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920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docx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

 

 

————————————————————————————————作者:

————————————————————————————————日期: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汉语言文学

呼叫符“@”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学功能

摘 要:

当代新媒体话语传播中,呼叫符“@”的出现和使用,呈现出网络时代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信息扩散模式。

“@”实现的个体交流、主页浏览、信息汇集等作用编织了一张复杂多样的社会人文关系网,对大众沟通的便利、新词新语的流行、民族价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语用学功能。

但它也带来了隐私侵犯、流言散播、网络诈骗等负面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

“@”呼叫符新媒体语用学

一、引言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

[1](P7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语言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也不断刷新着公众语言环境及思想观念。

如今,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与繁荣,“@”这个小小的符号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标志性的符号蕴涵着一种独特的互动方式,并承载了语用学层面上的丰富含义。

传统的语言沟通所依赖的人际关系模式无外乎亲缘模式、业缘模式、地缘模式等。

但在新媒体话语中,“@”的出现和风行构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交语言关系,在官方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用户之间,复杂的关系网也成就了“骨灰粉、铁粉、钢粉、僵尸粉”等趣称。

本文整理了“@”符号的使用演变历程,对其在新媒体平台中作为“呼叫符”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分析阐释了它在新媒体话语传播中的语用学功能。

二、“@”使用的演变历程

153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在一封信中提到一船货物,其中用“@”表示葡萄酒的容积。

这是最早使用“@”符号的记录。

19世纪,美国人喜欢用“@”来表示价格。

例如,“[emailprotected]dollars”意思就是商品价格为10美元。

1971年,美国人Tomlinson发明了电子邮件,他利用“@”来分割使用者姓名和计算机邮件服务器域名,清晰明了。

张磊(2014)提出,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浏览器诞生,电子邮件开始被数以亿计的网民使用,“@”这一符号终于从机际传播、有限的人机传播,转向了人际传播。

同时,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逐渐用于表示”对XX说”,并引申出“呼叫”的语义。

[2](P130-133)为告知广大用户“@”作为呼叫符的使用方法,新浪微博官方博客在2009年9月发表博文《@功能上线,微博上交流更方便》:

微博“@”功能,即“对他说”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上线,增强了微博发布的针对性。

1.当你发布“@昵称”的信息时,在这里的意思是“向某某人说”,对方能看到你说的话,并能够回复,实现一对一的沟通;2.发布的信息中“@昵称”这个字眼,可以直接点击到这个人的页面,方便大家认识更多朋友;3.所有“@”你的信息有一个汇总,你可以在我的首页右侧中“提到我的微博”中查看。

由此,“@”在我国正式成为一个使用于新媒体平台上的,表示提及、互动的呼叫符,它能够让用户方便地提醒自己想提醒的人来看特定消息,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话语交流,同时也便于及时地查看所有和自己相关的话语信息。

三、“@”在新媒体话语中的作用分类

(一)个体交流

1.个人用户“@”官媒

1)正面型

(1)@urnotChristy小野巡演约不约(2015-11-2900:

19):

读研很辛苦,真的很辛苦,特别是熬夜写paper,想到本科的时光,常常想哭。

可是一想到我是从武大毕业的学生,感觉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今天是你的生日,1893~2015,生日快乐,我最爱的@武汉大学[心]很快就可以再见了[心]。

作用:

抒发感情、引起注意。

2)负面型

(2)@-WunWun(2012-07-0508:

41):

#轩辕剑疑遭禁播#既然禁播,那么游戏出版物也应该禁售吧。

初中买的碟还小100呢,@广电总局@文化部管退货么?

作用:

批评政府、讽刺当权。

2.官媒@官媒

(3)@武汉发布(2015-11-2816:

32):

#生活服务#【东航推出师生专属优惠票最低1.4折】“爱在东航·校园行”武汉地区活动即将启动,在校师生可享机票专属优惠,武汉至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地机票价格甚至低于同线路高铁动车。

活动将于12月4日、11日和18日,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开展。

作用:

传播资讯、共同推广。

3.个人用户“@”个人用户

1)分享型

(4)@健康时报(2015-11-2719:

52):

#12点不睡不要脸#许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他们有的是实属无奈、熬夜加班,还有的是自愿乐享夜生活。

一位北京协和医院的老教授曾说,对于女性来说,晚上12点前不睡觉是“不要脸”(睡得晚对皮肤非常不好),凌晨三点还不睡觉就是“不要命”(熬夜对全身上下、五脏六腑都有伤害)。

(以下为评论区内容)@墨墨bmy:

@海盗王电台不要脸。

作用:

提示好友、分享信息。

2)交流型

(5)@看Eva骑着光轮2016造castle(2016-06-0909:

56):

好啦,我要穿越北极去啦……飞机转机到此两游肯定够够的了。

两周后回见。

(以下为评论区内容)@啊piupiu_:

哈哈哈你是转机飞哪吗?

看Eva骑着光轮2016造castle:

回复@啊piupiu_:

纽约。

作用:

回答问题、话题交流。

4.大V“@”大V

(6)@崔永元(2014-10-0417:

12)回复@强弩待发:

你这种智商,会气死人的,快缩回去。

[弱]//@强弩待发:

不在市场销售为何找你代言,你有病还是公司有病,可信吗?

