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期末重点整理11111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方剂学期末重点整理11111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期末重点整理11111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佐—白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絕痰生生薑—①助二陳降逆化飲;
②制半夏之毒
烏梅—①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散中有收袪痰而不傷正;
②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使—炙甘草—調和藥性而兼潤肺和中▲諸藥合用標本兼顧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袪痰的通用方劑
溫膽湯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君—半夏(方中之作用):
燥濕化痰降逆和胃
清熱化痰
清熱化痰丸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痰熱咳嗽
痰稠色黃咯之不爽胸膈痞滿甚則氣急嘔惡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化痰熄風
半夏白朮天麻湯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風痰上擾證
半夏天麻相伍善於燥濕化痰熄風止眩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
止嗽散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風邪犯肺之咳嗽證
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溫肺化飲
寒痰或寒飲證
◎祛濕劑:
凡以祛濕藥物為主組成,有化濕利水、通淋泄濁作用,治療水濕病證的一類方劑統稱為祛濕劑。
化濕和胃劑清熱袪濕劑利水滲濕劑溫化水濕劑袪濕化濁劑
化濕和胃
平胃散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濕滯脾胃證
★方解:
君:
蒼朮——性味苦溫而燥,最善燥濕運脾。
臣:
厚樸——性味辛苦而溫,行氣化濕,消脹除滿。
▲君、臣相配,燥濕以運脾,行氣以化濕,濕化氣行則脾得運化。
佐:
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
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以促運化。
佐、使:
炒甘草——和中,調藥。
藿香正氣散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組方(13味):
藿香白芷紫蘇半夏曲陳皮白朮茯苓厚樸大腹皮桔梗生薑大棗炙甘草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朮朴俱夏曲白芷加薑棗風寒暑濕嵐瘴驅
清熱袪濕
茵陳蒿湯(熱重於濕)
清熱利濕退黃
濕熱黃疸
大黃(方中作用)——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由大便而下。
三仁湯(濕重於熱)
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
三仁方中作用—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化。
白蔻仁—調暢中焦脾氣,行氣化濕。
生薏仁—滲利下焦濕熱,健脾。
▲三仁合用,具宣上、暢中、滲下之功而清利濕熱,宣暢三焦氣機。
(三禁:
禁汗禁潤禁下)
辨政要點: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八正散(濕熱下注)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濕熱淋證
甘露消毒丹(濕熱並重)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濕溫時疫邪在氣分
連樸飲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濕熱霍亂
利水滲濕
五苓散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①蓄水證;
②水濕內停;
③痰飲。
澤瀉——直達膀胱,利水滲濕。
豬苓、茯苓——甘淡利水滲濕。
▲君、臣相配,相須為用,以增利水滲濕之力
白朮——健脾而運化水濕,合茯苓相使為用,以助健脾利濕之力。
桂枝——既溫陽化氣以助利水,又能辛散表邪以外解風寒。
▲綜觀全方,重在利水滲濕健脾,佐以化氣解表,使水行氣化,脾氣健運,表邪得解則諸證自除。
溫化水濕
苓桂朮甘湯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痰飲(中陽不足飲停心下之痰飲)
桂枝:
(方中之作用)—溫陽化氣以助化飲
真武湯★(炮附子茯苓生薑白朮白芍)
溫陽利水
①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
②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
炮附子——溫腎暖脾,化氣利水。
臣:
茯苓、白術——健脾利濕,培土制水。
▲君、臣相配,以達溫陽利水之效。
生薑——辛溫發散,既助君藥以溫陽祛寒,又助臣藥以辛散水濕。
