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383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阅读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

“创作总根于爱”1,鲁迅的名言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

这对冰心来说尤其贴切。

冰心创作不仅是“总根于爱”的范例,还独具“总归于爱”的特色。

因为冰心还把爱作为文学母题、价值尺度和精神归宿,以爱心为文心,以布爱为天职。

这在她早期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名作《笑》就开启了爱的心幕,显露爱的笑容,那是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神奇美妙的意象,能使心灵“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作者的心幕被爱的微笑拉开之后,竞相涌出的有她从小承受的家人亲朋之爱,远游领会的异邦姊妹间的温情,与小孩子息息相通的童真,跟自然万物亲近同化的生趣……这些实感印象一经她爱的良知的点化,就升华为人生的要义。

焕发出诱人的光华: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寄小读者·

通讯十九》)显然,爱意温情弥漫于《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中,成为冰心早期创作的意向指归和精神标记。

应该说,冰心在择取爱作为人生指针和审美焦点的过程中是有过矛盾的。

《问答词》里,“我”和“宛因”的对话实质上是作者在自问自答,通过“自己证实,自己怀疑”的方式揭开了“天国乐园”与“社会污浊,人生烦闷”的冲突,也以自省的方法领悟人生的真谛就在于脚踏实地地履行自身的使命。

《寄小读者·

通讯十二》里的印证就经历了“心潮几番动荡起落”,才“透澈地觉悟”,“死心塌地的肯定了我们居住的世界是极乐的。

'

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

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

”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职责,“我只愿这一心一念,永住永存,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颂扬这神圣无边的爱!

”这个信念在后来虽然屡遭冲击,却从未被摧毁,只是有所变迁、逐渐深化而已。

慈母病逝对冰心来说是一次极严峻的考验。

她尝到丧母的深悲极恸,写下长歌当哭的《南归》。

在挽悼母爱的同时,她虽慨叹“人生本质是痛苦,痛苦之源,乃是爱情过重。

但是我们仍不能不饮鸩止渴,仍从生痛苦之爱情中求慰安。

何等的痴愚呵,何等的矛盾呵!

”却甘当情痴,反躬自勉“以母亲之心为心”,“成为一个像母亲那样的人!

”她义无反顾地负起身体力行的使命,开始以母性的爱心关爱一切,即便在战乱流离中“尝尽了爱的痛苦”,也坚信“人类是有爱的”,人类世界中“只有爱,只有互助,才能达到永久的安乐与和平”,进一步体认作为“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的“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是宽大的;

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有正义感的!

”(《给日本的女性》)这就丰富和深化了爱的内涵,使之增强了庄肃神圣的命意。

这在她40年代的散文中有着鲜明表现。

到了举国讨伐“人性论”的年代,冰心不能不从理念上清算“爱的哲学”,接受“爱是有阶级性的”学说;

而在国际题材和儿童题材的散文中,她总是留心捕捉阶级友爱、和平友好的动人情景,多少体现了自身的思想个性。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激活了她那被冰冻多年的爱心。

她不仅在一系列忆旧抒怀作品中张扬爱的美善内涵,即便在众多“醒世文章”中表达的忧愤意识,也正如萧乾所说的,是一种“植根于爱的恨”2。

纵观冰心散文,爱的主旨一脉相承,贯串始终,构成其“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的内核。

冰心立足于人生对爱的渴求,从切身体验起步,随时随处在发掘、寻味、扩张和升华爱的精神意蕴,也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扬弃泛爱思想而深化爱的社会历史内容,把爱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意志和审美品格,提升为人格良知的标尺和风范,堪称在新文学史上对爱之母题进行着一次最执著最深入的审美巡礼和精神建构。

人们对“爱”本就众说纷纭,对冰心式的爱也就颇有争议,其中症结在于“泛爱”。

冰心早期散文确有泛爱倾向,以为爱是人类的天性,世界的本质,是博大无私、普遍永在的,是同质等量、无须分辨的。

这在惯用阶级分析方法的许多论者看来,当然是抽象、虚幻、难以认同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冰心的泛爱并非无原则地爱一切,她早就“不能忍受”诸如民族压迫、强权霸道之类“以人类欺压人类的事”,连骨肉手足之间若有逞强掠夺之举,也要“奋然的,怀着满腔的热爱来抵御”(《寄小读者·

通讯十八》)。

其爱憎相当分明严正,只是她当时用以分辨是非的原则不外正义、公理、人道之类,并且一直认定“只有怀着伟大的爱心的人”,“才会憎恨强权,喜爱真理”,“把爱和憎分得清楚分明”(《从去年到今年的圣诞节》)。

冰心曾慨叹“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人世间是爱恋带着装诬”(《往事·

以诗代序》),但正如她所表白的,“人世的黑暗面并非没见到,只是避免去写它”,因为她觉得“这社会上的罪恶已够了,又何必再让青年人尽看那些罪恶呢?

