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5775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资产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1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8

2.2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9

2.3金融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9

2.4金融资产的处置10

3金融资产不同归类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10

3.1初始确认时对利润的影响11

3.2后续计量时对利润的影响11

3.3公允价值变动时对所得税的影响12

3.4资产减值时对所得税的影响12

4金融资产归类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13

4.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13

4.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14

4.2.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14

4.2.2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15

4.3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金融资产归类的盈余管理分析16

5结论及建议17

5.1结论17

5.2新会计准则下应对金融资产归类的盈余管理的措施18

参考文献18

1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

1.1.1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会计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话题,盈余管理发生与否离不开会计准则,但它与会计准则并不冲突,而是以控制或者调整企业会计信息报告为手段,以达到自身价值或者利益最大化。

适度的盈余管理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记账方式的灵活性增强,和一些客观的不由企业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存在,在企业中进行一些不正当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

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将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将金融资产进行正确归类。

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没有明确界定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选择空间。

对于同一项金融资产,企业就可以因分类的不同而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初始计量,并且两种计量方式将会导致不同的账面价值以及后续计量方式的不同,也因此会有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来进行盈余管理。

1.1.2研究意义

对金融资产分类的盈余管理研究作为一种新视觉,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盈余管理的理论和现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金融资产已成为众多企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资产,人们越来越重视其会计处理是否规范。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运而生。

它更加注重金融资产的经济内容实质,适应了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客观需要。

然而,准则自身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也可能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选择空间。

因此,如何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引起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存在差异着手,进而分析这种差异会给企业利润带来怎样的影响,来研究上市公司利益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1.1.3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不难发现金融资产分类和盈余管理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也因为国外对这部分的研究相对比较早,所以国外的研究多以实证方法为主,而我国多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以规范研究为主。

在国内外的研究当中,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文献相对比较少,虽然有一部分学者对规范金融资产分类和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少。

本文试图从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处理差异对企业利润带来的这样的影响,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来了解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1.2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资产。

新企业会计制度之前,则是以时间作为分类金融资产的依据,按照持有时间长短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管理者按照持有目意图来划分金融资产。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金融资产。

企业管理者利用一些会计或者非会计的手段,凭借职业的判断,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有关会计盈余的信息披露进行灵活的管理的过程。

普遍认为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进行一定的修饰,导致外部使用者的误解,满足得益者的期望,从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对盈余管理最大的分歧就是,企业管理者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本文采用的盈余管理该概念是陆建桥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对外报告的控制或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3文献综述

1.3.1盈余管理相关文献回顾

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披露会计信息时一种有目的的干预行为。

最终是有利于企业或自身利益的。

他所言的盈余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他认为企业在对外披露财务报告是就可能存在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

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RScoot(2000)在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体现,而这种变现带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他所假定的前提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是没有违背会计准则前提下做出的选择,是合法的。

ZucalLandaJ.CampbellDavidR(1992)对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发现“公司管理层通常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通过选择相应的政策来达到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实现大清洗和利润平滑。

Sweeney(1994)从债务契约的角度出发也发现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研究表明一旦公司发生债务违约,在违约之前为了降低违约带来的风险或者不良影响,公司会通过某些途径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实现的。

盈余管理研究最早在西方国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因此盈余管理很快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

最初的盈余管理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个体行为,但随着西方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层出于个人或企业目的,将盈余管理作为其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在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Burgstahler和Dichev(1997)对美国证券市场的样本加以研究后指出,大约有8%一12%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盈余减少,而约30%—4O%的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了盈余管理。

他们利用公认会计准则的弹性,随意调节其公司的账面利润,造成会计信息报告的不真实。

张祥建,徐晋(2008)认为虽然盈余管理是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但并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对会计盈余进行灵活性的会计披露的过程。

王怀栋(2004)研究了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动因。

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企业需要遵循固定的统一的财务制度,不能选择会计政策,更不能使用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与西方相比,我国关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政策开始改革,随着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才拥有了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的自主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1.3.2我国现行金融资产准则下存在盈余管理动因相关文献回顾

叶建芳,周兰(2009)以新准则的采用为契机,用2007年的数据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对金融资产分类时,持有两类金融资产较多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后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平滑收益和盈余管理提供“蓄水池”。

何小杨,康冬梅(2012)分析了两类竟然工具在损益处理上的差异,并用股市上行期(2007)年的数据,研究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在划分两类金融资产的动机受到该股票过去储存利润的影响,年初的公允价值变动越大,就越可能贝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利用两类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民营企业更强。

陈放(2010)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管理者风险偏好,债务契约,报酬契约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着三方面都会影响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

刘用泽,王珏(2010)在《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一文中,首先分析了IFRS9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变化,其次通过对2007,2008年对金融业以及非金融业对金融资产按照IFRS9准则规定与按照现阶段我国金融资产的分类规定进行对比分析。

结论显示,IFRS9提出的关于金融资产确定和计量的新要求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必须考虑我国特殊情况,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未成熟,所以会计报表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确认都应该充分披露。

2006年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

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

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

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会计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了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定机构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思。

由于存在金融资产分类问题,使得不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在不同的时点产生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一直以降低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及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为目标,为此不断地制定、修改相关会计准则。

迫于金融危机重大影响的压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快了改革步伐,特别将金融资产分类的改革提上日程。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9年11月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9)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简化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和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类金融资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亦于2010年5月发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FASB'

sproposedASU),以扩大金融工具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简化金融工具会计。

1.3.3文献回顾总结

本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盈余管理动机以及我国现行金融资产准则下存在盈余管理动因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虽然学者们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真实的利润,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而且,大量研究表明,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有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我们发现,利用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资产定义模糊,给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分类时带来一定的主观性。