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氣;
柔肝緩急以止痛;
斂陰舒筋以止筋惕肉目瞤;
制約附子之辛熱燥烈。
▲綜觀全方,溫、散、利三者結合,共奏溫腎暖脾、利水消腫之功。
實脾散
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陽虛水腫
實脾苓朮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誇
袪風滲濕
獨活寄生湯
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風寒濕痹日久,肝腎兩虛
◎治燥劑:
凡以輕宣辛散或甘涼滋潤的藥物為主組成,具有輕宣外燥或滋潤內燥等的作用,用以治療燥證的一類方劑
杏蘇散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外感涼燥證
▲蘇葉、杏仁相配而用,具有輕宣溫潤,宣肺散寒,止咳潤燥的功效。
清燥救肺湯
清燥潤肺
溫燥傷肺證
▲桑葉配伍石膏,既增強清泄肺熱之力,又具有宣燥止咳之功。
麥門冬湯
潤肺益胃,降逆下氣
肺痿證
半夏(方中作用)——降逆和胃,開通胃氣,祛痰除涎。
▲本方重用麥門冬少佐半夏,二者相配,既能滋養肺胃,又能降逆化痰,而且潤中有燥,使滋陰生津而不滯中礙胃,以潤潤制燥,則降逆燥行而不傷陰,相輔相成。
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白喉證
大生地——清熱瀉火,養陰潤燥。
百合固金湯
滋腎保肺,止咳化痰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症
◎治風劑:
凡以辛散祛風或熄風止痙的藥物為主組成,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的作用,用治風病一類方劑
疏散外風平熄內風
疏散外風
川芎茶調散(綠茶)
疏風止痛
風邪頭痛證(外感)
▲羌活、白芷與川芎相須為用,增強祛風邪,止頭痛之力,以祛少陽、厥陰、陽明、太陽四經之風邪而致之頭痛。
(分經論治)
平熄內風
羚角鉤藤湯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肝經熱盛動風證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類中風
懷牛膝—重用之引血下行以折亢陽,並能補益肝腎。
代赫石—降氣鎮逆,平肝潛陽。
▲懷牛膝、代赫石均量重而用,相互配合,重在引血導氣下行,又能平肝鎮逆,以治氣血並走於上之證。
生龍骨、生牡蠣—重鎮平肝潛陽,又斂陰安神。
生龜板、生杭芍—滋陰柔肝,潛陽熄風。
▲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合代赫石相須為用,其重鎮潛陽而熄風之力尤強。
玄參—滋水養陰以制浮火。
天冬—養陰滋腎而清火。
▲玄參、天冬配合白芍,重在滋陰以制陽,柔肝以熄風。
與重鎮之藥相配又增強滋陰潛陽而熄風之效。
川楝子、茵陳、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氣,以利於肝陽的平降。
使:
甘草—和中調藥。
天麻鉤藤飲
平肝熄風補益肝腎清熱活血
肝陽偏抗肝風上擾證
大定風珠
滋陰熄風
真陰大虧,虛風內動證
◎理血劑:
以理血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用於治療瘀血證或出血證的方劑
活血袪瘀
桃核承氣湯
破血下瘀
下焦蓄血證
大黃—破瘀瀉熱。
血腑逐淤湯
活血袪瘀行氣止痛
胸中瘀血證
▲柴胡、桔梗—一升一降,以達氣行血行,且載藥上行。
補陽還五湯
補氣活血通絡
氣虛血瘀之中風證
黃芪—大補元氣氣旺血行瘀去絡通
溫經湯
溫經散寒,祛瘀養血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血脈。
生化湯
化瘀生新,溫經止痛
產後瘀血腹痛
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
止血
十灰散(瞭解)
涼血止血
血熱妄行
小薊飲子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血淋、尿血
組成:
生地小薊藕節蒲黃滑石竹葉木通山梔子當歸甘草
黃土湯★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脾陽不足之出血證
灶心黃土(現用赤石脂代替)炮附子白朮阿膠黃芩幹地黃甘草
黃芩—性苦寒,止血堅陰。
並防諸藥溫熱動血之弊。
◎理氣劑:
以理氣藥物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的作用,用以治療氣滯、氣逆病證的方劑。
行氣
越鞠丸(又名:
芎朮丸)
行氣解鬱
鬱證(氣鬰)
半夏厚朴湯
行氣解鬱,降逆化痰
梅核氣
梅核氣(名解):
泛指咽喉部位有異物感多因情志鬰結痰氣凝滯所致
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肝氣鬱滯證
橘皮竹茹湯
降逆止嘔,益氣清熱
胃虛有熱之呃逆
枳實消痞丸
行氣消痞,健脾和胃
脾虛氣滯,寒熱互結證
降氣
蘇子降氣湯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上實下虛之喘咳證
定喘湯(表裏同治)
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風寒外束,痰熱內蘊之哮喘證
瓜蔞薤白白酒湯
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胸痹
◎開竅劑:
以芳香開竅藥物為主組成,具有開竅醒神作用,治療神昏竅閉證之方劑。
安宮牛黃丸
清熱開竅,豁痰解毒
邪熱內陷心包證
◎安神劑:
凡以安神藥為主組成,具有安神定志,治療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劑。