”3这样的分辨取舍,体现了冰心审美的纯洁性和倾向性,表明她对丑恶现象的蔑视,对美好事物的专注,着眼于爱与美的净化而警惕负面因素的侵蚀,从而造就了其散文单纯柔和的品格,也相应地制约着她感应人生世态的深广度。

就冰心所关注的审美对象而言,如母爱、童真、友情、自然万物之爱等,固然有因人而异的种种形态,但也有众所珍视的共同美质。

冰心着重发掘其中息息相通的爱心温情,领悟爱的共相而张扬爱的普遍意义,这样的“泛爱”意识本属于审美范畴应剖析的现象,而不能简单地从政治上给予一笔抹杀。

审美对象的客观意义和艺术家的审美阐发之间无疑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结合形态,文学上对于爱的描写和阐释更是如此。

冰心所讴歌的爱,只有在作者把它夸大为济世的秘方的时候,才显得虚幻和幼稚。

但透过冰心所赋予爱的那道光圈,我们又不能不说,个中情思是现世的、具象的,既亲昵又圣洁,既温柔又庄肃,既平凡又珍贵,既单纯又丰满,真切把握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既有或应有的情感关联和精神协调,深入触及到人生的精神需求和终极目标。

这就不仅能给予焦渴的心田以慰藉和愉悦,促进人际物我之间的沟通与亲善,还能启发人们思索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追求合理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在审美教育和精神建构上具有不可低估、并未过时的积极意义。

例如在《寄小读者》中,冰心歌颂母爱的无私、博大和永恒,虽说夸大了母爱的扩张力和感召力,但她不把母爱局限于人伦亲情的范围内,而是把它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感情的典范和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就充分阐发了这种纯真情愫的审美意义。

况且形象往往大于思想,作者的旨趣只是对感情画面的某种概括和点染,有时并不能穷尽情境的蕴涵。

如《往事》之七的篇末点题: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着重揭示母爱抚慰和庇护心灵的意义;

但文中最动人的情景是荷叶为庇护红莲而独自抵御暴风雨的吹打,显示着母爱处变不惊、不畏强暴、柔韧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品性。

这一意蕴倒成为冰心后来《关于女人》等散文着重阐发的题旨。

由此可见,冰心对爱的发掘和领悟是渐进层递的,日趋思与境、爱与美的会通融合。

当她调准爱的审美焦距,在人际、天人之间洞察万有的关联和沟通,在人性、人情层面体认相爱的和谐与庄严,就把世界万物视为有生命可协同的有机整体,把人间现世既有而珍贵的温情爱意升华为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合目的性的理想追求,从而脱尽宗教式布爱的说教和夸饰,回归爱的审美把握和审美教育的本位,以和爱之美来囊括人情物理的同一性和谐调美,去诱发人类的同胞感、友爱心与亲和力。

这种价值指向,在“乱世”虽说难以被普遍认同,却不失为一种精神渴求,在“顺世”则越发显示出特有的感召力。

爱的世界,理应成为人类文明进化的归趋。

如果说,“爱”是冰心散文的聚焦点,那么,往事、儿童、山水、人物题材则是它的四方敏感区。

冰心散文一贯关注这些题材领域,环绕爱心构筑了四条光彩耀眼的风景线,既辐射爱的光辉,又散发着各自的魅力。

人们的往事回忆,大体上有三种价值取向,或因已流逝而倍觉珍惜,或凭借阅历而反思历史,或发掘人格印痕而领悟人生。

冰心散文更注重后者,着眼于寻味生命历程尤其是童年生活的丰富蕴涵。

她不仅在早年“凭着深刻的印象”追述往事,展示“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让童稚之梦、家人之爱、大海之恋、童真之趣不绝如缕地流向笔端;

直到晚年对于故乡、童年的甜蜜回忆,仍像“初融的春水,涌溢奔流”,写下大量文章,曾汇编为《记事珠》、《我的故乡》等专集。

她说回忆中留下的痕迹,“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

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

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

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二十岁以后的我,不能说是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但是我比较是没有受过感情上摧残的人,我就能够禁受身外的一切。

