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8807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减少犁耕依赖

【答案】B

【详解】根据家庭投资结构可以看出,在肥料、灌溉、播种上高投入以追求高产出,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B正确。

材料没有出现商品经济的信息,A错误。

材料没有出现生产日趋专业化信息,C错误。

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明末也是铁犁牛耕为主,不会减少,D错误。

4.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

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

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

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

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

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

排除。

5.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

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

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

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6.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分析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B.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

C.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详解】根据示意图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美洲、欧洲甚至亚洲铁路的长度均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因此选项D正确;

示意图中并未体现商品输出的信息也没有体现欧洲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选项AC错误;

铁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并非是先决条件,选项D亦错误。

7.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

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

结果

C.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D.标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答案】A

【详解】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答案为A。

明清实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C项。

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8.《全球通史》中提到:

“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

材料表明

A.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B.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D.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的重大转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表明西方国家对外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表明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A项正确;

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是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B项错误;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C;

材料未体现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D项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9.“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

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0.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

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

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详解】从材料“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这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顽强抵抗,B正确。

实业救国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错误。

洋务企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不能推动19世纪五十年代经济的发展,D错误。

11.如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实业救国思潮

D.局部抗战开展

【详解】材料内容是提倡大家都用国货,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潮的影响,答案为C。

五四运动是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局部抗战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

12.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表格显示中国茶叶和蚕丝出口从1931年30%下降到60%,说明经济危机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B正确;

表格显示不出中国自然经济信息,A错误;

当时中国农产品水平依然很高,C错误;

D不是材料体现现象主要原因,排除。

13.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

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A.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详解】“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从侧面表明当时农业服务于工业化的客观事实,故B正确。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但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资金的其他来源无从得出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故A错误。

注意题干“1958年”,而农业合作化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时间不符,故C错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与题干“1958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1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80年,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排除,B项错在“高度自治权”;

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上海浦东1990年开放,故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

15.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

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据材料可知,1953年到1980年,重工业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这反映了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50年代已经建立,且计划经济不仅仅指工业结构,故A项排除。

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未实现,故B项排除。

重工业主导不能说明农、轻、重的协调发展,故D项排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结构

16.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

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

这说明

A.女性时尚推动社会政治运动

B.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C.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D.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详解】从材料流行“上海头”说明受苏沪影响,流行日本发式说明与当时中国关注日本有关,“兴汉头”说明受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提倡兴汉的影响,说明不同时期的发型变化体现了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答案为B。

材料体现女性时尚变化的原因而没有体现推动政治运动,A错误。

除了日本发式,其他都与国外无关,C错误。

但从发式无法确定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错误。

17.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单位:

种)。

此图反映了

A.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

B.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C.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D.“双百”方针促进新闻业发展

【详解】从图中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的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1958年后随着“左”倾错误的严重,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文革开始后又呈严重下降趋势,这说明文化事业受社会环境影响,故C正确;

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故A错误;

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变化也不能说明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故B错误;

从图中可知,“双百”方针在一些阶段是遭到破坏的,故D错误。

18.郑观应指出:

“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

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

其意在说明

A.西方利用报纸进行欺骗宣传

B.报纸是了解世界形势的途径

C.报纸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D.报纸是国人反抗西方的利器

【详解】材料郑观应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了西方报纸在引导民众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出应该让中国人的报纸也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故选C。

A项以偏概全,忽视了材料的后半段,排除;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郑观应关注的是报纸对“其民”“天下”的引导作用,而不仅仅是反抗西方,排除。

19.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

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

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B.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C.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

D.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增长,导致他们在电影中寻找精神寄托、心里慰藉和消磨时间,促进了电影业的繁荣,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是在1933年开始实行,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新政,新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失业人口的减少;

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人民面对经济危机时是消极的心态;

D选项错误,1929年新政尚未实行。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美国自1991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

”材料反映了美国

A.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C.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

D.“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详解】根据材料中描述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可知这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选项D正确;

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是二战后至1973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

“混合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摆脱了“滞胀”危机,选项C排除。

21.法国政府于1946年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国有化企业涉及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

在金融业中,国家控制了60070的银行业务和40%的保险业务。

这表明

A.法国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法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公有制成为法国经济的主体

【详解】法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法国政府于1946年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相符。

故答案为C项。

A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其中一项内容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排除;

B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与材料“国有化企业涉及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

在金融业中,国家控制了60070的银行业务和40%的保险业务”不符,排除;

D项,通过国有化,发达国家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外出现部分国有制,但并非公有制成为主体,排除。

22.有学者指出,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

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A.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B.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

【详解】材料“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面临外部严重威胁局面下的最佳选择,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效果,排除BC;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模式,不是战时体制,排除D。

23.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

据此可知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

B.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余粮收集制最终导致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可知该政策必须得到转变,故选D项;

该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公开反抗,所以强制推行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

余粮收集制符合了苏俄最初的战争环境,故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故排除C项。

24.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

但英国等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

A.发展经济的需要

B.社会制度相同

C.屡遭战争的重创

D.受到美苏威胁

【详解】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六国率先实现联合,故A正确。

“社会制度相同”只能算是这些国家实现联合的一个有利条件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错误。

历史上欧洲各国(尤其是欧洲大陆)冲突战争连绵不断。

“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才能实现地区永久和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因而“屡受战争重创”是欧洲大陆这些国家率先走向联合的历史原因,排除C。

“受到美苏威胁”是六国走向联合的外部原因,排除D。

25.“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这表明

A.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B.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C.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D.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美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反映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的不满,选项B正确;

选项A不符合史实,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优势,排除;

材料中英美的逆全球化行为并不是贫富差距导致,选项C排除;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项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4大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

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

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

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

“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

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汴梁城出现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答案】

(1)变化:

打破坊市界限;

出现夜市;

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

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2)因素: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近代工矿企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背景:

西方势力进一步侵入;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原因:

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成为当时人的共识;

厂家经营有道、产品物美价廉;

政府机关进行扶持

【详解】

(1)从材料“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