作用:

公开争论、提升热度。

(二)主页浏览

(7)@堵茫消堵(2016-06-1600:

43):

我参与了@爱粉达人发起的投票【孙女竟不是儿子亲生,你认为法院的判罚合理吗?

】,我投给了“合理”这个选项。

你也快来表态吧~

作用:

方便关注、建立网络。

(三)信息汇集

例如QQ空间中的“@与我相关”和新浪微博中的“@我的”。

作用:

社交网络、信息管理。

四、呼叫符“@”的语用功能

(一)从人文网络言语学角度

钱冠连(2002)曾说:

“从社会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中,我们看语用学,它简直就不是符号体系上的事,而是与人有关的语境体系上的事(即社会人文网络上的事)……语用功能的理论系统的维持,靠的是语言系统之外的人(自然的人)及其社会这两个系统(组成社会人文网络)对语言的缺陷的补充。

这就是语用学的实质。

承认这个实质,就能理解为什么语言学又名‘人文网络言语学’了。

”[3](P286-289)

“人文网络”在语言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语言学不能局限于研究语言和言语,还需要关注与语言现象息息相关的社会人文网络系统。

近些年,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昌盛,带来了”@”这个呼叫符,也凭此编织了一张更为广阔、复杂、重要的社会人文网。

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思考,才能发现“@”这个小小的符号和语言学之间紧密的联系,明白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互相关照的意义。

(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用学的派别之一,其中语境的概念非常重要。

最能体现语境对语言制约关系的是语域理论,它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重要主张,特点在于把语言同社会和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在新媒体语言平台中,社会关系时时存在,因此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考察呼叫符“@”的语用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总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情景因素是:

语场(话语范围)、语式(谈话方式)、语旨(谈话人关系)。

语境的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改变,都会引起所交流意义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

在实际交往中,语篇的语义功能与这三个因素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语场决定着概念功能的意义范围,语式决定着语篇功能的意义范围,语旨决定着人际功能的意义范围。

语域即是语境在一定语言中的体现,是社会成员把某个语境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即某个社会语境下的意义潜势,是人们在某个社会环境条件下作出的语义选择。

[4](P45-46)

从语场(话语范围)层面来看,个人网络话语平台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比如新媒体平台的隐私性是否有保障?

举例来讲,微博固然是意见领袖发表言论,或者公众人物进行各种炒作的利器,但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开始转战微信朋友圈?

同样是新媒体平台,不可否认的是,隐私性问题在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症结。

在微博上发表话语,无论是否好友都可以相互“@”,无论别人是否认识你,都可以通过“@”这个呼叫符和你发生联系。

这对许多普通用户显然造成了一些困扰。

国外对于Twitter平台的隐私权利相关的研究很多,近些年来,国内也开始在这方面有所探究。

在给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很多人同样对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呼叫符“@”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方便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能成为欺骗大众的工具。

因此,相关的监管部门对网络诈骗、散布谣言等行为必须严加治理。

从语式(谈话方式)层面来分析,爆炸性、高速性的传播无疑离不开“@”这个呼叫符,它串连起了无数语言和用户,形成了一种新媒体时代特有的语式。

但是,这也造就了所谓的炒作。

普罗大众很难辨明一个爆炸式高速传播的消息究竟是炒作还是事实。

一个接一个的炒作消息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带来茶余饭后丰富谈资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用得好,这样的语式可以让一些企业、个人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用得不好,难免引发轩然大波。

就语言本身来看,这些年各路网络流行语的迅速兴起绝对离不开呼叫符“@”,人们以跟随潮流、娱乐生活的态度相互“@”,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当然,流行语的更替和消亡也异常迅速。

曾经有人预测网络流行语只是一阵风,不会成为真正的语言知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大量的网络词语已经消亡,但仍有少数经典存留下来,甚至进入到正规的词典中(有些暂时收录在附录中),被吸收进汉语的“语言仓库”,如“美眉”“囧”等。

从语旨(谈话人关系)的层面来说,呼叫符“@”本身就将人与人之间关联起来。

用户通过“@”指定受话人,可以是个体用户,也可以是机构。

但是由于网络具有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所以人们不同的回应特点也构成了语义指向的一部分。

比如,如果明明被“@”了,却不回复,就有意义指向的歧义性。

有可能是此用户没有注意到该消息,或者是厌恶“@”自己的人而刻意不回复,也有可能由于不希望被别人看到回复内容所以转向私信。

因此,“@”符号带来的延时性、不确定性的语言特点,也给话语现象的分析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三)从普遍语用学角度

哈贝马斯强调语境对人类交往活动的干涉。

他认为,在特定的语用条件下,语境直觉是对语义分析的补充,是理解意义的关键[5](P109)。

他区分了4类言论活动,即交往性的或互动的言语活动、断言式的或认识式的言语活动、自我表达或表达式的言语活动、规范调节的言话活动。

呼叫符“@”所处的以及构成的语境同样也应当有这些功能。

在新媒体平台中,人是互动的参与者,呼叫符“@”为人们在虚拟空间提供了便捷的言语交流的渠道。

同时,人也是认识性言语活动的主体,而“@”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此外,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人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活动是往来于“三个世界”的交往行动。

这三个世界是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性世界,语言在其中被设想为互相关联的三个世界的媒介物。

对成功的言语行为来说,存在以下三重关系;话语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话语与“社会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