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72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家Word下载.docx

延续均田制、租庸调法

奖励垦荒、“更名田”

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

平服岭南和西南地区

民族和睦的政策、唐蕃和亲

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对外关系

----

兼收并蓄,对外开放

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局限性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闭关锁国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要点精析

要点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统一六国

1、统一的原因

(1)春秋战国以来,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不仅使人民饱受其苦,也阻碍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因此,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心声。

(2)商鞅变法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秦国实力大增,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广泛吸引各国贤士,巧妙地采用统一的战略和策略。

2、策略: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中央突破、扫除两翼

3、过程: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中国

1、政治制度创新:

①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了中国此后2000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

三者互不统属,最后集权于皇帝。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所有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在郡县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对于促进全国大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制度创新:

①“使黔首自实田”,即让土地所有者自己呈报自己土地的数量,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这就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所有者此前占有的土地(因为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

这项措施从本质上讲是巩固新的生产关系和秩序。

②鼓励耕织,鼓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本身的徭役。

这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③奖励移民垦荒,以充实边疆地区和重要地区,进而也能直接控制豪强大族。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克服了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

⑤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还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3、军事方面:

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后来在小篆的基础上出现更为简便通行的隶书。

这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与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3、严刑峻法。

(四)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他的暴政导致秦二世而亡。

【典型例题】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根据所学史实秦灭六国顺序先后是韩(前230年)、赵(前228年)、魏(前225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齐(前221年)。

故答案A符合题意。

答案:

A

2、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弊,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

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贡献及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结合材料一,从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历史影响方面分析。

(2)问从对秦始皇的态度等角度分析。

(1)秦始皇统一中国;

废除分封制等旧制;

创建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弊端出现;

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

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要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地位崇高,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太子李建成感到了李世民的严重威胁,一方面与李世民争夺军功,另一方面联合李元吉几次想加害李世民。

2.实质: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3.影响:

为李世民登上皇位提供了条件。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统治思想上:

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深信不移。

b.用人方面: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②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③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④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⑤外交:

采取开放的政策;

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客观上:

①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

(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1.民族政策:

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的政策。

2.目的:

巩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3.表现

方式

表现

武力讨伐

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

设立制度

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实行册封制度

西北各族首领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设置机构管辖

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和亲

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

4.影响:

唐太宗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唐太宗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方针。

2.表现

重视友好来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地方遣使来唐,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鼓励外国人来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对外来文化

兼收并蓄

①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

②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

③玄奘去天竺取佛经,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并得到唐太宗召见。

④唐太宗时常召见到唐都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

3.影响

(1)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地吸收汉文化。

(3)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五)评价唐太宗

自评:

“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王夫之:

曾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专家点评:

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他们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人有的参加过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于少数民族。

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做了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太子杀掉李世民;

尉迟敬德是个铁匠,曾参加与唐朝作对的刘武周集团,甚至投降过突厥;

此外,李靖是落魄书生,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程咬金)是农民……

材料二(太宗)曰: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资治通鉴》

材料三《步辇图》以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知识,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认识。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和治国之术。

(1)问,通过解读材料,可得出唐太宗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等;

(2)问,先从材料中看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再结合教材知识,运用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第(3)问,需要综合评价,但应主要围绕“贞观之治”进行阐述。

(1)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唯才是用。

(2)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如击败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

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

(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要点三、康熙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1、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3、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4、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5、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6、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

(二)康熙巩固统一国家的举措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收复台湾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平定准噶尔

打击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推行宽容政策

崇尚儒家文化,

恢复开科取士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并利用儒学维护了统治

加强与蒙、

藏民族的团结

尊重喇嘛教,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直辖于朝廷。

这样既保护佛教,尊重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了统治,并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康熙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

1、背景:

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

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康熙亲自制定安定北疆的方略。

2、过程:

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3、意义: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图示:

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四)评价康熙帝

1、康熙帝通过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抗击沙俄入侵,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捍卫了国家主权,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

2、康熙帝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继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使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中落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1)考查的是对清朝康熙收复台湾的目的的理解。

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去思考。

(2)考查的是对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措施和作用的理解。

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

作用可从政治上——社会秩序,经济上——贸易繁荣,人口、耕地增加等方面作答。

(1)政治:

维护国家统一;

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

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

设置地方行政机构;

驻军;

免除税役。

作用:

人口、耕地增加;

贸易繁荣;

社会安定。

思维拓展

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1、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离开了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社会发展会慢一些,如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其雄才大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创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制度。

2、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顺应历史发展,促进生产力进步,从而使整个历史向前发展,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是我们在评价秦始皇时应首先坚持的标准。

3、全面第评价历史人物。

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应做到:

①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不能用当代人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如果不结合战国时期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去分析秦始皇的南征北战、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史实,只能得出秦始皇是“暴君”的结论。

②具体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主要是针对他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气阻碍作用而言的。

但是,这只是一条根本原则,而历史人物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因此,衡量他们起什么作用,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如秦始皇一生是功过参半,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都要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具体分析。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1)题从材料中得出北宋褒扬、南宋贬斥的评价,并结合材料相关信息找到其评价理由;

(2)题可结合梁启超的阶级属性以及时代背景,提炼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

利用材料信息“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判断其采用的方法是重视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

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

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

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方法:

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