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工具准则的建议,我国需要早考虑国情的前提下,采取建议。

1.4研究结构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文献综述、金融资产分类的计较分析、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目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结论及建议。

各章相关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回顾国内外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此进行文献综述,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先对国内外盈余管理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盈余管理的动机,然后结合金融资产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可以通过对金融资产管理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再对国内现行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计量与盈余管理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总结已得出的结论。

第三章:

理论分析。

本章首先界定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目的。

然后从理论上回顾国内外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差异,并对两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方法上进行比较,由此衍生出金融资产分类不同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盈余管理问题。

第四章:

案例分析。

针对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的案例,由此分析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本章针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与动机进行归纳和研究,对如何减少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2金融资产归类的会计核算比较与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1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在初始确认的时候,两类金融资产都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不同的是交易费用的处理。

按照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应该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费用发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流动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交易费用理所当然的计入“投资收益”。

并且,企业所支付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款中。

如果包含已经宣告但还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还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该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不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定应该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因此交易费用计入成本。

如果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或已宣告的现金股利但还没有发放,应该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2.2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多或减少,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科目来核算的,这项损益是直接进入利润表的,所以不管期末的公允价值怎么变化,没有实现收益或损失都会影响到利润。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增多或者减少的利得损失要先计入所有者权益,使“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有所变动,它只会影响企业的净资产不会影响到利润,只有在将这项资产处置的时候才会将计入权益的利得或损失转入损益,这个时候才会体现在利润表中从而影响利润。

2.3金融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无论下降幅度多大,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不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不同,它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公允价值下降的比较少且时间短的时候,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第二种情况则是如果下降的幅度大而且持续下降,就要计提减值准备,并转出原本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但是当减值状况消失公允价值回升的时候,转回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

债务性工具通过损益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权益性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通过损益转回。

暂时性的下跌跟非暂时性的下跌,判断的标准不一样,因此给企业制造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的空间。

2.4金融资产的处置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处置的价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投资收益”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应将取得的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与价款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也就是说,处置时应该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按账面余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时将对应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出,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3金融资产不同归类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可以分为债权性和权益性金融资产。

债权性金融资产又可以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因为债权性公允价值变动相对比较小,所以企业管理者利用债权性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相对的比较小。

因此,通常盈余管理可能性比较大的是故意混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两者的确认。

而且,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候的不同分类会影响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时期的反应和分布。

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分类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企业管理层出于公司利益的最大化的目的来对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因此盈余管理空间的弹性很大。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了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科目下的其他资本公积。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就反应在利润表中,会加大利润的波动。

而企业当期的利润不会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到,有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

所以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眼中,企业在持有金融资产比例比较大的情况下,大多倾向于大部分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当企业利润的“蓄水池”,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1初始确认时对利润的影响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它们的差别在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如果由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更多的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将减少企业的利润。

如果一个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更多的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无论多大的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的时候已经被包含在资产成本当中,因而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3.2后续计量时对利润的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计量的金融资产,但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很大,导致利润确认的期间差异较大。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来反映这个变动。

如果当公允价值下降,企业当期利润减少,如果故意兼职上升,企业当期利润就会增加。

跟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不论公允价值的上涨或下跌,将不会影响当期的企业利润,它影响所有者权益。

只有当它们被处理,公允价值变动中计入资本公积的原始金额将转入当期损益。

因此,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之前,公允价值变动将不会反映在利润表中。

综上所述,金融资产的交易容易会造成利润的波动,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高风险投资,损害企业形象。

可供出售利润使企业当期利润趋于平缓,投资者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稳定,投资风险低。

因此,把大部分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成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

3.3公允价值变动时对所得税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核算上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既不是处置损益也不是持有收益,而是一种未实现的收益,虽然影响企业会计利润,但并不影响企业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

只有在处置金融资产的时候才把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应纳所得额中。

因此,无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不会影响企业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

两类金融资产在处置时对损益的确认是相同的,也就是:

处置收益=账面价值+累计公允价值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所以两类金融资产在处置时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暂时性差异(两类金融资产发生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致产生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两类金融资产处理的方式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暂时性差异计入到“所得税费用”中,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暂时性差异计入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没有对所得税产生影响。

但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进行负税筹划的功能。

3.4资产减值时对所得税的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其持有的时间很短,所以会计准则规定不进行资产减值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交易金融资产”科目,所以理所当然的减值准备对所得税没有影响。

但是会计准则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小幅度下降时,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中反应这种下降的信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严重或者非暂时性的下跌时,应该确认减值损失,这个时候就会对企业所得税产生影响。

4金融资产归类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

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就是信息不对称。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那么投资者跟企业管理者了解和掌握的信息程度是相同的,那么企业管理者就算有动机也不会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因为信息使用者很容易发现漏洞。

由于企业管理者作为内部人在信息方面占有绝大的优势,这样也就给他们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会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会计对象的特点,会计中常常需要对经济事项的未来发展进行估计和判定,并且存在多种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所以会计准则无法消除职业判定。

而只要职业判定的存在,盈余管理就有可能发生。

会计准则理论基础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模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会计准则可能会有漏洞或者尚标准化的部分,这也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

(3)市场机制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

市场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货币制度、促进和保护竞争的政策等,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发挥市场的有效功能。

但是这些前提条件不可能全部同时具备,所以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去改善市场功能的缺陷,但政府经济职能与行政权利兼容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政府在行使经济调控的职能的同时也会加入行政干预的色彩。

也正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制约着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增大了产生盈余管理的机会。

(4)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机制失效、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5)公司治理的不合理,不规范。

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兼并市场、经理市场的竞争,中小投资者的投机气氛太浓,投资理念不足,管理者短期行为严重,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压力不大。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独立董事和监督委员会的软弱、上市公司经理人员报酬机制存在不足。

4.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