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276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5)本项目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产业政策;

(6)充分利用yy市yy陶瓷企业有限公司现有的各种设施和人力资源,以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

本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格遵循与我国陶瓷行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针对该项目提出的各种目标、项目单位实际状况、行业的发展特点及其未来走向展开。

主要包括:

研究陶瓷行业节能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评估该项目建设的意义;

调查项目拟建地各项技术指标(包括地理、气候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对项目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评估;

研究该项目单位的技术水平、组织结构状况;

对该项目建成后的各项能耗指标、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关设备进行综合评估;

研究该项目的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和财务评价,分析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等。

1.2项目提出的背景

1.2.1项目提出的宏观背景

1.近年我国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概况

2007年我国建筑陶瓷产业的形势发展基本上是2006年行业发展的一个延续,保持着持续增长,产销两旺,产品出口总量进一步增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以扩张及再布局为内涵的行业大转移,节能减排对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全面营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都是2007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主旋律。

1997-2006年中国陶瓷砖产量增长数据表1-2

年份

产量(万平方米/年)

与去年同年增长率

1997

184186

35.72%

1998

159423

-13.44%

1999

155000

-2.77%

2000

175000

12.90%

2001

181500

3.71%

2002

217900

20.06%

2003

236300

8.44%

2004

296000

25.26%

2005

350000

18.24%

2006

430000

22.86%

表1-2列出了近十年来我国陶瓷砖的增长数据,意大利最近的一份“全世界瓷砖生产与消费”的报告披露:

2006年由于中国的影响,瓷砖行业制造与市场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制造与消费增长10%,特别是进出口增长9%,相对2005年是4%;

2004年是7%;

2006年世界瓷砖的产销是94%,生产过剩2.75亿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越南、马来西亚、伊朗;

2006年我国建筑陶瓷生产增长超过20%;

出口增长约30%。

2.2007年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2007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宏观经济的增长全面带动了整个市场的需求。

房地产行业前三个季度持续高位,相应的配套产业建筑陶瓷行业一片兴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政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扩大了建筑陶瓷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带动了三、四级市场的发展。

2007年1-8月份全国建筑陶瓷产量达到34.4亿平方米,增长19.2%,预计2007年全年的建陶产量突破50亿平方米。

主要产区广东陶瓷砖产量增长30%,福建、四川、山东增长超过15%,辽宁、江西、湖南等新兴建陶产区增长超过40%。

3.建陶产业转移、扩张与布局 

2007年全国建陶行业的产业转移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但其实质内涵是扩张与再布局,传统五大建筑陶瓷产区:

泛yy产区(yy及周边的清远、河源、肇庆等区域)、山东产区(淄博、临沂等区域)、福建产区(晋江、闽清等)、西部产区(以夹江为主的四川地区)、华东产区(上海、江苏、浙江的陶瓷企业)。

其他新兴建陶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河北高邑、沈阳法库、辽宁建平、山西阳泉、阳城、湖南岳阳、临湘、河南鹤壁、四川丹陵、广西北流、湖北宜昌、陕西宝鸡、宁夏中卫、甘肃白银、内蒙包头等地区的建筑陶瓷行业,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全国范围内的建筑陶瓷转移、扩张、重新布局将带动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加速各地建陶产区产品的品质进步与品牌提升,有利于我国建陶行业的竞争力提升。

新格局将对原有的建陶基地形成压力与竞争局面,整个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区域差别优势越来越小,yy、山东、福建、四川建陶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将是建陶产品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节能减排是建陶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4.节能减排对行业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陶瓷产能的迅速扩张,使陶瓷原料市场出现供给紧张局面,部分地区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另一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带动国内燃料油价格上涨,加剧了我国陶瓷行业用能压力。

据统计,中国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耗量占全国能源总量的70%。

其中工业窑炉是我国耗能大户,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5%,能源利用率低是造成工业炉耗能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中国的工业炉与发达国家的工业炉相比,窑炉平均热效率要比国外低20%左右,中国的工业窑炉如能按国家要求将热效率提高20%,同节约的能源相当于2亿吨标准煤,可见工业窑炉节能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技术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大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工程建设,对高耗能行业继续实行差别电价,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等等。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政府将会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价格政策,例如,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调整基础产品价格,强化环境污染排放收费制度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

卫生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源消耗限额》2007年4月份已经完成审议。

明确要求建筑陶瓷生产厂家的综合能耗≤350kgce/t 

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拟通过提高建筑陶瓷等行业能耗标准,以降低行业生产总值能耗的目标。

新的建筑陶瓷行业能耗标准不仅直接提高了建筑陶瓷行业的技术门槛,对新建建筑陶瓷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可能直接淘汰一批不达标的简陋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