”(《童年杂忆》)这里的深情回味,表明冰心散文的往事追忆,主要不是恋旧心理的驱动,而是审美心理的一种定向,她已把童年的美满生活视为爱的结晶,美的范本,生命的摇篮,幸福的源头,再三加以追寻、体认和阐发。

因此,她追怀往事的系列散文,较少染上失乐园般的伤逝气息或针砭现实的反讽意味,更多的是体味和升华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活趣、感念和弘扬父母师长的至爱与美德,领悟生命哺育的真谛和价值,探索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成效,这是冰心区别于其他作家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冰心对往事的每一次回味,既是鲜活如初,又是新意迭出。

编入《记事珠》里的《梦》、《我的童年》(一、二)和《童年杂忆》四篇,分别写于21、42、79和81岁,可以代表她不同时期对童年的感悟。

年轻时的童年梦,既神往于男装小军人那横刀跃马的壮美生涯,又迷离于姊妹群里调脂弄粉的温柔境地,体认这两种环境交错造就了自身既矫健又娇柔的性情。

她顺应境遇的造化,但对生命的流变、女子的规约不免怀有无穷的怅惘,带上了生命意识初觉者多愁善感的印记。

到了中年写《我的童年》,已意识到童年“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

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并非随着时光流逝而失落。

因此,她着重发掘和领悟生命中所积淀的童年印痕的内涵和意义,藉此强调从小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在感念父母养育爱化之恩的同时也“常常警惕我们应当怎样做父母”,抵达了明心见性、反躬自勉的境地。

晚年续写的《我的童年》和《童年杂忆》等,追怀的画面更为开阔,尤其是增添了启蒙教育、文化熏陶、社会影响和家国意识诸内容,把个体生长与时代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她进一步确认童年形成的健全心理,经得起风吹雨打,有助于树立坚定的精神信念。

历经沧桑的冰心老人,一贯葆有积极乐观的人生信仰和柔韧强健的人格力量,这与她童年天性的健全发展确有内在联系。

她的生命体验尤其是童年经验,经过岁月的淘洗而遗留在记忆深处的,沉淀于人格气质里的,越发显示出生命和人性的魅力。

应该说,她再三描绘的不只是令人向往的儿童乐园,还是耐人寻味的生命现象,引人深思的立人之道,昭示来者的人生箴言。

冰心一贯热心为少年儿童写作。

她认为:

“给儿童写作,对象虽小,而意义却不小,因为,儿童是大树的幼芽,为儿童服务的作品,必须激发他们高尚美好的情操,而描写的又必须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关心,而能够理解、接受的事情。

”4她早已体认儿童教育的至关重大,注重从小养成健康美好的心灵,因而从早年为《晨报·

儿童世界》写《寄小读者》开始,先后写了“三寄”等大量的儿童通讯。

“三寄”始终跳跃着一颗纯真的童心。

这颗童心既是天真活泼的,与小读者息息相通,又是成熟健全的,理解和关爱儿童的一切,自觉负起滋润幼苗的天职,怀有一副慈母心肠。

她在《寄小读者》开篇里就表白:

“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

”当时,她虽已大学毕业,出洋留学,但仍像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姑娘那样,童心未泯,儿女情长。

诸多感怀,如母爱的回味,游子的乡思,病友的爱怜,山中的嬉游和异域的观感等等,充满着纯真的童趣,温存的爱心,美妙的直觉和鲜活的诗意,大抵是赤子之心与大姊情怀交融的产物。

这一切又出之于姊弟谈心般的亲昵口吻,表里都儿童化了,自然最能打动小读者的心弦,成为新文学史上最受小读者喜爱的审美教育书简。

中老年续写的儿童通讯,主要以慈母爱心关怀儿童的身心成长,内容比以前开阔重大,文体也亲切活泼,切合小读者的精神需要,但毕竟淡化了童真稚气,影响就不如“初寄”强烈而持久。

从冰心一直关爱儿童身心健康的创作倾向来看,显然带有其童年体验和母性心怀的深刻印记。

她推己及人而又反求自身,以启迪童真爱心、陶冶美好情操为己任,致力营造有益于儿童身心成长的精神天地,这跟她一再追怀童年家园的旨趣是殊途同归的。

冰心曾把山水和人物列为自己的两大“癖爱”5。

她的写景写人散文,始终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沟通、协调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而在生态环境和人际领域拓展了她的审美天地,营造民胞物与、万有相通的精神家园。

