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小学阅读教学课例研究》Word格式.docx
《《指向语用的小学阅读教学课例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语用的小学阅读教学课例研究》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它的学科就是语用学,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
(2)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2、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
在“语用”教学观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研究基于课文不同文体,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典型特征,构建“语用型”课堂模式。
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
指向语用是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必须以“语用”为核心,从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
凭借文本语言;
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
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
重视语用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等四个方面建构语文教学新框架。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语用教学的一般策略和手段,促进教师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语用课堂教学的课例,梳理出有别于传统课堂、常规课堂教学的语用课堂特点。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材解读的能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提升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国内外语用研究现状,进行语用学的理论文献研究。
2.不同体裁课文的语用教学研究。
选择各年段的典型类课文进行语用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一系列可供借鉴的课例。
(1)写人类文章语用课例研究。
总结出写人类文章阅读教学课的语用训练点的一般策略。
(2)叙事类文章语用课例研究。
总结出叙事类文章阅读教学课的语用训练点的一般策略。
(3)写景状物类文章语用课例研究。
总结出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教学课的语用训练点的一般策略。
(4)说明类文章语用课例语研究。
总结出说明类文章阅读教学课的语用训练点的一般策略。
(5)说理类文章语用课例研究。
总结出说理类文章阅读教学课的语用训练点的一般策略。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研究学习总课题方案,参与总课题的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制定计划,进行实践与研究,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
(2)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语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3)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综合运用。
通过调查、观察与个案研究,针对现状,对教师的教与学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
二、研究进程和研究举措
(一)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
1、确定课题选题,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子课题招标。
2、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进行论证课题、调查分析、撰写开题报告。
3、研究国内外语用研究现状,进行语用学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4、开展研讨活动,研读写人类文本,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11月至今):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
2、招标子课题,各备课组围绕总课题确立子课题,形成子课题群。
3、深入研读写人类文本,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形成教学策略,撰写课例和论文。
4、深入研读叙事类文体,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形成教学策略,撰写课例和论文。
(二)研究举措
1.理论学习实实在在。
一线老师最缺乏的是理论的引领。
课题开展来,课题组成员采用子课题组分章节引读的方式,先后读了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意识》、王元华的《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书。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
同时有目的地邀请了市内外教科研方面的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让课题组成员和专家一起讨论、座谈,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2.研究制度规范、合理。
①每学年之初,各备课组围绕主课题,根据组内的实际,以备课组或者教师个人进行微课题的申报。
学校根据申报情况,在开学初进行课题论证。
每学期初,各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制订出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使组员们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
②每个子课题组每学期在全校上一篇课文的课题研究课,我们称作“主题教研”。
把主题教研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月1次。
每次主题教研有实录,有报道。
③每个组员每学期围绕课题写一篇研究论文或心得体会。
④各子课题组每两周活动一次,力求做到“突出一个重点,达成一项目标;
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使科研活动制度化、系统化。
3.课题研讨形式丰富多样。
①沙龙式探讨。
我们进行沙龙式探讨的目的在于,让教师的“语用”理念愈辩愈明,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
每次研讨,都紧紧围绕研究主题,精心准备,自由言说,形成了宽松、热烈的研讨氛围。
”语用专场沙龙。
”头脑风暴,思维碰撞,让所有课题组成员酣畅淋漓,受益匪浅。
②网上课例分享。
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撰写一份课例评议,揭示问题,引导教学走向。
所有的课例评议,都在每月底上传校园网,进行分享。
③主题教研。
等等。
4.激励机制明确,有效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作出合理评价,并将此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作为评先晋级的依据。
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教科研奖惩细则,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根据学校奖惩细则进行奖励。
三、研究内容的展开
(一)文献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纳普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
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勒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
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是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国外语用课堂教学研究三十年发现:
语用知识隐性特征和语用教学实践成果使得课堂语用教学成为必然,语用知识特征决定课堂语用教学多使用显性手段,语用教学的效果评估要集中在能折射学习者语用知识运用的开放式方法上,语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成正相关。
(2)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明确提出语用教学观的是王元华,他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都是语用教学。
很多语言学者也研究教学中的语用问题,如胡壮麟先生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的《语用学》是最早最全面介绍国外相关语用学的学术文章。
在1993年,王建华写出了《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陆逐也在1997年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语感与语用——什么事语文教改的方向》,强调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此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如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
