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17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公务员军转考试.docx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题库

1.公共行政学主要研究政府能够管什么、政府应该管什么,行政管理应该由谁来管,怎么管,为什么管;公共行政是采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与过程,以实现立法的、行政的和司法的政府命令,为整个社会或其某个部分提供管制和服务的职能。

2.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特征包括:

在主体上,公共行政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活动;在内容上,公共行政主要涉及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的广泛问题,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在目标上,公共行政包含效率与公共责任目标,强调在建立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在方法上,公共行政运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理论与方法,并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与效率;在性质上,公共行政依靠公共责任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约束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

3.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导地位正在终结,公共部门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公共管理范式正在形成;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不能是从属关系,在公共部门中发生了行政与管理之间的重要转型。

4.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意味着管理理论的重大变化与管理主体和对象的重大变化;意味着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意味着政府权力要由无限转变为有限;意味着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5.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和私有部门的管理理论、技术、战略与方法等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强化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以有效、公平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社会活动。

6.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主要包括:

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和事业单位;基本特征:

公共性、合法性、层次性、合作性、开放性。

7.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越来越多的社会自治组织不断加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公共管理主体及主体行为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逐渐从传统的线形结构走向网络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灵活性、互补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征。

8.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指公共管理活动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过程,是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

9.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公共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公共管理强调互动管理和服务管理、公共管理源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介于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兼顾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公共管理重视选择性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专业,公共管理的目标是造就负责任、有回应、讲效率、重公平的公共组织,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

10.公共管理在“什么”与“为何”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11.公共管理的工具是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手段;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途径、方式和手段;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工具。

主要类型有:

财政性工具、民营化、放松管制、社区治理、流程再造、公私伙伴关系、听证会。

12.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B.盖.彼得斯,公共管理四种治理模式,即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型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解制型政府模式。

1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宏观调控职能、注重民生、建立大部制为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2003年,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14.政府角色定位,则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弄明白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关键问题,认真履行政府角色的应有职责,逐步实现构建有限型、服务型、效能型、无缝隙和诚信型政府的角色目标。

1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自由市场模式或政府规制型、计划市场经济模式或政府引导型、追赶型经济模式或政府主导型。

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

强政府、弱社会,即政府管制社会的关系;弱政府、强社会,即社会制约政府的关系;强政府、强社会,即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关系。

16.政府的七种职能:

提供政治秩序,促进民主发展;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调节和解决社会冲突。

17.现阶段政府存在“角色越位”“角色缺位”“角色错位”;政府七种主要角色即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冲突的协调者、社会舆论的监督者、弱势群体的保护者和求助者、社会问题的解决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

18.构建有限型、服务型、效能型、无缝隙和诚信型政府的角色目标;以市场化动作的方式,来缓解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问题;工业园区、大规模地推进城市化建设。

19.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率、内部性问题、权力寻租及腐败。

20.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职能体制合理配置的必要选择、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保证。

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

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得到强化,公共管理职能的地方化,政府的公共政策化与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与程序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21.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由国家包办转变为国家和社会主体分担,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并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

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小政府”的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办事程序及规则、建立全方位的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实现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实现由“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2.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的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邮政通信、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以及理应由政府负责的其他事务,如社会治安、审计稽查、环境保护等。

23.我国有关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的法律规范很少并且过于笼统,使得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随意性的空间很大,而有效约束的力度很小,难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4.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生产或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行政资源。

公共资源配置是指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公共资源耗费,生产生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5.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依法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利民原则;社会公平的核心和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享用。

罗尔斯指出,应通过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这种正义体现为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适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保证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保证平等的分配,即平等地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等,体现为差异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

26.效率是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

宏观看,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微观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

公平与效率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动力,效率是公平提供物质基础,效率也是衡量公平的尺度;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效率是公平的保障和体现,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

27.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

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设立规范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电子竞价等方式,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最大化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用;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功能与行政监督管理功能分离;通过设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选择规范的中介机构并借助其专业服务,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市场秩序。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是目前影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最重要的公共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就越有利于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

28.政府绩效考核是指在分析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序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结果反映的绩效进行考核,政府绩效考核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29.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一是效率方面;二是公共责任方面。

政府的公共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领导责任、经济责任五个方面。

30.政府绩效考核的种类:

按考核时间分类,政府绩效考核可分为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按考核主体分类,绩效考核分为主管考核、自我考核、同事考核、下属考核和顾客考核;按考核结果的表现形式分类,绩效考核又可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

31.政府绩效考核的原则:

公平原则、严格原则、公开原则、反馈原则、奖惩结合原则。

政府绩效考核的方法:

图尺度考核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叙述法、360度考核法(通过同事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客户评价以及个人评价来评定绩效水平的方法)、平衡记分卡(从公众、内部业务、财务、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进行考核)。

32.绩效评估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是指根据政府的组织目标和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公共管理者完成任务的程度和公共部门工作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的一种管理工具。

33.政府绩效主要围绕效率、效果、公正三方面展开,政府绩效主要体现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文化绩效。

内部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是指政府部门自身,外部绩效评估主体则是指政府以外的包括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公民等在内的外部评估者。

政府绩效评估客体主要为政府公务员和政府职能部门两个层面。

34.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构要素:

绩效评估的目标(在于提升政府绩效)、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信息使用机制)。

35.政府绩效考评的发展趋势:

政府绩效考评日趋法制化、制度化,政府绩效考评内容渐趋科学化、规范化,政府绩效考评主体日渐多元化、社会化(政府绩效考核和评估等活动始终以公民为中心)。

36.广义的政务公开,是指除属于国家规定保密之外的党务、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等都要向社会和群众公开;狭义的政务公开,是指行政事务的公开。

政务公开主要是以行政事务公开为主,兼顾与公共权力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和公共信息的公开,包括村务公开、政府事务公开和法律事务公开,以及相关的公共事业和公共企业等事务的公开。

37.政务公开的内容政务活动的主体公开、政务活动的过程公开、政务活动的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分开的。

38.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借助新闻媒体、开通热线电话、公开招标投标、设立办事大厅、开辟信访通道、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公开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村务公开、催生基层民主的阶段;乡镇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和部分地方政府对政务公开的探索阶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的新阶段。

39.政务公开的意义:

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