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
重鎮安神,清心瀉火
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
補養安神
天王補心丹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養心神
酸棗仁湯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虛煩不眠證
病機:
肝血不足(養肝血之藥物)陰虛內熱
◎固澀劑:
凡以固澀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用以治療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之證的方劑。
真人養髒湯(補脾)
澀腸止瀉,溫中補虛
久瀉久痢
罌粟殼肉荳蔻訶子人參白朮當歸白芍肉桂木香炙甘草
四神丸(補腎,補火生土法)
溫腎暖脾,澀腸止瀉
腎泄,五更瀉
五更瀉(名解):
病症明,有腎虛失閉藏之職
固沖湯
益氣健脾,固沖攝血
脾虛氣弱,沖脈不固
白朮黃芪山萸肉白芍煆龍骨煆牡蠣棕櫚炭五倍子海螵蛸茜草
完帶湯(抑木扶土)
補脾疏肝,化溫止帶
脾虛肝鬱,濕濁帶下
縮泉丸
溫腎袪寒縮尿止遺
膀胱虛寒證
縮尿止遺(原因)下焦虛寒氣化不和
◎補益劑:
凡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主治各種虛證的方劑
使用注意據因而補兼顧氣和血陰和陽的關係注意調整脾胃的功能辨別虛證的真假根據虛證的緩急治宜緩補峻補分施補益劑宜文火久煎務使藥味盡出
補氣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健脾養胃
脾胃氣虛證(面色恍白語音低為食少便溏舌淡脈虛落)
▲人蔘白朮相配相須為用增強補中氣益脾胃之功以治脾胃氣虛之證
四君子湯演化方:
異功散夏陳六君子香砂六君子
參苓白朮散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脾胃氣虛夾濕證
參苓白朮扁豆陳山藥甘連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方中含有四君子湯的方有:
異功散夏陳六君子香砂六君子參苓白朮散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健脾丸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①脾胃氣虛證;
②氣虛下陷證;
③氣虛發熱證(常考填空)
補中益氣芪朮陳升柴參草當歸身升舉陽陷功獨擅氣虛發熱亦堪珍
黃芪—益氣補中,升陽固表。
使:
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引藥上行,引氣上行。
▲黃芪與升麻、柴胡相配:
補氣藥與升提藥相配,益氣升陽升脾胃清陽之氣力舉。
玉屏風散
益氣固表止汗
表虛自汗證
▲黃芪、白朮相須為用補中寓散,增強益氣體現了益氣固表法
生脈散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①溫熱暑熱病後,耗氣傷陰證
(僅三味藥有補清斂三法)
②久咳肺虛,氣陰兩傷證
五味子—斂陰止汗,生津止渴。
補血
四物湯
補血和血
營血虛滯證
歸脾湯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①心脾氣血兩虛證;
②脾不統血證
歸脾湯用朮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薑棗益心脾怔腫健忘俱可卻便血崩漏總能醫
重用補氣藥之作用1.益氣補中健脾2.益氣生血3.益氣攝血
當歸補血湯
補氣生血
①勞倦內傷,氣虛發熱證;
②婦女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證;
(補氣生血法之代表方)
③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證
黃芪當歸比例5:
氣血雙補
泰山磐石散
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婦女墮胎或妊娠胎動不安證
炙甘草湯
滋陰養血,益氣溫陽,複脈定悸
①陰虧血少,氣虛陽弱證;
②虛勞肺痿證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冬生地麻人襄大棗阿膠加酒服通陽複脈第一方
生地黃—重用之滋陰養血,並能“通血脈,益氣力”。
炙甘草—益氣補心,“通經脈,利血氣”。
桂枝—溫陽通脈。
補陰
六味地黃丸★
滋陰補腎
腎陰虛證
熟地黃—重用之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山萸肉—補養肝腎,斂攝精氣。
山藥—補益脾陰,益腎固精。
▲君、臣“三補”之藥相配,滋補腎、肝、脾,三陰並補,但以滋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其本。
澤瀉—利濕泄濁,並制熟地黃之膩。
牡丹皮—清泄肝炎,並制山萸肉之溫。
茯苓—淡滲脾濕,助山藥以益脾。
▲三藥為“三瀉”之品,清泄虛火,平其偏勝以治其標。
本方三補三瀉合用補腎陰雨補肝脾結合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演化方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
滋陰降火
陰虛火旺證
一貫煎
滋陰疏肝(的代表方)
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證
▲枸杞子當歸身相合,滋陰血,補肝腎,滋水涵木。
(體現了滋水涵木)
佐:
川楝子—疏肝理氣,清泄鬱熱。
左歸丸
滋陰補腎,填精補髓
真陰不足證
補陽
腎氣丸(溫補腎陽代表方)
溫陽補腎
