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陷入了沉思。
过一会,我另有心思的对学生说:
“你是个特例,老师需要想一想,等我想好了办法,再找你。
”
晚上,我静下心来寻思白天发生的事:
这件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必然会对我的教学产生怀疑,学习信心必然会动摇。
可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呢?
经过查阅资料和同事们讨论和交流后确定为学习的方法问题:
他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没有能认真理会教师的思维方法,因此,只会死记知识点,不知道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不能说他死记硬背,而只能委婉的告诉他之前做得是对的,必须的,但还有不足;
第二不能让他对老师产生怀疑;
教师讲的一对,按老师要求做的也不行,而应该让他明白教师说的,做的有些是不形的,让他能记的知识,更重要的无形的,是让他理解的知识(如老师的逻辑思维方式)
经过上述的思考和准备之后,第二天,我到了班级,对所有的同学说:
“昨天,我和一位同学交流时,发现了有些同学背的内容好忘或者不知道这些内容如何用……”下面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点头,说,“嗯!
”满脸期待,满脸渴望。
我接着说:
“老师给你们打个比方。
电脑是人们按照人的思给,认识的规律设计的,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脑得到了延伸,也使人们对人脑的思维进行反思。
比如用电子表格做成绩表,你必须要输入原始的数据,你输入的数据越多,资源就越丰富,你就可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准确的信息。
假如你输入的数据有限,你的信息就有限,结论就可能有误,所以第一点你必须要背,同学们背书就像在电脑里输入数据一样,只输入了大量的知识,你才能检索到更多的信息。
有了丰富的数据信息之后必须有合理的输出软件:
比如你把班级考试成绩全部输入了电脑,再用电子表格就会很快的要出你所需的各项信息,你必会用电子表格的各种功能。
因此,第二点就是你们必须要学会记课堂笔记和教辅资料。
在笔记和教辅资料中,老师们就会介绍各种功能,教你如何处理各种各类的知识点,帮助你如何更快的理解和应用那些知识。
最后,同样的数据信息;
同样的电子表格软件,每个人因为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
这也是我们学语文的最后一点;
带着问题去看、去背、去观察,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同学们听了之后满疑云霍然开朗。
我转眼也看到了那位同学满意的笑脸和敬佩的眼光,我的心也落了下来。
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
没有发生之前,我抱着老黄历,按部就班,结果是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
而当我们用了认知心理学里的信息论整合语文教学时,学生们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意图,对老师有了信心,效果当然就会有了很大的致观。
因此,老师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紧随时代的步伐,要不断的用新的理论充实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否则必将为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二、授人以渔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
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
”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质疑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
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针对语文课本教材特点,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他们互相质疑讨论,我只做个引导者、参与者,适时扣准重点、难点予以启发、点拨。
学习课文语段时,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要读懂这一段应提出哪些问题。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突出方法指导
首先,坚持以读为本,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
俗话说得好:
“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
”生动阐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责无旁贷。
回答问题时能说出了许多既新奇又合理的答案,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训练。
通过想象说话,我及时告诉学生读书时要读思结合,要抓住关键之处,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鉴于语文课本教材特点,教学中我认为要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
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其次,课堂上还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是自己用了一些真实的情绪和学生进行了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后,才会发现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当时要是端着教师的脸孔,一味的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那么就不会有让人回忆一生的场景,就会不会有这次教学的经验。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
教师一定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应该授生以渔,而不能授生以鱼。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者也”。
很久以来我们遵循了这个原则,也取得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可就在今天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时候,在我们越来越需要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我们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才知道“传业、授道、解惑”的弊端,才会问:
“为什么我们孩子不设问,解惑呢?
”才明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三、从鱼到渔
要想有从“鱼”到“渔”的质的转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深厚的积累。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为什么能让难题成为乐趣呢?
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理想的语文教师会努力为之,他做到——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烂熟于心。
教学大纲是从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对它的精神实质,他会在教学之前就领会好,掌握好。
新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突出了汉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的人文性;
突出了学习汉语言的方法,重在积累、感悟、熏陶。
他会牢记这些新的精神。
他会花时间去钻研、掌握教材体系。
每册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每篇课文的教学因素,……他都会牢记在心,如数家珍。
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精品了如指掌。
江山代有才人出。
人类五千年文明产生了一批批文学精品,反映到教材里只是沧海一粟。
对教材内容,当然应该非常熟悉,要求学生背诵的,他同样能背诵,同时他明白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他会以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此作“线”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识宽带网”。
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会脱口说出王维的《桃花源诗》;
教苏洵的《六国论》,他能够介绍苏辙的《六国论》;
……
对当今政治、经济、科技等前沿信息略知一二。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接受信息呈现多途径。
有时,老师还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学生中已流传开了。
他会不停地学习,读书、看报,获取新信息。
课堂上,他会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纳米”技术,“克隆”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又巧妙地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越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
与时俱进,孜孜以求,不停地读名著经典、教育理论、教学报刊……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
他的积累不是“一桶水”,也不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而是一条奔流的大河,他的弟子们用“碗”、用“桶”,尽情地舀吧、提吧,他依然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
四、鱼渔兼收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
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
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
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
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
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
”于漪的话,精辟至极。
古人也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
是否就是无懈可击?
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反复提出: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讲是为了达到不讲。
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会运用知识。
总之,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创造性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超越”,摆正师与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灵活的方法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想、看、说。
在语文教学中,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西方国家赞美中国的这个古谚哲理性非常深刻。
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的进行检察和反思。
我明白了,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敢于置疑的创新环境,才能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用科学的理论法去指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解决问题
愿授“鱼”常在,更愿授“渔”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