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1628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

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自由读6--10自然段。

回顾: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追问:

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

“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

“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

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教学设计B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

(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不能调整。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

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

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

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教学设计C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

(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

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

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

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

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

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

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

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

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

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

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

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

“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

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