腎陽不足證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得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取“少火生氣”之理論王冰: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右歸丸
溫補腎陽,填精補髓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
陰陽並補
地黃飲子
滋腎陰,溫腎陽,開竅化痰
喑痱證
喑痱表現為何?
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亁不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
熟地黃—滋陰養血,補腎填精。
◎表裏雙解劑:
凡以解表藥配合瀉下藥或清熱藥`溫裏藥為主組成,具有表裏同治,內外分解的作用治療表裏同病的方劑
葛根黃芩黃連湯
解表清裏
協熱下利
▲白芍配大黃治腹中實痛,配枳實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
大柴胡湯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少陽陽明合病
葛根—解表退熱,升陽止瀉。
防風通聖散
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證
汗下清補四法具備是汗下清補的代表方
◎溫裏劑:
凡以溫熱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溫裏助陽、回陽救逆、散寒通脈等作用,用於治療裏寒證的方劑
理中丸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脾胃虛寒證
▲幹薑、人參相配,溫陽補氣,溫補中焦,虛寒並治。
(溫陽止血的代表方)
小建中湯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虛勞裏急證
桂之湯演變而來只加了飴糖
特殊配五:
▲芍藥、飴糖合用,酸甘化陰,以和陰液。
▲桂枝、飴糖合用,辛甘化陽,以補陽氣。
吳茱萸湯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①胃寒嘔吐,食穀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
②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沫;
③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溫胃止嘔,溫肝降逆,溫腎止吐利。
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
P.S:
為何重用生薑量超主量?
溫陽散寒降逆止嘔以增強降濁陰之功
四逆湯
回陽救逆
①少陰病;
病誤汗亡陽
▲兩藥相須為用,助陽散寒之力尤大,有“附子無薑不熱”之說。
陽氣衰微,寒邪深入少陰以致陽虛寒厥證。
當歸四逆湯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①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
②寒入經絡,腰、足、股、腿疼痛。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是桂之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病機:
肝血不足血虛寒凝於經脈
黃芪桂枝五物湯
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血痹證
血痹(名解):
①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證②指風痹
◎袪暑劑:
凡以袪暑清熱藥或袪暑化濕藥為主組成,具有袪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療夏月暑病的方劑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陰暑
六一散(滑石:
甘草=6:
1)
清暑利濕
暑濕證
清暑益氣湯(王氏)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暑熱氣津兩傷證
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西洋參(偏寒)—益氣養陰,清熱生津。
◎清熱劑:
以清熱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療裏熱證的方劑。
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熱袪暑清虛熱
清氣分熱
白虎湯
清熱生津
氣分實熱證或陽明經熱盛證
▲石膏、知母相須為用,加強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
竹葉石膏湯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半夏:
降逆和胃和竹葉配五共成清補並用之劑
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熱入營分證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神不寧角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犀角生地黃玄參麥冬金銀花連翹竹葉心黃連丹參)
透熱轉氣(名解):
