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683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心雕龙》创作四论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Word下载.docx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最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1]

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仍然是以课堂写作为主,由于受教学任务、管理任务和班级容量的影响语文教师很难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所以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想象贫乏,东拼西凑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作文的想象要么是缺乏现实基础而形成的幻想,缺少自己现实的生活基础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要么就是缺乏创新性,仍然因循守旧,沿用着小学一直在使用的素材,并且以人云亦云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过时的材料,把文章置于一种毫无生机、缺乏新意的土壤之上。

亦或者有的学生将一些已经泛滥的素材不经任何加工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

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地运用想象力来处理自己生活当中的素材,并把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写入文章;

也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把已有的旧材料进行加此外,初中学生在作文中东拼西凑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体验的匮乏。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拿到作文题目及要求后苦于没有可以写作的内容,此时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往往会求助于以工达到以“旧”出“新”的效果。

往自己在哪本书上或者哪篇文章中看过的类似的内容。

然后把这些过去的积累东拼西凑的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就创造出了一篇篇味同嚼蜡的材料汇编性质的文章。

(二)作文“假”、“大”、“空”

片面追求文章规范化的结果造成了现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出现许多相同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没有表现出初中生应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心生活。

如在作文《谢谢您,老师》中,不少同学写到了自己与老师的交往,这样不是不行,问题是不少同学只是空泛地说老师关心、爱护我们,我们要感谢老师、报答老师,对老师关心我们的一些具体事实却视而不见,这样的文章只能陷入泛泛而谈。

(三)不符合文体规范

初中的作文写作,要求学生“自选文体,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写作”,这种看似没有了文体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意进行的写作,事实上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这个“自选文体”是限定在作文写作固有的基本文体格式以内的文体选择,而不是一种文体的自我创造也并不是不要文体。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

(四)文章结构混乱

文章结构的不同要求取决于作者选取的不同文体。

虽然文体不是八股文式的固定框架,但是不同的文体也应该有其自己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学生写作思路不清晰现在文章当中便是文章结构混乱。

文章结构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文章结构不完整。

每一种文体的选择都有其特定要求的基本结构框架。

而学生文章中经常出现文体基本结构不完整的情况,有的文章有头无尾,有的则有尾无头。

更为常见的是“唯开头结尾”,即特别重视开头、结尾的写作,强调开头要美丽,勾人眼球;

结尾要有力,余韵悠长……好像作文只剩下了开头结尾,主体部分可有可无。

二是文章结构杂乱。

有些学生思路不清,写文章时层次不明,顺序颠倒,从而造成文章结构上的混乱。

二、“文心四论”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有益启示

“文心四论”作为《文心雕龙》中的写作理论,不仅自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能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文心四论”相关理论来解决当下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倡导“神与物游”,“并资博练”,加强学生的作文修养

《神思》重点论述了写作文章时的构思问题。

那奇妙的构思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就需要“神与物游”的帮助,即通过精神和外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美好的想象和联想。

而想象和联想也不是完全没有约束的自由,它需要有一定思想的统辖,刘勰认为想要把想象运用到写作上就必须培养个人的修养以做到“虚静”,即客观不躁动。

在此之后想要打开文章思路使想象自由飞腾还必须拥有广博的见识和不断地历练。

这些基本的理论要求置于我们今天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回归阅读,培养兴趣。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由于时空的限制必定有限,而初中生由于生活范围的限制直接的人生体验更是有限,因而可以获取的信息也少之又少。

直接经验不足造成的写作材料匮乏只能借助于间接经验的补充,而书籍就是我们获得间接经验最便捷的方式。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我们今天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无不都在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载了前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和经验,获得我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时空经验。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

学生阅读书籍不是简单的欣赏品读,而变成了有目的、机械的做题训练,因而学生也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材料。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对待阅读教学的态度,跳出阅读题目的限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脱离功利性阅读,使学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写作素材。

一方面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博览群书,无论哪个方面的,都可以涉猎。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阔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的写作视角,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可以精读一些中外文化经典名著,这是我们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慢慢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2.加强练习,掌握技巧。

阅读虽然提供给了学生大量的写作材料和间接经验,但是如此众多的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有效加工才能构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要想有效加工在写作过程中就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刘勰在《神思》中强调写文章虽有难易之分,但是无论难易都要依靠“博练”。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

“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

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

”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光读是不够的,多读之后还必须多写,要让学生勤写勤练,制定一些有目的,有系统的,有层次的训练计划。

例如,按专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做片段训练。

描写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外貌;

描写大地山川的景物;

议论文的三要素;

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

之后就可以化零为整,做综合性的大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

3.解放思想,放飞想象。

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文章写作的前提。

这种想象如果要运用到文章的写作上就必须受到“志气”的约束,因此作文教学中既不能忽视想象的重要作用也不能任由其发挥,只有受到思想约束的想象才能为我所用,才能在规定的主题范围内进行,而不至于胡思乱想。

