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7731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教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

应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6.浑

简直,几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7.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

8.可、可堪

可:

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可堪:

岂堪,哪堪。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3)可叹。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10.肯

(1)愿,愿意。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

魏风·

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漫

莫,不要。

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15.弄

(1)用手把玩,戏耍。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2)玩赏。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李白《别山僧》)

16.傍

旁边。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孔雀东南飞》)

17.凭

请,请求。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赠猎骑》)

18.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邶风·

北风》)

19.却

(1)退,退回。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2)副词,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宋祁《落花》)

21.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孙元晏《晋·

卫玠》)

22.煞

副词,极,很。

为别后、相思煞。

(柳永《迎春乐》)

23.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辛弃疾《生查子·

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

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25.无赖

(1)调皮可爱。

同“亡赖”。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再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杜甫《绝句漫兴》)

二、古诗表达技巧知识梳理

(一)识别常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夸张)

(二)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比喻与象征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手法是比喻还是象征,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比喻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象征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立足于片断词句;

而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也叫托物言志),立足于全文,至少是诗的一个段落。

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神似”,象征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本体之间要求“神似”:

前者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

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前者具有鲜明性,后者具有含蓄性。

3.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1)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2)下列诗歌没有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两项是(  )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隋宫燕》)

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答案 AC解析 A项为借景抒情,C项为衬托。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

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4.衬托与对比

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对比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

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5.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多景楼①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

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

陈亮坚决反对。

②中流誓:

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

③小儿破贼:

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画线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 

(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词中画线句借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两个典故,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

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

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6.渲染、烘托与衬托

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1)认真理解渲染、烘托与衬托的概念内涵。

①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

③衬托:

见前面“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4。

(2)仔细辨析实战中的区别。

①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

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

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

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

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②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

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