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724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章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进行区域开发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

A.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B.都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

C.水能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区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建的企业有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电东送北线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都经过乙图所示区域

C.乙图①地和⑤地春季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沙尘天气和寒潮等,④山地以南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D.乙图中,②和③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地质构造相同

解析 第1题,甲图为德国鲁尔区,乙图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省为主),煤炭资源都很丰富。

第2题,①地和⑤地在春季时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沙尘暴和寒潮等;④以南地区因为秦岭的阻挡,受此影响较小。

答案 1.A 2.C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B.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C.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D.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4.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D.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看,美国与日本相比,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快,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B正确;日本能耗一直都较低;美国单位GDP能耗高于日本,因此能源利用率低于日本。

第4题,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高的原因是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C正确。

答案 3.B 4.C

下图为中国风电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我国东部沿海、北部地区风电场密布,两地利用风能资源的最佳季节分别是(  )

A.春季、夏季B.夏季、冬季

C.春季、秋季D.冬季、秋季

6.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分布多,主要影响原因不包括(  )

A.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B.替代能源欠缺

C.交通方便

D.科技力量强

7.关于图中甲、乙两地风能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四周有高山阻挡,交通不便,风能利用难度较大

B.乙地替代能源丰富,科技力量强,风能利用程度低

C.甲地人口稀少,科技力量弱,风能资源相对贫乏

D.乙地海拔高,人迹罕见,能源需求量少,风能利用程度低

解析 第5题,图中我国东部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强,北部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强,两地风电场密布,利用风能资源的最佳季节分别是夏季、冬季,B对。

第6题,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分布多,主要影响原因是丙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丙地替代能源欠缺;交通方便与风电场分布无关;风力发电对技术资金要求高,丙地科技力量强,资金充足。

第7题,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周有高山阻挡,风力弱,风能资源少,A错。

乙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差,风能利用程度低,B错。

甲地风能资源相对贫乏,与人口稀少、科技力量弱无关,C错。

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人迹罕见,能源需求量少,风能利用程度低,D对。

答案 5.B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资源分布图,据此回答8~9题。

8.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工业不包括(  )

A.机械工业B.化学工业

C.火电D.水电

9.为减少该地区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B.大力发展耕作业、轻纺业和旅游业

C.对原有重工业进行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

D.对现有资源进行封闭保存,将化工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解析 第8题,该地区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可在此基础上发展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火电等工业部门,但制约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该地区不适宜发展水电。

第9题,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该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封闭保存和将化工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是行不通的。

答案 8.D 9.C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发展策略,在整体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的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的发展模式。

读“平顶山某企业的产业联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图示煤炭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煤炭的各种利用方式都是循环的

B.图中的煤炭利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C.煤炭是工业生产的直接能源

D.煤炭气化或液化后,只能作为化工原料使用

11.该企业集团的煤炭产业链所属模式是(  )

A.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

B.煤—电—化、煤—电—热—冶

C.煤—电—热—冶、煤—电—建材

D.煤—电—化、煤—电—建材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煤炭的各种利用方式并非都是循环的;工业生产并非都是直接将煤炭作为能源;煤炭气化或液化后,除作为工业原料使用外,还可以作为能源等使用。

第11题,图中反映出的最终产品,主要是各类化工产品和新型建材,没有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

答案 10.B 11.D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14题。

材料一 田纳西河流域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

12.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

A.水资源B.煤炭资源

C.铅锌资源D.土地资源

13.田纳西河流域目前建成了美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

A.火电B.水电

C.核电D.风力发电

14.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建大量水库,为发展渔业打下了基础

B.平原多种玉米、棉花等

C.把林业发展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坡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解析 第12题,为防治洪水在田纳西河修建大坝,对水资源进行梯级开发。

第13题,田纳西河最先开发的是水电。

第14题,A、B、C三项都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业的措施。

答案 12.A 13.B 14.D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2011年鄱阳湖区大旱,往日的湖面变成干裂的湖床。

鄱阳湖大坝的建设再次提上日程,下图为拟建鄱阳湖大坝位置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拟建鄱阳湖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  )

①发电 ②养殖 ③防洪 ④抗旱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6.建鄱阳湖大坝反对之声不断,下列不属于反对者最主要的理由是(  )

A.影响湖区的生产生活

B.影响下游供水

C.加剧汛期下游泄洪压力

D.破坏湿地生态

解析 第15题,根据材料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征,拟建鄱阳湖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抗旱。

大坝位于湖区,缺少发电功能;养殖不是主要目的。

第16题,建鄱阳湖大坝反对之声不断,因为大坝建设会破坏生态湿地、影响下游供水、影响汛期的泄洪,B、C、D是反对理由。

对湖区的生产生活影响小。

答案 15.B 16.A

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  )

A.侧蚀B.下蚀

C.沟头崩塌D.溯源侵蚀

18.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19.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地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  )

A.A点B.B点C.C点D.D点

解析 第17题,结合沟头防护工程的定义知,该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溯源侵蚀。

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知,该工程可以遏制沟谷延伸,防止水土流失。

第19题,结合题干信息知,可在B处种树,以配合防护埂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答案 17.D 18.B 19.B

读下表和图,完成20~21题。

我国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8%

4.9%

15.4%

4.9%

2008年

40.2%

44.1%

6.2%

1.3%

8.2%

20.1978~2008年R河流域(  )

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B.土壤层变薄

C.生物多样性增多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21.对于黄铜矿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露天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填埋、复垦

B.矿产冶炼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使用石灰中和

C.矿产开采造成水资源枯竭;跨流域调水

D.矿产冶炼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建硫酸厂

解析 第20题,根据表格资料可知,1978~2008年R河流域的耕地比重减少,林地、草地比重增加,径流季节变化减小,A错。

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土壤层变厚,B错。

生物多样性增多,C对。

下游泥沙沉积减少,D错。

第21题,黄铜矿开发利用过程中,露天开采不会引发地面沉降,A错。

矿产冶炼导致酸性气体排放,但不会直接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B错。

根据经纬度,该地位于南方地区,矿产开采不会造成水资源枯竭,C错。

矿产冶炼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可以建硫酸厂,D对。

答案 20.C 21.D

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

但图乙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可能是(  )

A.工程质量低B.设计不合理

C.人为破坏严重D.泥沙淤积严重

23.目前,图甲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解析 第22题,图乙河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经四川盆地,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小,发电受限。

第23题,图甲河流位于法国境内,其电力构成以核电为主,拆除水坝的原因是为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答案 22.D 23.D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

读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防洪 ②减少水土流失 ③减缓河床抬高速度

④有利于建设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潼关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深度增加

B.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

C.加快渭河净化速度,提高水质

D.有利于发展航运,促使渭河平原的工农业产品向东输送

解析 第24题,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和减缓河床抬高速度。

第25题,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答案 2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