求,创造舒适宜人的茶乡景观。

规划期末,要将龙潭村建设成为风光旖旎、热情好客、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3.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由于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规律,随着户籍和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乡村人口规模上存在着相当大的缩小可能。

然而,考虑到乡村工作的实际,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成年分户等情况都对建设用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规划村建设用地容纳的人口,应包括现状村域范围内常住人口(当地户籍)及其在规划期限内的自然增长的总和。

规划期内村域常住人口总数的计算可按下列公式:

Q=Q1(1+K)n+Q2

其中:

Q—预测人口总数(人);

Q1—现状农业人口数;

Q2—现状非农人口数;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n—规划年限(2006---2020年,共15年)。

截至2006年,龙潭村有2300人;

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0%左右。

加上人口机械增长,根据2002年至2006年人口变化推算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七。

2020年村域人口规模为:

2300×

(1+0.007)∧15≈2553人

预计截至2020年将有2553人居住在小庙村。

规划贯彻“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通过逐步整合现状较为分散的村庄空间布局,逐步解决现状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占用土地的现象。

规划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布局合理、产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生态村。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龙潭村现状建设用地的分析,确定规划用地范围以现状建设用地为主,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为38公顷,人均约150平方米。

五、村庄建设规划

(一)中心村建设规划

苏北社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是参照原有中心村的自然格局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呈现出“一心、两轴、三片”的规划结构。

(1)“一心”

以位于龙潭村地理位置中心的入口茶园及绿地最为整个村的中心,并成为整个村的标志性景观。

(2)“两轴”

对外服务轴线——沿道路一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及茶叶市场,是为龙潭村及更大区域服务的主要轴线。

山溪景观轴——依托于现状山溪以及规划溪边绿带,成为游客娱乐游憩的主要轴线。

(3)“三片”

生活居住片——为村民居住的主要空间,是龙潭村改造和重建的重点区域。

商业配套片——以商业服务设施为主,提供商业、餐饮等服务。

田园旅游片——依托于中心村内现有茶园、水体和山体,建设水院茶室和农家小院等旅游休闲场所,作为中心村内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

新建改造的居住建筑原则上以两层院落为主。

单个院落占地200平方米。

旅游建筑以两层的院落为主,突出信阳的山水园林特色,单个院落占地250-300平方米左右。

控制中心村规模,保护现有茶园、池塘等自然景观,适度开发旅游建筑。

(二)其它居民点建设规划

在村庄现状基础上布置用地,整合诸家自然村落,迁并入规划的居民点。

现有村民居住用地主要沿村庄山脚自由布置,对于村民原有住宅以用地整合为主,结合道路的疏通,拆除少量建筑质量差、影响交通的建筑物,依托于现有条件建设新村。

(三)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村庄公共建筑用地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段。

以村委会为中心,安排文化馆、医务室和游客接待中心,形成建筑围合的公共活动空间,辅以绿地、广场,此活动场所,必将成为村庄凝聚力的源泉。

(四)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村内公共交通工具有出租车、公共汽车、私家车、三轮车。

村庄内规划广场三处,考虑作为集会娱乐广场;

村南入口设置停车场一个,避免过多机动车进入村内。

将现有的南北主要道路改道,加宽,以方便其对外联系。

龙潭村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比例

(公顷)

(%)

R

居住建筑用地

35.70

56.9

C

公共建筑用地

6.29

10.0

G

绿化用地

18.37

29.3

S

道路广场用地

2.40

3.8

 

村庄建设用地合计

62.76

100.0

E

E1

水域

0.65

龙潭村经济技术指标表

项目

计量单位

居住户数

169

农家乐

13972

新增户数

93

居住人数

372

户均人口

人/户

4

总建筑面积

公顷

41.99

住宅建筑面积

35.7

公共建筑面积

六、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一)龙潭村居住形态分析

龙潭村的村落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村落选址原则,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村中道路系统因地制宜,院落布局具有地方特色,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龙潭村每家每户都是独门独院,村民建筑高低错落,村落中树木茂密,村头、巷尾、路边、院落绿树成荫,构成了源于自然、溶于自然的“生态建筑”环境。

(二)空间规划总体构思

1.聚落布置宜成组成团、聚散有序

中国传统聚落在空间结构上多采用以中心为“核”的空间结构方式,建立中心发展的空间体系。

随宅院分布、地势变化而设路径,构建灵活而可延伸的道路体系等,使村落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