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80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

利用不同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可进行分离。

例4图标

所警示的是

A.当心火灾——氧化物B.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燃物质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安全图标的识别。

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化学实验基础部分中,都明确要求“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本题的4个选项都与实验安全有关。

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安全、合理、准确、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

一些常用化学危险品的标志是对已知或未知化学品的潜在危险给予一种直接的警示;

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则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具有预防和处理能力的要求。

例5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

NH3(g)+HI(g)②2HI(g)

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mol/L,c(HI)=4mol/L,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A.9B.16C.20D.25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平衡常数。

考生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准确回答此题。

例6已知H2(g)、C2H4(g)和C2H5OH

(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411.0kJ/mol和-1366.8kJ/mol。

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kJ/molB.+44.2kJ/molC.-330kJ/molD.+330kJ/mol

【说明】本题涉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化学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的能力。

例7.右图表示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

c(OH-)=K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答案】D

【说明】此题设计新颖,图中给出了不同温度下c(H+)和c(OH)的关系,考查考生对水中离子积、c(H+)和c(OH)的关系以及c(H+)与pH的关系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获取图像信息和数据,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

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1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说明】本题紧密联系生活,以电化学原理为基础,考查考生对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等知识的程度。

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本题也考查了考生将“三大守恒原理”(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应用到原电池中解决实际化学问题能力。

考查内容还涉及常见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性质及应用研究、盐类水解原理等知识,要求考生不仅能够对中学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再现与辨认的能力,而且具备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的能力。

例9.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说明】本题是物质分离和提纯方面的实验题,要求考生具有对中学化学相关实验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与辨认的能力。

形式上,本题将实验目的、分离方法与原理等内容以表格形式融于一体;

内容方面,本题涉及的物质既有无机物,也有有机物,涉及的物质基本性质有溶解度、密度与沸点等。

既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实验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萃取、分液、蒸馏及重结晶等)具体应用范围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对这些分离和提纯方法所涉及原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能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萃取、分液蒸馏及重结晶等方法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二)非选择题示例

例10.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

mol−1、-285.8kJ·

mol−1、-283.0kJ·

mol−1,则生成1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______;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H=+108kJ·

mol−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

②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

(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

T

(2)__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于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____mol·

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___v(15~16)(填“>”、“<”或“=”),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2MnO2+4HCl

2MnCl2+Cl2↑+2H2O

(2)5.52×

103kJ

(3)CHCl3+H2O2=HCl+H2O+COCl2

(4)①0.234mol·

L-1;

②<;

③0.031;

④v(5~6)>v(2~3)=v(12~13);

⑤>;

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说明】本题以光气制备和分解的研究与应用为情境,考查了中学课程中一些基本物质的制备反应,并且除涵盖运用燃烧热数据计算反应热之外,还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平衡常数、转化率、平均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特别是根据相关数据关系图来正确判断温度、浓度等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

试题体现了对化学学科内基础知识整合的基调,特别是对化学基本原理的充分理解和融会贯通。

例110.80gCuSO4·

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0.10mol·

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mol·

L−1(KSP[Cu(OH)2]=2.2×

10−20)。

若在0.1mol·

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mol·

L−1。

(1)CuSO4·

5H2O

CuSO4·

(5-n)H2O+nH2O

250           18n

0.80g 0.80g-0.57g=0.23g

解得n=4

200℃时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

H2O

(2)CuSO4

CuO+SO3↑;

CuSO4·

5H2O;

102℃

(3)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4)2.2×

10-8;

0.2

【说明】本题通过热重分析实验中化合物的一系列变化,引导考生分析化学中的基本计量关系、化合物的性质等。

特别是通过严格和定量的化学实验来证明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虽然中学化学没有涉及热重分析的内容,但考生完全可以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和适当的引导,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回答相关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化学的评价目标。

例12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

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

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

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由 

 

  。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

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3mol/LH2SO4、3%H2O2、6mol/LHNO3、0.01mol/LKMnO4、NaOH稀溶液、0.1mol/LKI、20%KSCN、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1) 

该结论不正确。

稀HNO3有强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

(2)①提出合理假设

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②设计实验方法证明你的假设(见下表)

③实验过程

将适量稀H2SO4加入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热溶解;

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溶液中含Fe2+或Fe3+。

取少量溶液,滴加酸性KMnO4溶液。

若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为无色溶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含+2价;

若不褪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含+2价。

另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

若溶液变为血红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含+3价;

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含+3价。

【说明】本题以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为背景,考查Fe2+和Fe3+的转化、Fe3+的检验等相关知识;

以探究实验的核心环节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案评价和设计的能力。

例13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金属

质量/g

状态

C(H2SO4)

/mol·

L-1

V(H2SO4)

/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

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0.10

0.5

50

20

34

500

2

粉末

35

3

0.7

36

250

4

0.8

200

5

25

6

1.0

125

7

8

1.1

100

9

44

4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其实验序号是。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⑴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1和2