“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即透熱轉氣適用於熱性病邪初傳入營分的治法*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透邪竹葉、黃連—清心除煩。
犀角地黃湯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1、熱入血分證2、熱傷血絡證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苦寒直折法)
瀉火解毒
三焦火毒熱盛證
普濟消毒飲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大頭瘟
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溫毒服之痊
黃連、黃芩—清熱解毒。
柴胡、升麻—疏風散熱,清熱解毒,並引藥上行。
大頭瘟(名解):
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頭面紅腫熱痛發於頭面所致
涼膈散(以瀉代清代表方)
瀉火通便清上瀉下
上中二焦火熱證
清臟腑熱
導赤散
清心利水養陰
①心經火熱證;
②心熱移於小腸證
生地—清心涼血,養陰增液。
▲木通配生地,利水而不傷陰,養陰而不戀邪,共清心泄熱。
龍膽瀉肝湯
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①肝膽實火上炎證;
②肝膽濕熱下注證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生地黃當歸:
補血養陰使苦燥而不傷陰袪邪而不傷正養陰而不纞邪恰到好處
瀉白散
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肺熱喘咳證
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梗米
清胃散
清胃涼血(苦寒清胃法)
胃火牙痛
升麻—清熱解毒,宣達鬱火;
升散上行,引諸藥入陽明,兼為使藥。
▲黃連得升麻,瀉火而無涼遏之弊;
升麻得黃連,散火而無升焰之虞。
芍藥湯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濕熱痢疾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失調氣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大黃—泄熱去積,“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法的代表方
▲大黃配黃連、黃芩,清中有瀉,導熱下行;
大黃配當歸活血行滯,以除“便膿”;
大黃配檳榔,消積導滯,使積滯去而痢止。
白頭翁湯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熱毒血痢(功效與其他方比較)
玉女煎
清胃熱滋腎陰止牙痛
胃熱陰虛之牙痛
玉女煎和竹葉石膏湯共有藥物?
石膏麥冬
石膏+知母=瀉胃火滋腎陰
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養陰透熱(發熱特點:
夜熱早涼)
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
有含生地黃知母的方比較
▲兩藥合用,有“先入後出之妙”,鱉甲引藥入陰,滋陰退熱;
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陰分伏熱,共達滋陰透熱之功。
當歸六黃湯
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陰虛火擾之盜汗
“六黃”是指哪六黃?
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
◎和解劑:
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裏雙解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寒熱錯雜、表裏同病的方劑。
(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裏雙解的代表方)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①傷寒少陽證;
②婦人熱入血室;
③瘧疾、黃疸見少陽證
柴胡—透泄及清解少陽之邪,兼疏氣機之鬱滯。
(只有與黃芩配伍才有達到和解少陽之功)
黃芩——清泄少陽半裏之熱。
▲柴胡配黃芩:
既透泄少陽半表半裏之邪,又清泄少陽半裏之熱,共達和解少陽之效。
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
人參、大棗—益氣健脾。
▲柴胡、黃苓配人參大棗,一者取扶正祛邪;
二者取益氣以禦邪內傳少太陰,以安未受之地。
炙甘草—助人參、大棗扶正補虛,兼調和諸藥。
蒿芩清膽湯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少陽濕熱證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璧玉熱重寒清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兩藥合用,一透一清,既可內清少陽濕熱,又能透邪外出。
調和肝脾
四逆散
透邪解鬱,疏肝理氣。
①陽鬱厥逆證;
②肝脾不和證
▲柴胡、白芍合用,以斂陰和陽,條達肝氣,使柴胡升散而無耗血之弊,白芍酸收而無斂邪之虞。
外邪傳經入裏氣機鬱結阻竭陽氣使陽氣不能透達四肢固致“四逆”
逍遙散
疏肝理脾,養血健脾。
肝鬱血虛,脾氣不足證。
“疏肝養血健脾法”的代表方
痛瀉藥方
補脾柔肝袪濕止瀉
肝鬰脾虛之痛瀉
白朮:
益氣健脾補脾之虛臣:
白芍:
疏肝抑陰柔肝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