起步与展望》,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方法论议》,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等,这些著作都为我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理论积蓄了力量。
国内教学强调语用性的还有“三老”,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而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就必须依据语言的科学体系,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排列教材,组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吕叔湘先生则进一步指出: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
”张志松先生是叶圣陶先生语用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他认为语文是语言学的“应用学科”,为了使语文教学能够把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同语言应用技能技术挂起钩来,他创立了“桥梁性学科”——辞章学。
以上是“三老”对语文教育语用教学的重要论述。
2000年,福建名师刘仁增的《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语用型”教学理论和操作要点,深入浅出,将语用教学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经过长期的研究、讨论与争鸣,语文教育界已形成共识: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语用’教学观”已然明确,为语文教学界所认同与重视。
语用教学基本理论研究也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2)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就是以典型教材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
它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材,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点,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选材、语用挖掘定位、初步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反思与重建、提炼初步意见或结论。
1、写人类课文的语用课例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詹天佑》为例的课例研究。
选文背景:
《詹天佑》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年代离学生比较远,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在写人文体中突出语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旧教材新教法,值得探讨。
语用挖掘:
细读文本之下,挖掘了如下语用点:
①典型事例入手,学表达。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典型事例是名人故事类文章的主体部分,聚焦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关注了文章的谋篇布局,文脉更是在学生心里明了。
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集中体现在他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京张铁路这一事例来写?
修筑过程中,作者又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例子来写的呢?
学生在层层思考中,不仅明白了选什么写,更理解了为什么这样选材的独具匠心。
②核心问题引领,悟表达。
在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有效落实言语训练。
如《詹天佑》一文,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然后以核心问题“詹天佑会遇到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关注表现人物的方法,有没有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有没有通过环境烘托人物?
作者如何进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面上的概括叙述、点上的细致刻画?
关注语言特色的品味,用得精准传神的字词,富有感染力、形式独特的句子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表达特点的领悟必须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巧妙相融,不能走形式,否则就索然无味了。
③立体感受形象,用表达。
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老师紧扣具体事例的描写,在品读词句、判断评价中,让人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心中。
在推进的板块中,教师通过多种的策略引领学生深刻体悟人物形象的同时,关注其写作方式,迁移运用其独特的表达。
a、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补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如本课的学生的学习中,我们设计的补充的材料:
慈禧的贪图享受,出资吝啬;
皇室亲戚的率众闹事;
队友不幸牺牲,亲人的受迁离世。
让学生对詹天佑所处环境的恶劣(自然的,社会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詹天佑出于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把重重的困难化为动力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b、创境想象,体悟人物形象。
教师巧妙地在文本的细节处或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
如:
面对恶劣的环境,詹天佑克服困难工作,是一幅副感人的画面,请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眼中有文字,脑中有画面,詹天佑的认真严谨,坚韧顽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工人同甘共苦的高大形象立即丰满起来,同时学生对作者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这三方面来塑造詹天佑的高大形象,写作方法的感悟也显得自然。
C、角色体验,鲜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角色,通过体验角色引领他们深入走进文本,实现和教师、文本的有效对话,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在《詹天佑》一课中体会人物杰出的设计才能,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小工程师,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边画示意图,边讲解。
老师先来示范居庸关开凿隧道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由扶到放,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推荐上台演示、讲解八达岭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整个学习的活动中,角色体验策略的有效运用,使得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鉴赏文本,图文思维转换,学生的语言智能也在这样阅读、展现、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写人类文体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例子功能”,充分发挥自我得积极性、创造性,凸显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用价值,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
初步设计:
《詹天佑》第二课时(初稿)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评:
你善于用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人物)
出示———(齐读: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板书:
杰出、爱国)
2、课文又具体写了哪几件事例呢?
(板书: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
●化困难为动力
过渡:
勘测线路是修筑铁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那么,詹天佑是怎样勘测的呢?
1、(出示第4小节)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加红)“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你能说说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
2、那么,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你体会到了什么?
环节一:
①困难: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理解勘测线路的工程浩大,工作很复杂、很艰巨。
数据要周密、精确)
②克服: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出示)
a、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作人员?
