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docx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
(一)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
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A.物质B.意识
C.社会D.精神
6.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位国王的权利是无限的。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坚信“君权神授”,独断专行。
由于议会不同意随意征税,他曾几次解散议会,甚至长期不理睬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动派,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因而引起内战。
1647年查理一世被俘。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暴君、人民公敌被压上断头台,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被处死。
这个故事说明()
A.多数人的选择优先于个人的选择
B.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是有代价的
C.任何人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D.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自由选择
7.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10.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11.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
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14.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
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
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
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这说明他()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18.人类积极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19.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
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
④人能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城门失火,殃及城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一世反作用于物质
22.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23.“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物质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24.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
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
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5.“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D.主动热情
2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7.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28.“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②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③它不懂得前进性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9.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激烈。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京剧太老了,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应任其自生自灭
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30.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话所反映的哲学原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增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3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不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这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就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33.有一则寓言:
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的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34.哲学上所讲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35.不能把政治用语的斗争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斗争。
这主要是因为()
A.政治上讲的斗争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政治用语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哲学上的斗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政治上讲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不能概括事物矛盾斗争的全部内容
D.政治用语斗争是看得见的,哲学意义上的斗争是看不见的
3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取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37.“实践是认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有时候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重要
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38.要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39.正确的意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