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898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沥青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01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869

CAS号

8052-42-4

中文名称

沥青

英文名称

Bitumen;Asphalt

别   名

柏油;煤焦油沥青

分子式

稠环芳香烃的复杂混合物

外观与性状

黑色液体,半固体或固体

分子量

闪 点

204.4℃

沸 点

<470℃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丙酮、乙醚、稀乙醇等,溶于四氯化碳等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15~1.25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主要用途

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沥表及基烟气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有光毒作用和致肿瘤作用。

我国三种主要沥青的毒性:

煤焦沥青>页岩沥青>石油沥青,前二者有致癌性。

接触沥青的主要皮肤损害有:

光毒性皮炎,皮损限于面、颈部等暴露部分;黑变病,皮损常对称分布于暴露部位;呈片状,呈褐-深褐-褐黑色;职业性痤疮;疣状赘生物及事故引起的热烧伤。

此外,尚有头昏、头胀,头痛、胸闷、乏力、恶、食欲不振等全身养病和眼、鼻、咽部的刺激症状。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

具有刺激性,致癌性。

 危险特性:

遇高热、明火能燃烧。

燃烧分解时放出腐蚀性、刺激性的黑色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成分未知的黑色烟雾。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重量法(HJ/T45-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

 荧光法《化工企业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美国(1974)

车间卫生标准

200μg/m3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80~280(表1);40~140(表2)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0.22~12(表1);0.18~10(表2)

三级0.24~18(表1);0.27~15(表2)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脱离现场。

就医。

避免阳光照射。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

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灭火方法: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油漆类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02

化学品名称:

油漆

分子式:

危险性类别:

第3类易燃液体。

特性及注意事项:

各种颜色及粘度的液体。

有不适宜气味。

闪点及水溶性依成分而定。

含有“P”的物质10%或10%以上及及含标有“PP”的物质1%以上为海洋污染物。

闪点:

23-61℃

禁忌物: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抗溶泡沫、二氧化碳,禁用水柱。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间内,远离火种、热源。

保持容器密封。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备注:

油漆类中某些货物可能含有20%或20%以下、含氨量不超过12.6%的硝化纤维素。

本规定不适用于这些货物。

应按硝化纤维素的规定运输。

散装和罐柜运输应符合有关规定。

应急措施:

适用于易燃液体,闪点23-61℃c.c.,溶于易燃溶剂中的易燃物质。

当处理溢漏或扑救火灾时要穿防护服。

注意事项:

避免所有火源(如:

明火、无防护灯、电动手工工具。

泄漏处置: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吸收材料收集起溢漏物,并用安全的方式处理。

当发生火灾时,用水雾、泡沫或干粉灭火。

不得用水射流。

用大量水保持相领的容器冷却。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衣着,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0分钟;化学性灼伤时,用肥皂水清洗患处;若水泡已破,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作面;疼痛时,口服扑热息痛或肌注吗啡。

眼睛接触: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0分钟;敷1%的氯霉素眼膏;剧痛时服扑热息痛或肌注吗啡。

就医。

吸入:

立即将伤员撤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吸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术。

就医。

误食:

保暖,饮水;口服活性炭加水混合物,尽力避免伤员呕吐;必要进行人工呼吸,症状严重时迅速就医。

润滑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04

化学品名称:

润滑油

分子量:

230–500

外观与性状:

油状液体,淡黄色至褐色,无气味或略带异味。

成分:

脂环烃,烷烃

相对密度:

(水=1)<1燃烧性:

可燃

闪点(℃):

140自燃温度(℃):

248

危险特性: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1211灭火剂、砂土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间内,远离火种、热源。

保持容器密封。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毒性:

毒性低微,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某些防锈剂可引起接触性过敏性皮炎。

急救: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敷硼酸眼膏。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暖并休息。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误服者立即漱口,饮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并灌肠。

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防毒面具。

防护服:

穿工作服。

其它:

工作后,沐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

也可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

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06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22001

CAS号

7782-44-7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oxygen

别   名

氧气

分子式

O2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

32.00

蒸汽压

506.62kPa(-164℃)

熔   点

-218.8℃  沸点:

-183.1℃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14(-183℃);相对密度(空气=1)1.43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5(不燃气体);11(氧化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碘量法(GB7489-89)

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质量标准(mg/L)

I类≥饱和率90%;Ⅱ类≥6;Ⅲ类≥5;Ⅳ类≥3; Ⅴ类≥2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三、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乙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05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21024

CAS号

74-86-2

中文名称

乙炔

英文名称

acetylene

别   名

电石气

分子式

C2H2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分子量

26.04

蒸汽压

4033kPa/16.8℃闪点:

<-50℃

熔   点

-81.8℃/119kPa 沸点:

-83.8℃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62;相对密度(空气=1)0.91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

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

亦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塑料的单体,也用于氧炔焊割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具有弱麻醉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

属微毒类。

 急性毒性:

LC900000ppm×2小时(小鼠吸入);500000ppm(大约浓度)(人吸入);人吸入10%,轻度中毒反应。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动物长期吸入非致死性浓度本品,出现血红蛋白、网织细胞、淋巴细胞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尸检有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肝充血和脂肪浸润。

 危险特性:

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编

乙炔亚铜比色法《化工企业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美国车间卫生标准5300mg/m3,窒息性气体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