(指名回答)
环节二:
1、困难: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气候恶劣、地势险恶)配图(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突出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野外工作的忘我劳动精神,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峭壁上定点、测绘(危险、艰难)
2、克服: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3、出示,把刚才大家找到的连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闭上眼睛,老师配乐朗读,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环节三、
1、困难就像眼前的高山,一重又一重,詹天佑为什么能坚持下去?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
你的想法就是詹天佑的想法。
(出示詹天佑的心理描写)请你读一读
2、创设情境,进行引读
●化困难为创造力
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时候,詹天佑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1、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观察地形(阅读文中的描述),设计绘图。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
要求:
每人默读第5、6自然段,“____”画出困难,“~~~~~”画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圈出位置和方位词,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和示意图。
(1)交流:
开凿隧道
开凿隧道时,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
判断两座山,哪个是居庸关?
哪个是八达岭?
说说你的理由。
詹天佑怎么克服困难的?
谈谈你这样画的想法呢?
居庸关(两端凿井法)八达岭(竖井开凿法)
(↓箭头就是打直井。
←→、→←就是同时分别向两头开凿。
(2)这样的设计好在哪里?
2交流:
设计“人”字形线路
(1)下面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火车,亲身感受一下“人”字形线路。
播放视频。
(2)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在哪?
(顺着山势,解决坡度大的问题)
3、从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行线路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詹天佑?
●提前竣工
1、创设情景引读
2、(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那些外宾会怎样赞叹?
(敬佩)
3、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看着詹天佑的铜像,除了赞叹,也许还有更多的思考,在纸上写一写。
●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困难?
2、除了环境描写,课文还通过对詹天佑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詹天佑的形象,这样的描写叫——正面描写。
课文还多处写到外国人,为什么?
(板书:
正反描写)
3、詹天佑修筑过的铁路有很多,为什么课文要写京张铁路?
为什么选择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三个具体事例?
典型事例)
教学研讨:
陈素云老师:
听完课,我有一个想法:
《詹天佑》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还加杂着一些比较难懂的铁路建设的专业术语。
让今天十一二岁的孩子完全理解那么深奥的文本,有没有这个必要?
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还是借助于课件让他们去弄懂?
我想,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我认为不必让每一个孩子都弄懂的问题上,那么,对学习,我觉得是一个浪费。
我觉得我们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听说读写上。
我一直以为,语文课要上得简约而大气,有时候该舍则舍,有些常识课可以讲清楚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在语文课上解决呢?
钱伟芬老师:
我还是认为应该先让学生好好读一读,读过之后让学生自己先画一画,看看他自己能够读懂多少,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您刚才说的“需要用的时候”再把课件展示给他看,看明白以后再去读读文,我想这样,是不是对学生学习阅读更有帮助呢?
马丽芬老师:
课件是个好东西,是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但它不是教学的全部。
我的意见是,该用的时候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不用。
在讲到开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时用课件演示,不用耽误时间,我感到也未尝不可。
但其他老师不用媒体,而是通过让学生认真研读,自己作画,自己理解,也没什么不可以,我过去就是这么教的。
我感到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达到目的就可以。
蒋熙玲老师:
我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
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试着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表达的能力。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
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所以,对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环节,要找到“语用点”,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放入设计中。
反思重建:
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我谈谈对这堂课新的想法。
《詹天佑》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又选取了三个典型例子: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行线路,展现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在教学设计中,试图体现以下想法:
1、以“困难”为抓手,感悟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记叙文,课文开篇就点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那么该让学生如何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杰出”的品质呢?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困难”,引起了我的关注,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怎么克服的?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以此为抓手,以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形象:
一丝不苟、与工人同甘共苦、不顾危险、身先士卒、虚心请教、创造性地解决困难等等,让詹天佑在孩子的心目中丰满起来,真正感受到人物“杰出、爱国”形象。
2、文、图转换,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这篇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行线路中,需要学生根据文本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示意图,这是一种由“文”到“图”的转换。
但是,语文课上仅仅在画图是不够的,“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文”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堂课,通过老师示范,自己练习,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画示意图,并能用语言进行讲解,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其中“开凿隧道”相对简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训练,并说给同桌听,使训练落到实处,设计”人”字行线路比较难,让学生尝试后运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
3、关注写作方法,渗透“环境烘托”
在备课时,发现课文的写作点还是挺多的:
表现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是选取“京张铁路”这个典型事例,在修筑过程中,又是选取三个最困难的典型例子,在写“开凿隧道”时,选取的是居庸关、八达岭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