因此,面对严峻的行业竞争形势,为响应国家对高能耗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陶瓷行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本次技术改造项目符合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第一类(鼓励类)二十六款“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第34条“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的政策条款范畴。

项目实施同时符合《广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三、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中“4余热余压利用工程、5电机系统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的规划要求。

此外,《广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具体提出了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

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达到或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见表2-1)。

表1-2-1 广东省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表

单位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火电发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333

325

310

炼油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92

82

73

乙烯综合能耗

805

750

715

水泥综合能耗

157

145

120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20

16

12

卫生陶瓷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件

9.4

8

6

建筑陶瓷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3.0

2.8

2.5

吨钢综合能耗

680

660

640

铜冶炼综合能耗

733

620

610

铝加工材综合能耗

746

650

百米印染布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百米

50

45

40

棉纱综合耗电

千瓦时/吨

2440

2129

2100

机制纸和纸板耗电

641

600

本项目是针对原有高档环保抛光砖生产线的节能技术改造,通过窑炉余热利用改造、电机系统改造等内容的实施,符合《广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具体要求。

本项目宏观上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和规划。

1.2.2项目提出的微观背景

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对外向型陶瓷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压力。

如何积极应对和化解这些不利因素是外向型企业必须研究的紧迫课题。

充分考察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战略需要,项目单位认为:

在窑炉余热利用、电机系统等存在较大节能潜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回收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作为热源进行坯体干燥,降低了废气中的粉尘排放浓度和气温温度,对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能源利用率的角度看,技术改造后可将排放至大气中的废气余热最大限度的进行回收,通过电机系统变频改造,使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项目单位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节能生产技术,高效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模式。

公司历来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注意研究国内外陶瓷业技术发展趋势,在加强国际合作中推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同时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市场中的竞争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本项技术改造完成后,可实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7.63%,年节约能源折标煤8253.91吨标准煤。

同时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最终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从企业发展角度分析,本技改项目实施能够显著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了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本节能技术改造,不但能够显著使yy公司能耗降低,取得良好的节能效益,消化部分外部因素造成的成本压力,而且能够使项目单位保持在国内陶瓷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需要。

1.3项目概况

1.3.1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925万元,全部为设备及技术投资。

1.3.2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本项目新增投资925万元。

建设期20个月,从2008年5月开始建设,2009年12月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

1.3.3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规模:

预计改造后,原煤的消耗减少约10821.03吨,电力的消耗减少了约426.73万Kwh,折合节约8253.47吨标准煤。

建设内容:

(1)球磨机变频改造。

项目单位原有原料球磨机26台,其中功率为90kw的有23台,功率为110kw的有3台(按每天24小时,年按330天计算);

年耗电量1900800kwh(按每天24小时,年按330天计算),电机启动电流过大,球磨利用率不合理,电能消耗大,通过电机变频进行技改。

(2)电机变频改造。

项目单位原有原料浆池搅拌电机36台(7.5kw/台),年耗电量每年约为2138400kwh(按每天24小时,年按330天计算);

原有窑炉车间四条生产线,每条窑炉抽湿风机2台(电机功率为45kw/台),急冷风机3台(电机功率为37kw/台),年耗电量为6367680kwh,(按每天24小时,年按330天计算);

原有原料车间喷雾塔风机4台(90kw/台),年耗电量约为2851200万kwh(按每天18小时,年按330天计算);

以上电机能源利用率不高,电能消耗大,通过电机变频技术改造,达到节能增效。

(3)窑炉余热回收利用

将产品烧结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窑炉烟气和窑尾废气最大限度地进行回收,按质用能、分级合理用能,制粉、干燥和烧结的工艺过程中能源转换和利用,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充分利用这部分废气进行原料干燥、烘干砖坯进入烧结辊道窑,从节能和环保两方面对窑炉余热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对废气进行综合治理,节约能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方式。

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思路就是把制粉、干燥和烧结的工艺过程中能源转换和利用综合在一起统筹考虑,最终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气集中到喷雾干燥塔的排气口,集中进行环保处理,解决了节能减排与环保的设置使用的矛盾,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1.4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1.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和数据名称

指标和数据

备注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925.00

1.1

固定投资

1.2

流动资金

0.00

2

项目产生总效益

905.30

正常年份

3

改造后总成本

87.88

4

所得税

204.36

5

税后净效益

613.06

盈利能力分析

6.1

财务内部收益率

全部投资所得税前

%

74.88

全部投资所得税后

60.28

6.2

财务净现值

3560.76

IC=10%

2588.12

6.3

动态投资回收期

不含改造期

1.51

1.89

6.4

总投资收益率

88.37

6.5

资本金净利润率

66.28

1.4.2主要结论

项目通过节能效果分析、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等专题分析,认为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单位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总投资925万元,本项目改造后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利润613.06万元,上缴所得税204.36万元。