例如:

作品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必须是加工过的生活原型,这个加工过程中就要求写作者要把自己发现的“原型”转化成作品中的“意象”。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想要知道一切,对外面广阔的世界更是充满了想象和幻想。

对于学生的这种想象,老师不能够一棒子否定,给予不满和嫌弃,而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初中阶段正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大好时期,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尽情挥洒,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写作空间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能写的

出来,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

在现实的基础上多看、多听、多想,努力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世界里翱翔,久而久之,他们的想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提倡“为情而造文”,“吟咏情性”,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情”指情感、情理。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的构思、风格,语言都或多或少受到情感的制约,情感统领着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他强调说: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

情采》)[2],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一篇作品首先应该做到情感真挚,因为只有情感深厚而不矫揉造作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采”指文采。

刘勰所谓的文采是当时的对偶、声律、辞藻等,但是他却认为不讲求这些形式的散文才能算得上有文采。

而文采又不能单独存在,它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正如刘勰所说的“夫水性虚而沦涟漪,木体实而花萼振:

质附文也”。

[3]文采所依附的这个质就是“情”。

写作文章必须先有深厚的思想感情,然后施以恰当的言辞才能做到情采并茂。

所以刘勰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面对目前初中生写作文普遍存在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所以我们提倡要“为情而造文”、“吟咏情性”,把感情说出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真情实感的激发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正如美国的罗伯特·

埃文斯认定:

只要孩子们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那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不是什么难事。

[4]让学生如实的写,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真情。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真情又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自作者的生活感受。

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到自己生活的本源,探寻自我真实的内心世界时,才能够从中体悟真情,感受生命,迸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从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积极的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命题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言为心声”,作文作为学生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学生的思想情感又都来源于他们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寻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角度命题,让这些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在作文中得到表现,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生命情感的世界。

3.建立宽松的写作环境。

诗人郭小川曾谈到: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

”同样道理,学生的写作首先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关注,作文教学应给予学生更为宽松的写作环境,让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满足,然后再去渗入社会的伦理规范。

初中作文教学不应该过早的摄入过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或者是政治教化的内容,因为一篇作文如果承载了过多的社会规范的压力,就难以真实的再现出个体真实的情感世界,更无法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学生会被置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不得不言不由衷,说出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写作中就会出现一篇篇言不由衷的虚假作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以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更自由畅快的写作,社会、学校和家庭我们应该一起努力为其搭建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

(三)确立“位体”、“取类”、“举要”的作文准则,传授学生剪裁方法

文章写作,“写”固然重要,但写作之前必须明确写作的基本准则和文章剪裁的基本方法。

如果作者脱离了基本准则而进行创作,则往往会在构思阶段陷入“辞采苦杂”,却苦于无法取舍的境地;

如果忽视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就会出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得不到突出,文章内容不合时宜、不符合文体需要等问题,而影响到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

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并且系统传授学生文章剪裁的方法。

1.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

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是指文章写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规范。

刘勰在《镕裁》篇中提出的作文准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使用。

第一,“设情以位体”。

文章在开始写作之前作者就应该思考确定文章的内容,并且给文章确定写作的基本形式。

文章内容是文章写作的基础,文章的形式是在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文章形式的确定又限定了文章内容的表达,要求内容必须符合形式的要求和规范。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遵守写作的基本规范要求。

但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只提到了文章内容需要遵循基本的体制或规范。

我们今天在借鉴并且用于初中作文教学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式虽然制约限制着文章的写作内容,但是文章内容也不能完全受制于文章体制完全按照体制的的要求进行安排,而忽视了内容自身表达的特殊需要。

第二,“酌事以取类”。

文章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情难免会用到各种各样的事例,那么对于这些繁多的事例哪些应该使用,哪些又应该果断的抛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勰提出了“酌事以取类”的写作准则。

作者在写作文章、使用事例时必须首先对事例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事例的前因后果以及在文章中的轻重地位、表达效果等进行严格的考量。

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虽然经过了分析考量但是还是会存在一些难以取舍的事例,这时就必须进行“取类”的工作,即对放在面前的事例进行归纳总结,对其进行先后主次的排列,选取出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经过加工处理后放入到文章当中。

第三,“撮辞以举要”。

在确定了文章基本形式,选定了典型事例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将这些内容从思想变成文字,此时文章的措辞便显的尤为重要。

虽然文章的“情”需以“文显”,但却不能因文害意,“肥辞”而“瘠义”。

文章的言辞只要能够表现作者的“情”即可,要尽可能的避免“辞愈多而理愈乱”的现象,努力做到文辞与才情的和谐。

文章辞藻固然重要,如果为使用华丽的辞藻而不考虑文章的内容,那么再好的辞藻也只能是摆设。

因此,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改变作文评价的观念,不能只考虑文章辞藻而忽视文章内容与言辞是否和谐。

