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021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docx

1.认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识学好教育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何在?

2.理解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1.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当好老师”,请对此观点做出评价。

2.谈谈师范生为什么要学好教育学。

3.按照自己的想象,描述一幅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图景。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世纪的教育展望

一、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征

(一)经济知识化:

由于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和信息为重要特征的经济。

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知识、智力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人们又称之为

“脑黄金”。

(二)生活数字化:

二、新世纪教育展望:

(一)教育事业社会化:

(二)个人教育终身化:

21世纪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终生教育的思想是由德国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保罗·

朗格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之所以提出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下面的一些理由:

1.科学技术的变革的加速。

2.人口的因素。

3.闲暇时间的增多。

(三)教育活动个性化: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就需要个体有个性,正因为如此,个性培养问题就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

(四)教育手段现代化:

误区1:

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误区2:

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

误区3: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误区4: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世纪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996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该书是由雅克·

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后,于1996年4月在巴黎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会议上向总干事马约尔提交的最后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的观点:

(一)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1.对个人发展:

2.对社会国家:

(1)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创新型人才,为财富的现实增长提供智力支持。

(2)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知识不断创新的过程。

 

(3)教育关涉最多的还是人的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扩展和丰满,甚至也包括人的自然生命。

(二)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

片面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中观念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只见物不见人或多见物少见人,发展的中心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

(三)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关键投资。

第二节教师和师范生学好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一、学好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二)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进而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三)有助于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工作技能。

(四)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1)

(1)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

(2) 

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

(一)明确指导思想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四)读书与思考相结合

(五)与相关学科的学习相结合

教学后记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产生和发展

1.说出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记住教育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著作。

3.熟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4.了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记住教育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著作。

2.了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作为一个即将开始学习教育学的学生,勾画出你所期望的学习内容。

2.谈谈你怎样看到教育学的规范化和多样化?

3.去学校图书馆了解相关的教育学资料,如专业书籍和专业刊物。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对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人们往往基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学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培植的科学。

(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事实。

(三)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

二、教育学的任务

1.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2.阐明教育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

3.确定教育工作的正确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教育经验——教育术

1.《论语》,主要汇集了孔子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据郭沫若考证,它成篇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是儒家思孟学派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全篇共二十节,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语言精辟,言简意赅。

它比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早了一千八、九百年,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3.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比《学记》晚三百多年。

(二)形成独立学科阶段(-17-19世纪)

17世纪,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康德(1724-1804):

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803年发表《康德论教育》。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自成体系的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两个转变:

一是从“教”之学、“教育”之学到教育学的转变;

一是进行了科学教育学的尝试。

世界教育学是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五四以前的学校教育也深受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影响。

其他人的贡献: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

《教育漫话》;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尔》;

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创建阶段

多元化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930,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当代的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四)教育学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1.出现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教育学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

家庭教育学、师范教育学、社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2.教育理论和学派不断涌现:

元教育学、后现代教育学等。

(五)教育学的未来——繁荣、普及阶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文献提出: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加以安排。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todo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

学会生存learningtobe

四、教育学在中国

(一)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1900-1919)

(二)美国教育学说的传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1919-1949)

(三)以俄为师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影响(1949-1956)

(四)教育学中国化的开始和政治运动对教育学的践踏(1956-1976)

(五)教育学建设步入正常,繁荣背后隐藏危机1976-1990)

(六)教育学的反思与成熟(1990-)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识记“学校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的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不同的划分标准下不同的教育形态的划分结果。

1.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与动物的所谓“教育”有本质区别。

2.理解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1.在学习本节之前,先写出你的教育定义。

2.谈谈什么是“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为了明了教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教育的含义,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其中西词汇的源头讲起。

(一)教育的词源

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教”在甲骨文中为“”向有人在旁执鞭演卜,下面有小孩学习的形象。

“育”在甲骨文中为“”向妇女

养育孩子之形。

在先秦的古籍中,教与育连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个“教”来论述教育的事情。

最早将教、育儿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下》他说: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业。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业。

”该词在后来的一些古代文献中也还有出现,但并不常用。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

2.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

现代汉语中“教育”所对应的英语为education,法语为education,意大利语为educazione,均源于拉丁文Educare。

本意为引出或导出。

西文中“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不同的语言之中教育一词的意蕴虽有所不同,但都与儿童的培养和发展有关。

(二)历史上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概念的界定

1.广义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社会”

(2)“有目的”(3)“培养人”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控制性最强的;

第二,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二、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二)教育是生产力

(三)教育部分是生产力,部分是上层建筑

(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要素

(一)几种观点:

三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二)本书观点:

教育目的、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

思考:

教材中把教育内容、教育影响等归到了哪一要素中?

列举了什么原因?

你的看法是什么?

一般的观点:

教育者、?

、教育影响

在学习型社会中,使用那个词语更合适?

“受育者”?

“学生”?

“学习者”?

为什么?

四、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划分依据:

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美国学者倚里奇(1926-)《非学校化社会》(1971)学校天经地义是人们所推崇的,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却耸人听闻地要否定学校,认为现代学校的弊端是把学校与教育、证书与能力、受教育与义务等同。

他的“非学校化”思想貌似荒诞,却有着理性的基石,其中关于构建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实施以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有相当见地的。

对我们拓宽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功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依据: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试从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中,分析、概括出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内容。

3.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

1.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

2.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认识。

2.掌握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思考教育民主化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对问题本身的理解:

由何而来;

因何而来;

如何而来

(一)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利图尔诺,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

动物对小

《教育学》教案

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

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二)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摹仿”

(三)劳动起源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推导出马克思主义教育起源观: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四)生活需要起源论

二、学校的产生

“成均之学”“庠”萌芽,一般认为学校产生是在奴隶社会,考古研究发现最早的学校是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而学校。

促使学校产生的因素:

(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文字的产生。

(三)统治阶级的要求。

(四)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

(一)原始教育

1.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和生活经验。

(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和模仿。

(教育手段的原始性)

3.教育的原始平等性。

(教育的同一性)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1.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脱离,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三)近代教育

1.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

(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的隐蔽化。

(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4)教学内容丰富化。

(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2.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转化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

从清末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教育的变化:

兴学校、废科举和近代学制的建立。

第二阶段:

1919—1949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微观领域的民主化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科学教育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科学教育的学科表现形态主要为:

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理、生物等。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人文知识的学科表现形态主要为:

政治、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历史等。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三节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夸美纽斯;

卢梭;

赫尔巴特;

杜威

参考书目:

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二、东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孔子:

《论语》;

孟子;

荀子;

朱熹;

王守仁;

陶行知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二章教育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叶澜,教育该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理解不同的人学观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

2.理解“发展决定了教育”和“教育创造了发展”。

3.理解并掌握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1.理解“发展决定了教育”和“教育创造了发展”。

2.了解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基本规律、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总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吗?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负向功能?

一、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决定教育

(一)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1.人的自然不足性

2.人的后天可塑性

3.人的多元发展性

(二)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三)受到教育者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的制约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创造了发展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1.1.教导生活技能:

衣食技能,职业技能;

2.2.传递社会文化

3.3.完善自我观念;

4.4.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学会生存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主导

(一)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2.教育者是学有专攻、教学有方的教师

3.受教育者多是未成年的一代,可塑性大。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

正功能(正面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负功能(负面、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1.教育的效率化压抑个性发展

2.教育的适应性不利个体批判精神的培养

3.文化的消极面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