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66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道文化 校本课程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故事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现代故事

“板车女孩”黄凤

黄凤6岁时,黄凤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

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

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

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

16岁的她说:

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10年前,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了一个家,10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

为了给父亲治病,2008年5月黄凤自己做了一个安了轮子的铁板床,推着父亲,与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医的旅程。

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祖孙三人到达上海,黄凤推着板车在上海边乞讨边求诊,但在吃尽苦头后未能实现治病的愿望。

第二年暑假,黄凤央求同乡把他们捎带到北京,用板车载着父亲在北京求医问诊。

2010年4月,黄凤再次带着父亲到北京求医,武警总医院收治其父黄志仁住院,并成功为他做了神经干细胞手术。

想一想

1、“孝”的内涵是什么?

2.“板车女孩”黄凤是怎样照顾高位截瘫爸爸的?

实践活动

讲一讲:

你为父母做了哪些让他们高兴的事?

第二课孝道的历史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西周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

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

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

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

《礼记·

王制篇》说: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又说: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

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

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

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

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

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

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

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

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

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

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

九十者,其家不从政;

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

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春秋战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

《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秦代

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

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

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

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近代

近代,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断层,人们对孝道的观念逐渐淡漠。

这当然是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是“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研究和探讨很不够,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

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孔子在《孝经》中说: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

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

否则:

“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

“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邵帅:

少年捐髓救母

12岁,正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时候。

可12岁的邵帅却面对着一个连大人都会皱眉的抉择。

为照顾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亲,休学到北京为母亲捐献骨髓。

最终在医生劝说下,妈妈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

邵帅少年捐髓救母,孝心感动社会!

他叫邵帅,今年16岁,目前和妈妈邵丹租住在北京市东直门的这栋居民楼里。

2010年,正在北京打工的邵丹突发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否则性命堪忧。

邵丹在电话里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远在江苏徐州的母亲。

没想到,这个电话却被儿子邵帅偷听到了。

邵帅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和外婆一起赶到北京,而亲人配型的结果只有邵帅满足移植条件,可邵丹却坚决不同意。

除了担心儿子的身体,在内心深处,邵丹对儿子还怀有深深的愧疚。

在邵帅一岁的时候邵丹就离异了,邵帅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2004年,邵丹独自北上到北京打工,把7岁的邵帅留在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邵丹一直想着将来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却没想到有一天要依靠儿子的骨髓才有生存的希望。

最终在医生的共同劝说下,邵丹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

当时,邵帅年迈的外婆已经心力交瘁,于是做饭和送饭的任务就落在了12岁的邵帅身上。

每天凌晨五点邵帅就起床为妈妈准备早饭,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把早饭送到医院,然后再急匆匆地赶回来为妈妈准备午饭,每天光坐公交就八九个小时,往返八十多公里。

1、孔子是如何论“孝”的?

2、“孝”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演变的?

实践活动

父母的爱你能感受多少?

第三课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

《孝经》云:

“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孝敬不等于盲从。

善终。

《孝经》指出: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孔子在《孝经·

谏诤章》说: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

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

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

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牛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一样,渴啊!

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

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

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象这头牛这般倔强。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

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

“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他从水车上到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善于发现母亲对待长辈的孝心。

孝道文化:

十跪父母恩

一跪:

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娘心宽;

赤身无有一根线,问爹问娘要吃穿;

夜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二跪:

倘若有病请医看,情愿替孩把病担;

东拜菩萨西拜仙,焚香抽签求仙丹;

孩儿病情得好转,父母方才展笑颜。

三跪:

学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与水边边;

时时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牵;

会说会走三岁满,学人说话父母欢。

四跪:

八岁九岁送学堂,望儿发奋赛圣贤;

衣袜鞋帽都办全,冬穿棉来夏穿单;

先生打儿娘心酸,拂袖掩面泪擦干。

五跪:

父母真情比海深,为孩花钱不心疼;

早起晚睡赚钞票,自己不舍花分文;

莫让孩儿差别人,恨把黄土变金银。

六跪:

儿女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孩身边;

常思常念常许愿,望孩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全不见,东奔西跑夜不眠。

七跪:

养儿养女一样看,十七八岁结姻缘;

烧香问神求灵签,力出尽来汗流干;

花钱多少难算尽,为了儿女把账欠。

八跪:

成家立业儿女安,父母操心仍不断;

千辛万苦都受遍,父母恩情有千万;

如若生儿娘不管,儿女焉能有今天。

九跪:

父母心系儿女身,操心操到病满身;

满头青丝变白发,脸起皱纹肢变形;

儿女回家笑常在,嘘寒问暖忙炒菜。

十跪:

父母年老得病患,谁请医来药谁煎;

二老能活几多年,儿女团圆有几天;

父母百年闭了眼,几多儿女在身边。

第四课孝道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儒家之孝道,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

珍视生命,首先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父母、祖宗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家族生命的基础。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这说明,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

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之发达,也许就是基于孝道这种珍视现世生命的哲学理念

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

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追根溯源

岳母刺字

岳母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明大义,励子从戎,并在岳飞背后刺字“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

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

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

“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

”坚辞不收。

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

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

岳母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

岳母说道:

“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

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

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

”岳飞听罢,说道:

“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

”便将衣服脱下半边。

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

“我儿痛么?

”岳飞道:

“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

”岳母流泪道:

“孩儿,你怕娘手软,故说不痛。

”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

刺完,岳母将醋墨涂上,使之永远不褪色了。

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孝道文化的消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

孔子也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

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

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

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

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

“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龙花:

开在吊脚楼里的小花

17岁的龙花是湖南凤凰县的苗族女孩,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勇敢担起一个家。

然而,龙花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朵开在吊脚楼里的坚强小花用她的乐观照顾着家庭,用她的坚持守望着梦想。

湖南省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落潮井乡牛堰村17岁苗族女孩龙花本该和其他山里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等将来走出大山,却因为要肩负起一个家,不得不选择辍学。

2012年,龙花的父亲因为精神病去世,家里担子就落在母亲吴爱凤跟龙花身上,吴爱凤成了全家顶梁柱。

然而,随后,吴爱凤又突然病倒,经过医院检查吴爱凤得的是肝硬化腹水晚期,随时有生命危险——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家里就没有了依靠跟经济来源,生活都成问题。

正在凤凰县城读高一的龙花,就成了家里唯一一根顶梁柱,她不得不辍学回来扛起这个家,而把读书的机会跟梦想全部寄托给弟弟妹妹,弟弟龙军读三年级、妹妹龙淑读五年级。

1、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2、孝道文化的消极作用是什么?

阅读一篇思念父母的文章。

第五课孝道的意义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敬老爱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