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改变学生写文章凑字数、大量引用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华美词句的现象。

2.文章裁剪的基本方法。

文章写作过程中或者结束以后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表达,尽可能防止出现“意或偏长”、“辞或繁杂”的现象。

如果初次写作过程中没有完全排除这些干扰而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就需要运用一定方法对文章进行裁剪。

第一,“变通以趋时”。

文章的写作不是一成不变地套用现有模型,而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随时调整文章的表达来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使文章有所变化。

我们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使学生能够拿到更高的分数往往会要求学生去背诵一些优秀文章或者词句。

这种做法尽管初衷不错但是结果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套作行为。

鉴于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写作文章时要因时缘境而做,杜绝不考虑实际环境的套作现象。

并且在写作训练当中应尽可能的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作文题目以锻炼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写作的能力。

第二,“适分所好”。

作者写作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而作为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思想、感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文章中能够使用适当的言辞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刘勰所提出的“适分所好”就是提倡作文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个性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规则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删者字去而意留”、“敷者辞殊而意显”,都是应该提倡学习的。

作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写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明确自己文章中独有的气质特性才是文章最主要的特性。

同时,在写作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辨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学习吸收大家创作有益之处。

第三,“修短有度”。

无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还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必须符合特定文体的要求而不能脱离文体的规范随意进行创造。

不同文体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不同文体对写作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为了表现某些东西而抛弃文体的界限只能造成文体的混乱。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不同文体之间的具体区别。

并针对不同的文体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以强化学生文体辨别的能力。

通过对《镕裁》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写作只有在遵守一定写作规律基础上的适当裁剪才能写出一篇美文。

(四)树立“学具美之绩”的整体结构观,指导学生首尾相援,贯通文脉

文章写作如同构建房屋,最终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前后贯通首尾照应,那么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的文章达到这种效果呢?

刘勰在《附会》篇中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所谓附会即“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也”。

[5]可见“附会”就是指:

要安排好文章的各个章节,使其有条理;

贯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其相照应;

决定写作材料与章句的取舍;

连缀文章各个部分使其完美无瑕。

由此看来,在日常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应该教会学生从大处着手整体观照文章的结构依据文章的整体纲要进行写作,避免因过分注重文章细枝末节的刻画而偏离主题。

刘勰在《附会》篇中不仅给出了结构文章的基本原则,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1.“务总纲领”即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和主干,以此作为文章写作的基本纲领,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都为这个纲领服务。

只有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写作文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写出的文章即使内容非常丰富也不会出现前后颠倒的毛病,即使言辞繁多也不会杂乱无序,达到增一字有余,减一词不足的境界。

初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到作文要求提笔就写,写作之前根本没有考虑到这篇作文要求写什么、我要写什么内容、我要怎样安排我的文章结构等问题,心中没有一个文章的基本纲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要求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改变这样的写作方法。

第一、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提炼文章框架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文章的框架才能使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主动设立纲领并依据它来写;

第二、教授学生写作提纲的方法使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建立文章的提纲。

2.“学具美之绩”也就是要有全局观念,切不可因小失大,在文章的细节上精雕细刻,如果只在文章的细节上精雕细刻,结果就会使文章有“偏美”而无“具美之绩”,一定要整体上考虑文章的结构安排,使文章的局部服从于整体。

刘勰认为“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豪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

”画师只精心地画头发,而把人的面貌画得变了样子,射箭的人只对准微小之处而失掉大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细节的处理上,那么文章的整体结构必然会失去规范。

文章细节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整体的把握之上,为文章的整体服务使文章在细节的修饰下显出更为鲜活的生活真实。

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抛弃那种只注重细节的渲染而忽视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的观念,更多的从整体上来审视一篇文章。

3.“首尾相援”这是从结构整体出发提出的又一方法。

刘勰《附会》篇曰:

“惟首尾相援,则附会之体,固亦无加于此矣。

”[6]就是说只要首尾呼应,密切相连,那么附辞会义的作用,也就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

足可以看出首尾相援的重要作用。

所谓“首尾相援”,就是要使文章开头结尾相照应。

刘勰认为,文章是由“首”、“中”和“尾”三部分组成的。

刘勰称“首”为“启行之辞”,“中篇”是文章的主干,“尾”称之为“绝笔之言”,也就是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开头要“首唱荣华”,写得漂亮,而结尾要写得有力,有所寄托,余味无穷。

同时,文章首尾的安排是和全篇相互和谐的,如果在写作开始就做好了文章的整体安排那么文章的气势就会一以贯之,首尾也会很自然的联通起来;

如果文章的整体结构没有安排好,文章就会显的断断续续文气也不能连贯一气,那么结尾也就失去了表现力。

文章是一个整体,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结尾也要精彩否则就会显得有所偏颇,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的这种整体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5][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吴智勇.当代国外写作教学的观念与取向[J].新作文(教研版),200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