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方针,在环保、技术、工程和财务收益上均可行。

第二章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

2.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1.1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的保证

1.节能减排必要性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凸显了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性任务。

(1)节能必要性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资推动和高增长。

近三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为9.5%,在大部分时期,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于40%,现在接近50%。

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一直是重工业。

在1985年,重工业比重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55%。

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达69%。

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达到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5%)。

如果将能源需求降低到5%,年增加量也需要1.23亿吨标准煤。

事实上,如果GDP增长为9%,以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很难将能源需求降低到5%。

因此,2007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

这是一个过于保守,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落后了的总量控制目标。

因为即使所有的都做对了,仍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调整经济结构和耗能方式来达到总量控制。

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是相对于能源储量和人口而言的。

应当说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并不少,但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人均能源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69%、7.05%和58.6%。

以储量最丰的煤炭为例,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2001年我国煤炭的经济可开发剩余可采储量有1145亿吨。

2002年用煤12亿吨,煤炭可用100年;

如果没有充足的储量增加,2006年再计算经济可采储量就只够用50年,按现在的年消费量(24.6亿吨)来计算,煤炭资源的开发前景不甚乐观。

我国人均能源消耗也处于很低水平,2005年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国的1/7。

人均能耗低导致对高能源需求的预期。

只要我国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的25%,其能源总需求就会超过美国。

只要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4亿吨,如果保持现在1.8亿吨的石油产量水平,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将达72%,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依存(63%)。

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

对于一个缺乏能源的小国家,能源需求增长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满足而不引起注意,对市场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相对于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来说,国际原材料市场和能源市场可能不够大,因而我国的能源需求变动足以引起国际市场的明显发应。

不同于其它产品,能源需求弹性小,能源资源大买家常常没有价格的话语权,而过多依靠国际市场就等于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于他人之手。

我国本身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能源才在价格和数量上最终可控。

我国的能源储量将是经济增长的硬约束。

按目前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发展目标可能性不大。

国内生产总值继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增长,高能源需求增长的状况可能延续到2020年。

如果动态地来看待能源问题,无论是已知的还是猜测的能源来源,以及期望的技术进步,都不足以消除人们对我国能否有供给充裕、价格合理的能源和环境来支持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担忧。

因此,我国的国情决定必须节能。

(2)减排必要性分析

能源开发利用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涉及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事实上,许多能源问题来自于对环境的担忧。

二氧化碳等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

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而形成的酸雨使生态遭到破坏,农业减产;

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

粉尘的大量排放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虽然对环境污染影响很难具体量化,但粗略地估算一下,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很令人吃惊。

国家环保局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

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不到洁净水,4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

在中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其它一些指标也充分显示出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目前,全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70%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列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2006年,我国38%的城市未达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

还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在透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国家环保局对治理成本核算的结果表明,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的一次性直接投资占当年GDP的6.8%,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未来几年我国将背负着巨大环境清理费用,这种情形将十分令人担忧。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目前仓促满足能源高需求的方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能源预测和规划,面对能源高需求增长,政府无法从容应对。

从2002年6月到2006年6月,我国经历了严重的电力短缺。

为了消除电力短缺,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电力产能。

然而,这种做法有很大风险。

现在看来,由于没有预测到这次电力需求高峰,为急于满足电力需求,对电厂建设所应当考虑的环境问题可能无法进行充分适当的评估。

如果一个本来不该建的电厂却建了,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长达30年到50年,甚至更久。

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很担心巨大的人口总量对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最近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然而,为了维持低的能源成本,未来能源消耗仍将以煤为主。

过去20多年的年均煤炭消耗量大致是12亿吨,今后的年平均煤炭消耗量至少是24亿吨。

2005年70%的烟尘、9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物和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来自燃煤。

在重工化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护环境相当困难,尤其是在能源价格不能充分体现资源价值和环境成本的情况下。

历史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无节制地利用当时低廉的能源,大量排污积累的结果是耗费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

近年高能耗增长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重工化发展支撑的经济快速增长和能源利用虽然使我国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却也快速地恶化了生态环境。

能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威胁日益增大,直接威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2006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发布的世界环境质量“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列第133位。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实际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体会,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积累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可能是无法估计的。

因此,环境污染影响常常被低估。

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常常以不发达国家的加速污染为代价。

由于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对环境需求也就不同。

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可以“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在高收入国家消费这些产品”。

目前我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