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686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雪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

上阕分几层意思?

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

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下阕可分几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

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

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

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

“略”、“稍”有什么作用?

“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

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四、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上阙写景,即景生情;

下阙抒情,寓情于景。

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

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

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

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雨说》教学设计

郑愁予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锢()滞()喑哑()()

嚷()蓑()笠()膏()

耸()绕()襁褓()()呼啦啦()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

停滞,不流通。

(4)暗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

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

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

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

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1968年赴美留学。

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

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

副标题起什么作用?

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明确:

副标题:

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

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

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

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

“雨”说她来了;

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

她,来自遥远的地方;

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

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

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

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

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

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l、2题。

第二课时

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1.提问:

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节)雨前。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

(第2、3、4节)雨中。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

(第6、7、8节)雨教。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

(第8节)雨息。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

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

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

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

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

雨后的喜。

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

“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

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

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

“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

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

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

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

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

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

如: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

如。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

“雨说:

我来了……”“雨说: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这也提醒了我们同学,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妨开拓眼界,不仅要读课文,要读报刊上我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眼光还要放远一点,广泛涉猎之后,你便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你的语文知识也会更多、更扎实。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3题,练习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探究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四、再放录音,然后让生读诗歌,自由读,个人读,整体感知。

(放录音)

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

五、问题研究(PPT出示)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

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2、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3、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

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