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079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训练2经济篇.docx

专题训练2经济篇

专题训练2 经济篇

一、选择题

1.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追根溯源,在下列远古人类中,曾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最能反映其时代特点的生产部门是(  )

               

A.青铜铸造业B.纺织业

C.陶瓷制造业D.制漆业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懂得了使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

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

A.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马车的出现

C.铁器的使用      D.骡耕的出现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纺织业有很大进步,能织出色彩鲜艳的花纹

B.兴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C.重视使用肥料,还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

D.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的逐步推广

6.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下图的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  )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

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

7.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其表现不包括(  )

A.战争频繁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江南经济开发

D.诸子百家争鸣

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非常萧条

B.统治者宽厚仁慈

C.儒家思想的盛行

D.社会劳动力缺乏

10.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

11.“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文帝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2.下图是一枚西汉的五铢钱,可能使用过这种钱币的人物是(  )

①秦始皇 ②司马迁

③主父偃 ④李斯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3.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4.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15.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方迁移,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人手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经验。

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  )

A.南方人可以吃到北方人做的面食

B.北方人成功躲避了战乱

C.北方相对安定

D.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17.南朝时,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广州B.建康C.扬州D.荆州

18.下列哪一研究课题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  )

A.农业生产与气候

B.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及推广

C.西晋后期北方人的南迁

D.东汉和匈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19.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时势造英雄,动荡的时代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

【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水利工程的修建】

材料二

材料三 史书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有何功能?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人类、功垂千古的。

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发愤图强的改革】

材料四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5)用材料四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0.汉朝是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大汉王朝前后历时四百多年,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

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创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请结合所学知识,深层次地探究这个伟大的王朝。

材料一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王珪

材料二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班固

(1)材料一中的“汉祖”指的是谁?

“西灭无道秦”后建立哪一政权?

 

(2)造成材料二经济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但几十年后就出现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的繁荣局面。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

 

(4)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把这个王朝推向鼎盛的皇帝是谁?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

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

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粮食自给自足。

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

(1)材料中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状况。

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当时南方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哪些?

 

(3)有人说,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被禁止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教师详答

1.D 2.B

3.A [解析]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是青铜铸造业。

4.A 5.D

6.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可以确定反映的史实是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7.C [解析]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

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8.C [解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才得以开发。

9.A [解析]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统治者被迫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0.B [解析]A和C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D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

11.A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措施,含有⑤的选项可排除。

12.B [解析]秦始皇和李斯生活在秦朝。

13.C 14.D 15.D

16.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7.B 18.D

19.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

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3)作用: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的作用,并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建议: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4)事件:

商鞅变法。

措施: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5)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20.

(1)汉高祖刘邦。

西汉。

(2)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及楚汉之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汉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大都提倡节俭;注重“以德化民”等。

(4)汉武帝。

21.

(1)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还有北方的小麦等作物。

(3)这种说法不对。

虽然经济的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