冰心从小生活在山陬海隅,跟大自然朝夕相处,受故乡山水的熏陶如同家庭教养一样直接而深刻,后来又通过旅行开阔了视野,因而对于各地美景都有独到的体察和出色的写照。

她既喜爱秀丽瑰奇、生意盎然的南国风物,也爱好雄伟坦荡、庄严苍凉的北方景观;

既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也眷恋异域的每处游踪。

她总是以博爱的心怀亲近自然万物。

这与她童年易地生长所培育起来的朴素健全的自然美感有着天然联系,跟她信服“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泰戈尔学说也有密切关系6。

冰心早就把地理环境、自然美景视为陶冶人格、造就作家的必要条件7,认为“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8,强调人类深受自然母亲的爱化哺育,应与自然生命取得调和同一,从中吸取精神滋养和生命活力。

因此,她总是虚怀甚至带着虔敬心情静对山水自然,不仅敏锐捕捉各种景观的风姿神韵,还留心体察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潜心营造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特别是对于那些早已融入自我生命的景观,如大海、星空、慰冰湖、青山、绿树、云霞等等,她的歌咏抵达了浑然两忘、物我相生的境地。

例如,她笔下的大海,就一直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具有“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的精神品格。

冰心在感悟大海的同时也被大海同化了,她赋予大海的灵性又无疑融入了自身的襟怀和抱负。

她以“海化”青年与读者共勉,借自然以淑性励志,是充分发挥了大自然化育生命、滋润心灵、升华人格的审美意义。

这与退古典理想遥相呼应。

冰心先后写过百来篇人物素描和忆悼文章,汇编为《关于女人和男人》。

从家庭到校园,从国内到异邦,从奇女子到好男儿,从普通人到大人物,她所结识所敬重所眷恋的人物奔赴笔下的,不仅日渐丰富多样,还越发闪现出各自的人格光彩。

冰心品藻人物,一贯看重品行操守、情义气度,她认为“女人的美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乍看是美,越看越不美;

第二种是乍看不美,越看越觉出美来;

第三种是一看就美,越看越美!

”9徒有美貌的,她从不欣赏;

表里完美的又相当罕见;

倒是具有内涵美的,成为她发掘和赞赏的主要对象。

她既善于从凡人琐事中发现高尚优美的心灵,如《张嫂》和《记富奶奶》;

又能够在杰出人物身上感知可敬可亲的品德,如《痛悼邓颖超大姐》和《悼念林巧稚大夫》。

她笔下的女人和男子,大多不以事功名望令人敬畏,而以人格魅力引人入胜。

《记萨镇冰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诸篇,就是范例。

描写文化界友人的篇章,更是如此。

她把朋友分为“有趣”、“有才”和“有情”三种,并以“有情”为至交密友的先决条件。

10既强调朋友间志趣相投、同道精进的意义,又重视友伴中性格互补、殊途同归的价值,视友情为“人我关系中最可宝贵的一段因缘”,“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人生路上“并肩携手,载欣载奔”的精神动力。

11因此,尽管她前后写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交谊,仍有一贯的审美取向,在写实求真的基础上凸现的是各人的美德人品,渲染的是浓郁的友爱人情,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可敬可佩而又可爱可亲的人,从而构成人格美人情美同在的人物长廊。

这与她的童真家园和山水画卷的精神意蕴息息相通,而更为壮阔、丰美,更具有人格的感召力,更能引人向上思齐。

无论是往事追忆,儿童通讯,山水游记,人物画廊,冰心散文抒发的是健康、纯正、高尚、圣洁的情思,创造的是引人向上、洗涤心怀的真善美同一的境界,没有夹杂什么灰色、病态、乖戾、偏激的情绪,也不玩世、媚俗、炫奇;

即使“微带着忧愁”,也“满蕴着温柔”,即使“头上顶着两团'

火’,“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12;

一切都出于爱心,都为了怡性淑世、移风易俗,堪称得性情之正,合美善之旨。

她始终着眼于人的伦理关系和精神生活,立足于人际和谐、物我协调、人格完善、精神高尚的美学理想,着力发掘、体味和弘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爱,人生常态中健全、美好、高贵的品性,人类既有而应有的向善的追求和人性的尊严。

她早就愿有“太初洪水”般的“十万斛的水”来洗净“宇宙间山川人物”,造就清明和爱美满的大同世界(《新年试笔》);

直到“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老境,还梦绕魂萦于“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不只是充满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的中剪子巷老家,而且是大街小巷里男女老幼亲如一家、互助相安的社会大家庭,这才是她毕生追寻的精神家园(《我的家在哪里?

》)。

她又一贯拥有任何力量也夺不走毁不掉的“最宝贵的珍宝”,“那就是我对于人类的信心!

