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802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A.①④②③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⑤④③D.②⑤④①③

6.仿写。

人生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赛跑,人人都在追赶着自己的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乃始就学

(3)及鲁肃过寻阳

(4)与蒙论议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0.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

“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

“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

“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

”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

“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

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

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

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

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_________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___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___之情。

12.文章第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3.文章第⑨段有何作用?

14.结合本文谈谈你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作文

15.你有特别崇拜的人吗?

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那样的现当代伟人,还是李白、孙权那样的历史人物?

是歌星、影星、球星,还是小王子、哈利·

波特?

或者只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让你心生敬意?

请以“我的偶像”为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600字左右。

要求:

①言之有物,情感真挚。

要写出人物的精神。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达标题

第二单元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哺育(bǔ)九曲连环(qū)踱步(duó

)郝叟(sǒu)

B.钥匙(shi)字帖(tiè

)哽住(gěng)阻塞(sè

C.炽痛(chì

)亘古(gè

n)碾谷(niǎn)默契(qì

D.可汗(há

n)鸣溅溅(jià

n)燕山(yān)胡骑(jì

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2分)

A.重峦叠障婉转山巅浊流()

B.绝壁断崖诧异奥悔田垄()

C.五彩斑澜亘古祈祷喧闹()

D.九曲连环谰语浩荡坚难()

3.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1)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2)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在读者眼前。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的水分。

A.考察展示充足B.视察显示充沛

C.视察展示充足D.考察显示充沛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2分)

A.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

(描写)

B.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

(议论)

C.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说明)

D.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

(记叙)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我在家学习

(2)小明在学校(3)跟他一起去超市(4)我和他去吃饭

A.动词介词连词连词B.介词介词介词连词

C.介词动词介词连词D.介词副词连词连词

7.默写填空。

(12分,每空1分)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

,,

,。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

(4)“,。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

“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4分)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

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的小说《》。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写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

  

9.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

  在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

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

“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

”发言人回答:

“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

”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

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8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0.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11.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三、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12—16题。

(10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万里赴戎机()

(2)长而益精()

(3)赏赐百千强()(4)可汗问所欲()

13.下列的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2分)

A.军书十二卷B.元方时年七岁

C.将军百战死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

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

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

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地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

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

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

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

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主题丛书二《爱国情怀》)

17.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3分)

18.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9.文中划线处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0.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情?

五、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3分)

又是榆钱飞满天

刘亚华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

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

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显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也映亮了大人们的脸。

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攀上树干,摘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品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摘下好些榆钱串儿,掷下树去。

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

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

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儿一串,那儿一串。

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我:

“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有研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

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蒸麦饭和榆钱粥。

将洗净的榆钱拌上盐,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蒸锅里蒸上半小时,拌上用辣椒和豆豉等调成的作料,香得令人垂涎欲滴。

榆钱粥的做法更简单,将米粥煮到九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撒上香葱,榆钱粥清爽嫩滑,滋润心肺,难怪欧阳修在吃过榆钱粥后称赞:

“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

”榆钱,这大自然自有的美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听奶奶说,榆钱救过不少老百姓。

又是榆钱飞满天的季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那些榆钱,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选自《思维与智慧·

下半月》2017年6期)

2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2.用《采榆钱》的儿歌开头,有什么作用?

23.试选择角度品析下面语句。

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

24.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5.你怎么理解“那些美味的榆钱,是不是被人遗忘了飘散在风里,飘落在游子回家的梦境里?

”的含义?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六、写作(50分)

26.题目:

岁月匆匆,十四五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

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

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

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

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

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请以“十四岁,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

(1)用真实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2)把故事写完整,书写要工整。

  (3)字数6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