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627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促进每个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良好认知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满足这样三个维度:

一是概括性高;

二是巩固度好;

三是对比度清晰。

我认为,这三个维度也应该是编写教材时所考虑的原则之一。

  思考三:

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

教材是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更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这也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

以数学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一节为例。

有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认为,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这三个统计量并不总有实际意义,也不总是能够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因此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使学生了解这三个统计量各自的适用范围,并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加以合理选用上。

于是他的课堂设计提供了三种不同情境下的数据,促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不仅学习了这三种统计数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不同数据统计要求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即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对“通过3位学生的5次数学成绩比较哪位学生成绩最好”的统计,用平均数比较合适;

而对“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表格,用中位数比较合适;

对“童鞋店各种尺码童鞋的销售量”,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鞋店老板最关心的应该是众数,因为哪种尺码销售得多,下次进货时就应多进这种尺码的鞋子。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分析问题时应实事求是,而且带着学生“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较好地体现了从关注学与教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

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建议

  科学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

教材结构的科学性首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认知结构,其次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

再次要思考教材结构如何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强化探索性学习;

最后要关注教材结构如何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码。

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教师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在备教材时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即要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对新知的需要度)。

一位教师在备“圆的半径和直径”这一内容时,就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

一是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他调查、访谈了34位成年人,并作了适当统计分析。

二是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三是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如利用记忆提高记忆效率的活动,利用记笔记、作摘要控制自己注意的活动,尤其是利用编结构提纲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并加深理解的活动,等等。

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要重视“厚——薄——厚”的学习策略培养。

第一个“厚”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得扎实。

从“厚”转入“薄”是指要使学生善于把知识结构化,即使得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高、可利用度大。

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梯级结构,也可以采用网络结构,也可以把两种结构混合应用。

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就能既正确又迅速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这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第三步是由“薄”再转入“厚”。

这里的“厚”,一是指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二是指学生能把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达到学知识长智慧的目的。

  最后,教师还要十分重视课堂例题的精选,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基础生成资源的选择和升华,重视教师有思考性、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设计以及学生练习题的层次性设计。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

因此,学生对各科认知结构的建构,绝不可能脱离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凭空形成。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

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

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

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

“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

“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

”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对。

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

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

“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对呀!

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

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那是为什么?

“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

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

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

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

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

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

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

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

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

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

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

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

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

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

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

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

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

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

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

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

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

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

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

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

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

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

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

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

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

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

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

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

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

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

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

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

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

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

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

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很有道理的。

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

“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

”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

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有计划进行的多边互动生成的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必然具有确定性的特点,如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时间等。

但作为学习主体,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论从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所提取的结构性知识及非结构性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当今开放的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多元性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又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即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也就构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是两节同样内容---“What'

syourfavoritefruit?

”的英语课,但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造成这两节课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师A课中活动的设计是:

第一步猜教师用布蒙上的果篮中的水果,猜中的有奖,学生踊跃参与,但不少学生是用汉语猜,而且把注意力转到所得的奖品上;

第二步教师板书要学的单词并带读,再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对话,巩固单词,呈现“What'

Ilike……/Idon'

tlike……”;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互相询问;

最后教师设置了“去水果摊买水果的情景”,但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表达也不流畅,有些单词的发音不准确。

  教师B上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热身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拼读上一节课已学过的水果、食物单词,然后教师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征,让学生猜单词;

第二阶段为呈现阶段,教师借助卡片用英语口头表达他本人喜欢的三种水果,由此自然引出favorite的用法和本课的重点句型;

第三阶段为趣味操作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边击掌边操练句型,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该句型互相询问;

第四阶段为拓展阶段,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采访表,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进行采访,询问喜欢吃的水果,采访结束后在全班汇报。

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A的这节课设计了多种活动,学生也很踊跃参与,但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

而教师B没有新奇的课件,只有简单的图片和采访表,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呢?

我认为,教师A尽管设计了多种活动,但每个活动的层次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且在课堂中缺乏对英语课非常重要的语言操练。

因此,到最后环节,学生之间在情景中的交流表达不流畅,有些单词发音还不准确。

而教师B从课的热身阶段到拓展阶段,每个活动都牢牢地抓住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而且非常重视每个学生的语言操练。

看来,教师把握好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确定性的目标,又如何处理学生主动建构中的不确定性呢?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

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

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

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

(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

(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

(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活动设计的时效性。

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活动设计的实效性,首先要求教师从宏观上把握确定的教学目标。

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师A所设计的英语课的第一环节,尽管教师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特点,让学生猜用布盖住的果篮中的水果,但教师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学过的英语,加上猜中后的奖品与本节课无关,又比较好玩,学生拿到奖品后就玩奖品了。

从课堂的表面看,确实学生很活跃,但在深层次上学生得到什么呢?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如教师的指导语,教师在创设课堂情景时是否考虑到课堂管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动物名称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卡片到墙角去寻找动物的头饰,学生们你推我搡,有的甚至摔倒了,教室里一片混乱,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则课前让学生准备动物玩具,上课时把玩具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在教室的墙上还贴上一些森林图画,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还发给学生带有英文单词的动物图片,再让学生去找。

这样学生先仔细看单词,然后再去许找动物玩具,这里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由于玩具放在教室的四周,学生向不同的方向走,教室秩序也很好。

另外,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把握好行为的表现程度。

最后,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

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选择和升华基础性生成资源,使之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学科素养的个性化。

学校每个学科都应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服务,但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

这也是当前在教学中所提出的数学要有数学味、语文要有语文味的意思。

语文有其人文的一面,但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

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情境图,但数学不应该变成看图说话课,而是要求学生能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好各个学科个性化的学科素养。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性,教师备课时首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单元和课时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既作为行为的起点,更应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

因此,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

二是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不能含糊其词,因为教学目标也是课后评价的依据。

三是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也应具体化,如一道题有五种解题方案。

在教学目标制订时可以具体写明:

“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有60%的学生都能列出五种解题方案”,等等。

四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产生课堂资源的生成性。

教师既要给学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更应善于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预设目标),善于从每个学生的基础生成的资源中选择课堂中互动生成的资源,促使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为预设计目标服务,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是教育的有关部门应加强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因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六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确定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以促使每个学生增多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时间。

七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中的不确定性则要求教师既尊重差异,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发扬差异带来的课堂精彩。

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四)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智慧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们要有智慧,就需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