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
“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
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
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
6.狼牙山五壮士
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
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
(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
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崎岖(qí
qū)叽里呱啦(guā)嗖(sōu)
着zhuó
(着落)zhá
o(着凉)zhe(跑着)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
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
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
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
惊:
惊动;
动:
震撼。
使天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英雄壮举!
(一)讲读第二段:
(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
(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
(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
(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
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
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
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
(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读出激昂的语气)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
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
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6.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顽强不屈 引上绝路
热爱祖国英勇跳崖
顶峰歼敌(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接受任务
1.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
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
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7.开国大典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政委(zhè
ng)宾客(bīn)擎着(qí
ng)诞生(dà
n)
电钮(niǔ)瞻仰(zhān)聂(nie)荣臻(zhēn)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
举。
五更天:
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
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
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
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
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
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
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
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
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
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
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1.复习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四面八方、汇集……”;
来的早:
早上六点多就入场;
人数多:
成了人山人海;
热情高:
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秩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
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
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
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
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