⑵1、3、4、6、82、5

⑶反应温度6和7、8和9

⑷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且硫酸过量,产生热量相等,所以溶液温度变化值相近

【说明】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以及考生对实验数据的查阅、分析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来,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题就是按照这一课程目标考查的。

例14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

CH2=CH2+H2O

CH2=CH2+Br2

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

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130

−1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b.加快反应速度c.防止乙醇挥发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a.水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洗涤除去;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b.氢氧化钠溶液c.碘化钠溶液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1)d

(2)c(3)溴的颜色完全褪去(4)下(5)b(6)蒸馏

(7)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

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说明】本题是一道有机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机实验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所提供的实验信息及物理常数的解读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基础化学实验和基本技能并结合获取的数据信息,回答合成有副产物生成的有机反应及实验操作的相关问题。

例15工业上可用食盐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经不同的方法生成纯碱。

(1)路布兰法是以食盐、石灰石、浓硫酸、焦炭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煅烧碱,再浸取、结晶而制得纯碱。

①食盐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硫酸钠和焦炭、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已知产物之一为CaS);

(2)氨碱法的工艺如下图所示,得到的碳酸氢钠经煅烧生成纯碱。

①图中的中间产物C是_______,D是_______。

(写化学式);

②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联合制碱法对氨碱法的改进,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碳酸氢钾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也可用氨碱法以氯化钾和石灰石为原料制碳酸钾。

请结合下图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曲线,分析说明是否可行?

__________。

(1)①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②Na2SO4+CaCO3+2C

Na2CO3+CaS+2CO2↑

或Na2SO4+2C

Na2S+2CO2↑、Na2S+CaCO3

Na2CO3+CaS

(2)①Ca(OH)2,NH3;

②NH3+CO2+NaCl+H2O=NaHCO3+NH4Cl

(3)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

副产物NH4Cl可做氮肥等;

可利用合成氨的副产物CO2。

(4)不可行,因为碳酸氢钾溶解度较大,且在常温下与氯化钾的溶解度差别小,在氨盐水碳酸化时无法大量析出。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对纯碱的工业制法有系统的认识,既考查了早期的生产方法也考查了近代的生产方法,还比较了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的优缺点。

要求考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6分析下面两个案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某城镇生产、生活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河流中W、X、Y、Z处某次水样抽测结果如表所示。

地点

项目

W

X

Y

Z

水温/℃

15

18

26

pH

溶解氧量/(mg/L)

11

①导致X、Y处水样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②Z处鱼类大量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2)某地区已探明蕴藏有丰富的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还含有SiO2等杂质)、煤矿、石灰石和黏土。

拟在该地区建设大型炼铁厂。

①随着铁矿的开发和炼铁厂的建立,需要在该地区相应建立焦化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形成规模的工业体系。

据此确定上图中相应工厂的名称A、B、C、D;

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写出高炉炼铁中得到生铁和产生炉渣的化学方程式

③从“三废”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和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有(举出2种措施即可)。

⑴①造纸厂排放的碱性废污水使X处河水pH升高,火力发电厂净化烟气的酸性废水治理未达标就排放,造成Y处等的河水pH降低(或火力发电厂燃煤产生的SO2会导致酸雨,飘落后使Y处等河水pH降低)

②化肥厂、农田及生活污水使Z处河水富营养化,水温较高,适于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河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导致鱼类死亡。

⑵①发电厂焦化厂炼铁厂水泥厂

②Fe2O3+3CO

2Fe+3CO2CaCO3+SiO2

CaSiO3+CO2↑

③用炼铁厂的炉渣(或CaSiO3)作为水泥厂的原料

用发电厂的煤矸石和粉煤作为水泥厂的原料

将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用于吸收发电厂和焦化厂燃煤时产生的SO2,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工生产原理以及环境保护涉及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案例1中,主要涉及造纸厂、火力发电厂、生活以及农田中不合理使用化肥等可能对附近水体产生的影响。

在案例2中,给出了一系列生产企业及其部署的问题情境,即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考查考生如何合理设计和安排工业体系,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要注意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例17已知X、Y和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42。

X元素原子的4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

X跟Y可形成化合物X2Y3,Z元素可以形成负一价离子。

(1)X元素原子基态时的电子排布式为,该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

(2)Y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该元素的名称是______;

(3)X与Z可形成化合物XZ3,该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

(4)已知化合物X2Y3在稀硫酸溶液中可被金属锌还原为XZ3,产物还有ZnSO4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比较X的氢化物与同族第二、第三周期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稳定性、沸点高低并说明理由。

⑴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As

⑶三角锥形

⑷As2O3+6Zn+6H2SO4==2AsH3↑+6ZnSO4+3H2O

⑸稳定性:

NH3>PH3>AsH3。

因为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合物越稳定。

沸点:

NH3>AsH3>PH3。

NH3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最高;

As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PH3的大,AsH3分子间作用力大,因而的沸点比PH3高。

【说明】本题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价层电子排布、电子排布轨道表示式、化合物空间构型、常见杂化轨道类型以及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等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例18氮化硼(B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