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78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基础概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内质网:

附核糖体的粗面内质网。

6.高尔基体:

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集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

7.线粒体:

提供能量。

8.溶酶体:

水解作用。

9.微丝、微管、中心体:

与细胞器的位移、分泌颗粒的运输、微绒毛的收缩以及细胞的运动等功能密切相关。

10.染色质和染色体:

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即染色质。

基本化学成分:

DNA和组蛋白。

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反复螺旋、折叠、最后组装成中期染色体。

11.DNA分子功能:

贮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12.细胞的增值:

G1期:

DNA合成前期。

合成各种核糖核酸及核蛋白体。

不再继续增值,永远停留此期。

G0细胞。

暂时不增值。

如肝肾细胞。

继续进行增值。

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

S期:

DNA合成器。

完成DNA复制,并合成一定数量组蛋白。

G2期:

特点:

为细胞分裂准备物质条件。

M期:

确保细胞核内染色体能精确均等的分配给两个字细胞核,是遗传性一致。

13.上皮组织由密集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无血管,所需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供给。

14.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15.单层扁平上皮:

仅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覆盖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表皮,称内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覆盖于胸、腹、心包膜腔面的上皮,称间皮,保持表面是润光滑,便于内脏活动。

16.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有纤毛,清除表面灰尘和细菌。

17.复层扁平上皮:

由十多层细胞组成,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腔面,具有耐磨擦和防止异物侵入等博湖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18.腺上皮:

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外分泌腺有导管,如汗腺、胃腺、胰腺。

内分泌腺无导管,有丰富血管淋巴管,如甲状腺、肾上腺。

19.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如纤维性的固有结缔组织,如肌腱、韧带、筋膜、流体状的血液、固体状的软骨和骨、脂肪。

20.一般所讲的结缔组织就是指固有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功能。

21.疏松结缔组织:

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又称蜂窝组织。

主要细胞成分为成纤维细胞,另外还有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

主要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还有基质。

22.另外还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造血器官)。

23.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4.骨骼肌的基本组成成分为骨骼肌纤维(随意肌)。

25.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6.肌管系统是与肌纤维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的另一重要结构。

肌膜和肌质网组成。

有利于细胞内为信息传递。

27.心肌纤维有分支,互相连接,连接处称闰盘,具有连接牢固性和兴奋在心急细胞间的迅速传导作用。

28.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

29.神经元结构:

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30.胞体中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以及发达的高尔基体,尼氏体是粗面内质网和和蛋白体。

31.树突:

每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能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到细胞体。

32.轴突: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

33.细胞膜运转物质的形式分为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协助),主动运转。

34.易化扩散特点:

主要转运一些水溶些小分子或离子;

需要特异性蛋白质结合;

顺浓度差;

不耗能;

有饱和现象;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35.静息电位:

浓度差,通透性。

36.动作电位:

第三章运动系统和皮肤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以及骨骼肌组成。

2.成人骨有206块。

3.骨的构造:

包括骨质、骨膜、骨髓三部分。

4.骨质:

骨的主要成分。

分为密质骨(长骨骨干及表层)和松质骨(分布在骺及其他骨类的内部)。

5.骨膜:

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

分深浅两层,深层有一些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6.骨髓:

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

红、黄骨髓。

7.骨与骨之间的连接装置称骨连接,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8.间接连接是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关节囊相连,间接连接也称关节。

关节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

9.关节面:

是参与组成关节诸骨的令界面,大多形成关节头或关节窝,其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具有减少摩擦和缓冲外力冲击的作用。

10.关节囊:

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11.关节腔:

使关节囊与关节软骨所围成密闭的潜在性腔隙。

滑液。

12.还有辅助结构:

韧带、关节盘、关节唇。

13.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肋骨。

14.脊柱由脊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各1块。

15.肋骨共12对。

上七对称真肋,下五对称假肋。

其中8~10对肋骨软骨前端依次附着于上位肋软骨,构成肋弓。

第11、12对肋骨连同….称浮肋。

16.上肢骨的连接:

肩关节—由肩胛骨和肱骨头构成。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段构成。

17.下肢骨的连接:

髋关节—由髋骨和股骨构成。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

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以及髌骨的关节面组成。

18.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9.脑颅:

额骨1块,顶骨1对,枕骨1块,两侧有颞骨1对,筛骨和蝶骨个1块。

20.面颅骨15块:

成对的有鼻骨、泪骨、上颌骨、颚骨、颧骨和下鼻甲;

不成对的梨骨、下颌骨、舌骨。

21.在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交汇处称翼点。

22.人体最长的肌肉:

缝匠肌。

23.表皮:

由浅向深依次是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生发层)五层。

24.真皮:

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第四章血液

1.体液占人体中60%,细胞内液是2/3,其余1/3的体液为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细胞间隙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总成细胞外液。

4/5在血管外构成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1/5为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血液的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

比重为1.050-1.060之间。

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3.将血液放入抗凝剂的试管中,经离心沉降:

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

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

4.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为40-50%。

5.如果不加抗凝剂,几分钟就会凝固成血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为血清。

6.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血糖。

正常人4.48-6.72mmol/L。

7.渗透压: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多少。

血浆313mol/L。

8.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为NaHCO3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

705.6kPa。

9.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3.3kPa。

10.渗透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抵抗力)范围。

11.血浆的PH:

7.35-7.45

12.红细胞: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有缓冲作用。

1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中缺氧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

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做用于肾脏是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而雌性激素起抑制作用。

14.白细胞:

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10.0)*10九次方/L。

平均7~。

15.中性粒细胞:

50-70%,细胞核为杆状或分中状,细胞质颗粒微细,染成红紫色。

16.嗜酸粒细胞(寄生虫免疫):

3-5%,细胞核分两叶,八字形,胞质颗粒粗大染成红色。

17.嗜碱性细胞:

0.5-1%,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大小不等,染成深蓝色。

18.淋巴细胞:

25-30%,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

19.单核细胞:

7%,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细胞质比淋巴细胞稍多,染成灰蓝色。

20.白细胞生理功能:

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功能。

21.血小板作用: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营养和支持作用。

22.血液的凝固: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23.抗凝血作用

24.抗凝血酶:

血液中的抗凝血酶以抗凝血酶三(AT-三)最重要,他能与凝血酶1:

1形成等分子复合物,是凝血酶失活。

25.肝素:

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

肝素与AT-三结合后,可是后者与凝血酶亲和力增强100倍。

26.枸橼酸钠:

可以与血浆中Ca2+结合,血液即不再凝固。

27.ABO血型。

第五章循环系统

1.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体循环(大):

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网—小、大、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3.肺循环(小):

右心室—肺动脉(静脉血)—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动脉血)—左心房。

4.在心房心室交界处的房室口有房室瓣,右房室瓣共有三个瓣膜称三尖瓣,左房室瓣共有两个瓣膜称二尖瓣。

肺动脉瓣(右室-肺动脉),主动脉瓣(左室-主动脉)。

5.心的血管由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冠状静脉组成。

左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起始部,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前部;

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起始部,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部。

6.动脉分大中小三级,大动脉称弹性动脉,中动脉称肌性动脉,小动脉称阻力血管。

7.脾的作用:

造血、破血、储血的器官。

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是产生淋巴细胞的地方。

8.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前三者属于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机械特征)。

9.自动节律性:

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100次/秒。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窦性心律。

其他为潜在起搏点,称异位节律。

10.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成为一个心动周期。

11.心排血量(P58)

12.各类血管功能特点:

弹性贮气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

分配血管(中A)。

阻力血管(小A或微A)。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

容量血管(静脉)。

13.动脉血压正常值:

收缩压13.3-16.0kPa(100-120mmHg);

舒张压8.0-10.6kPa(60-80mmHg);

脉压4.0-5.3kPa(30-40mmHg)。

14.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窦弓反射(降压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

15.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强心急救药)和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血管紧张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素)。

第六章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

鼻、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和支气管及其肺内分支。

2.鼻分为外鼻、鼻腔、鼻旁窦。

3.鼻旁窦:

又称副鼻窦,共有四对,上颌窦(开口狭窄)、额窦、蝶窦(跌都隐窝)、筛窦(前中后三群小房)。

4.喉:

软骨、关节、韧带、喉肌、黏膜构成。

5.喉腔:

两对粘膜皱襞,上面一对称前庭lie。

下面一对称声门lie(真声带),期间的裂隙称声门裂。

声门下腔最窄。

6.左侧主支气管细长水平,右侧主支气管粗短陡直。

7.左肺上下两叶,狭而长。

右肺上中下三叶,宽而短。

8.胸膜腔:

脏、壁两层在肺根部互相移行,共同围成潜在性的密闭腔隙。

负压状态。

9.肺内压:

指肺泡腔内的压力。

10.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

11.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70%)和非弹性阻力。

12.肺容量:

肺容纳的气体量。

13.潮气量:

平静呼吸是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4.补吸/呼气量:

平静吸/呼气末再尽力吸/呼的最大气量。

15.余气量与功能余气量:

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

16.肺活量。

17.每分肺通气量:

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18.每分肺泡通气量(70%):

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

19.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取决于分压大小0.3ml/100ml,1.5%;

化学结合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

20.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3ml/100ml,5%。

化学结合分为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和碳酸氢盐。

21.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二氧化碳影响,血液中氢离子影响。

第七章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从空腔到肛门为下消化道。

3.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整个消化管壁内的小腺(胃腺、肠腺)。

4.牙:

恒牙总共为28-32颗。

5.咽:

鼻腔部与口咽部。

(P81)

6.食管:

(P82)

7.胃可分为四个部分:

位于贲门附近的部分成为贲门部;

贲门平面以上左侧向上膨出部分称胃底;

在角切迹于胃底之间为胃体;

角切迹右侧接近幽门的缩细部分称幽门部。

8.十二指肠:

是小肠的起始部,25cm。

9.阑尾: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在右髂前上棘到肚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称麦氏点。

10.直肠:

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环形线称齿状线,上着称内痔,下者称外痔,跨越界限为混合痔。

11.唾液腺:

三对,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2.肝:

结构位置分布功能(P86)

13.胰:

外分泌部具有分解糖、蛋白质、脂肪的功能;

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及调节血糖浓度。

14.胃液和胰液(P89)

15.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胆囊贮存和排放。

胆汁含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多种无机盐,不含消化酶。

促进消化,脂肪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胆盐利胆作用——促进干分泌胆汁。

16.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巨大200m2;

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食物停留时间长;

食物已被充分消化成小分子。

糖类(单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单酰甘油、脂肪酸)、无机盐、水和维生素。

第八章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上输尿道:

肾内的肾展、肾盂和输尿管。

下输尿道:

膀胱和尿道。

3.肾单位:

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4.肾小体和肾小管结构(P95)

5.集合管。

6.球旁复合体: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肾素)、致密斑(调节肾素的释放)和球外系膜细胞(吞噬功能)组成。

7.肾血液循环特点:

肾血流量大1200ml/分钟;

血量分布不均94%肾皮质,6%肾髓质;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10.7-10.4kPa。

8.输尿管:

三个窄部(结石容易滞留):

第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

第二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

第三个在穿入膀胱壁处。

9.膀胱三角。

10.女性尿道:

短,宽而直,3-5cm。

11.男性尿道:

16-20cm,海绵体部为前尿道,前列腺部(两端窄细,中间扩大,纺锤形)和膜部为后尿道。

12.尿的生成过程:

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的滤过;

滤液流经肾小管、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随后形成尿液。

13.肾小球:

滤过的结构基础是滤过膜。

14.肾小球滤过率(GFR):

指每分钟两肾生成原尿量。

正常成人125ml/min。

1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氢离子的分泌。

16.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排出钾离子,即保钠排钾,维持和稳定细胞外液的作用。

第九章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

2.脊髓灰质与白质(P108)

3.脊神经连于脊髓,共31对。

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4.神经丛计有:

颈丛、臂丛、胸神经前支、腰丛、骶丛(坐骨神经)。

5.脑由脑干、间脑、小脑以及端脑组成。

6.脑干:

延髓(延髓的背面上部,由中央管开放为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通中脑水管)、脑桥、中脑。

7.脑干内部由灰质、白质、网状结构组成。

8.间脑:

两侧间脑之间有一狭小腔隙,称为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下通中脑水管,前上方两侧借室间孔与左右大脑半球内的侧脑室相通。

9.间脑分丘脑和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和神经垂体)。

10.小脑外表为灰质,称小脑皮质。

11.大脑:

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大脑半球分五个叶:

额叶、颞叶、枕叶(视觉中枢)、顶叶、岛叶。

12.大脑内部结构:

表面的灰质称大脑皮质。

皮质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基底核,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

13.内囊位于丘脑。

14.脑神经12对。

(P114)

15.蛛网膜是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膜。

16.脑室(内充满脑脊液)包括:

侧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P115-123不知道重点。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