”(《丢不掉的珍宝》)“我尊敬生命,宝爱生命,我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我觉得许多缺憾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人们有决心,肯努力。

”(《我的童年》)这样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造就了冰心散文的清正之气,和乐之音。

她坚信“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寄小读者·

通讯八》)。

她的散文就致力营造“春气”般温润清新的精神世界,让生命的活水、童真的心泉、山水的灵性和人格的光彩去激发读者心中的审美体验和美好向往,陶养和沟通人们心中的“春气”以抵御“秋风”的侵袭。

这或许是她一贯“喜欢描写快乐光明的事物”13的良苦用心和价值所在吧。

冰心早就觉得自己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后来一再说明她喜爱散文的理由是散文比诗自由灵活,更便于即兴抒写心中的真情实感,及时感应人生的变幻多姿,充分葆有美感的鲜活生趣。

14冰心并不因为散文的轻便易写而粗制滥造,也不因为写惯散文而墨守成规,而是把握住散文随物赋形、自由创造的艺术特性,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情文并茂、形神兼到的散文美,形成和完善个人独创的文体风格。

冰心认为:

“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15这里涉及风格构成中情与文的辩证关系,启发我们从情感生发与形式生成的同构对应视角来考察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

冰心创作向来信守“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原则,“总想以'

真’为写作的惟一条件”,不肯“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16。

她的确很少勉强自己硬作文章,有时难免应索稿或赶任务而写下的东西,大多不是缺乏生气,就是浮光掠影,她曾把此类文章打入“差劲”之列。

17她习惯于在兴会淋漓、情感涌溢之顷信笔挥洒,总以“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为宗旨。

这从创作机制上确保冰心散文是情至文生、意到笔随、率真见性、自然天成的产物。

她的众多作品就是听凭这“自来”的文思写下的,“如《南归》,我是在极端悲痛的回忆中写的,几乎不经过思索,更没有炼字造句的工夫,思绪潮涌,一泻千里!

又如《寄小读者》,执笔时总像有一个或几个小孩子站在我面前,在笑、在招手……又如《往事》,那都是我心版上深印的雪泥鸿爪,值得纪念,不记下可惜,这又是一种。

还有的是一人、一地、一事,触动了我的感情、久久不释,如《尼罗河上的春天》、《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一只木屐》,写来也很自然而迅速。

此外为追悼朋友之作……也不需要打什么稿子,顺着自己的哀思,就写成一篇文章。

”18这几类散文以其烂熟于心、成竹在胸、至情流露、生气贯注之成功,证实了冰心的一句名言:

“当作者'

神来’之顷,不但他笔下所挥写的形象会光华四射,作者自己的风格也跃然纸上了。

”19

冰心散文的即兴抒写,至情流露,有其相应的表现形式。

她深谙“因情立体,即体成势”20的规律,顺应情思涌溢而设体蓄势,谋篇布局,首先在体势气脉上追求意到笔随,生气贯通。

她的感兴,或由回忆沉思引发,或由即景观物触动,都是有来由,可捉摸,有形有色有声息有血肉的。

这是其文兴象浑然、情境和谐的内在依据,也是她往往采用书信体、回忆体、速写体和随想录的重要原因。

落实到具体的篇章结构上,冰心散文不以意匠经营取胜,而以自然流布见长。

这与朱自清式的“缜密”有别,又不同于徐志摩式的“跑野马”。

她的自由不拘仍受制于“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柔婉情思和温文尔雅、端庄含蓄的才女性情,有流水行云式的从容自在,也有草蛇灰线式的曲折有致,在体势上显得畅达而婉约,缠绵而俊爽,堪称和畅流溢。

例如成名作《笑》,由雨后清景的慰藉起兴,回眸动心于墙上安琪儿画幅的微笑,霎时如受神启,心幕顿开,人间不同时空的相似画面联袂而来,融为一体。

这里,思绪即兴生发,画面随机更迭,一“笑”贯通诸景,文气轻快顺畅,起承开合自如,正吻合于游丝般感兴的飘忽合拢、轻灵柔和,通篇洋溢着会心微笑的天然生气。

其瞬间涌上心头的诸多情景片断,大抵选用类似于《笑》的体式和笔致,如早年的《往事》和晚年的“想到就写”,《寄小读者》更是“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通讯·

二十五》)。

这固然是“即体成势”的结果,即书信体给她设定了与小读者谈心的姿态和口吻,但前因还在于“因情立体”。

因为她此时客居异邦,游子心怀,善感多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