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38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试题Word下载.docx

徒增: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老年人常以此自况自谦,用于年少学子不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明代于谦有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抒写的是;

清人纪晓岚亦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抒写的是;

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抒写的是;

好读书,读好书,润泽我们的心灵。

①安适闲恬、沉醉书香的淡然②愁苦与共、乐在其中的陶然③漫卷诗书、情

有独钟的怡然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②①

C。

根据前后文的语境。

5.阅读下面的表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不同年龄段人群图书消费品类占比排行(2015年)

年龄段

排序

90后

80后

70后

60后

1

考试

童书

中小学教辅

保健养生

2

外语

小说

医学

3

教材

管理

农业/林业

4

励志

5

中小学教育

文学

6

7

8

青春文学

政治/军事

9

A.在图书消费品类选择上,不同年龄段人群有着明显差异。

B.60后更注重健康,喜欢阅读保健养生、医学类书籍。

C.除60后外,其他人群注重自身成长,更多选择升学类书籍。

D.小说类书籍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阅读选择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C(从选书前5的排序中可以看出:

60后“农业/林业”、“小说”、“考试”分别排在3、4、5,这些都足以说明60后同样注重自身成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戴钧衡

  呜呼!

文章之事,岂不难哉!

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

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

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

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

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

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

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

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

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

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

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

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

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

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

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

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

(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

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

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

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

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

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

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

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

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

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

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

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

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

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

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

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

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

呜呼!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

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

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

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

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

戴名世文集名。

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

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

③望溪:

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⑴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

积聚

⑵知之深笃信之者笃:

坚定

⑶余假而抄之假:

⑷宗点学钧衡谨识识: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C(都是介词,在。

A项,助词,的/代词,它;

B项,表转折/表递进;

D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分)

译文:

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

“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分)

我们出洞以后,便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咎”、“(悔)其”、“极”、“夫”、语句通顺各1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3分)

①境象变化自然;

②气韵超逸深远;

③行文纵横奔放。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如只抄原文,得1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题。

(10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1)①词的上半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写出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的景色。

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④奠定了全词愁苦的感情基调。

(每点1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2)①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解的愁情。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

回身整理残器,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影徒随我身。

(《月下独酌》)

(2)共来百越文身地,。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3),弄妆梳洗迟。

(《菩萨蛮》)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伶官传序》)

(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6)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7),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8)辅车相依,________________。

(《左传》)

(1)月既不解饮

(2)犹自音书滞一乡(3)懒起画娥眉(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6)玉盘珍羞直万钱(7)从今若许闲乘月(8)唇亡齿寒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然后回答12—15题。

一条少年的街道

安 

①秋天的一个黄昏,当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时,我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也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也许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少年,或者少年中的一个。

而街道,还是那条少年的街道吗?

②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

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

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

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

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

”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

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③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

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

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

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

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

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

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

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

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

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

但一切都已

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④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

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

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

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⑤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

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

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

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

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

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

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

⑥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

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⑦多么单调?

他击中了我。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记忆的评估吗?

单调?

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

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⑧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选自《散文》2014年第9期,有删改)

12.文章开头一段的叙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①点题,紧扣“少年的街道”入题;

②引起下文,结尾通过设问,引出下文关于少年街道往事的回忆与思考。

(每点2分,计4分)(从感情基调的角度作答亦可给分)

试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首段的作用一般有: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照应、对比;

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点明主旨,⑥引发读者兴趣。

分析可知,本文开头一段的叙写作用有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和引出下文等。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本文写到了“归乡的老人”和“我的儿子”,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

写“归乡的老人”与我的交流,烘托出我在异乡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②写“我的儿子”对父辈乡村记忆的评估,和我对乡村记忆的追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思考;

③归乡老人、我及儿子三代人对故土乡村生活的理解,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化了主题。

(每点2分,计6分)

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所以,分析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分析可知,本文写到了“归乡的老人”和“我的儿子”,父子之间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文中归乡老人、我及儿子三代人对故土乡村生活的理解,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深化了主题。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选取了少年时街道的典型生活场景(1分),从视觉、听觉的角度(1分),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拟声词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特色(1分),语言表达简明质朴(1分)。

(答“反复”的修辞手法,亦可给分)

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的特点。

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

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

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

分析可知,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复修辞和白描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特色,语言表达简明质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5.请探究作品结尾一句话蕴含的深意。

①“寒风“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寒冷,更多的是儿子的话语在我心中激起的那份凄凉的感受;

②“独自”突出了我面对乡村那种原始静谧的文明在逐渐消失时的孤独;

③“少年的街道”说明了那里曾留下自己少年时生活的印记,更有我因青春年少、懵懂无知而对奶奶的误解,至今无法释怀;

④“站了很久”生动地刻画了我对过往“单调”生活的留念、回味,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静谧与浮躁”难以融合的现状的深刻思考。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散文语言的“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语句的深刻含意。

“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分析可知,探究作品结尾一句话蕴含的深意可从“寒风““独自”“少年的街道”“站了很久”等几个方面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6-18题。

重返报界显雄风

1895年创刊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由康有为出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开始了他新的办报历程。

《清议报》于1898年12月23日,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梁启超以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成为中国报界的先锋。

《清议报》将“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作为新的办报特色,以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传播中华固有之文明、启迪人民心智为己任。

梁启超规定该报以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中国人的学识、发明东亚学术为宗旨,“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此时的《清议报》成了刺向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尖刀利刃。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100号发行,梁启超等在报馆举行了百号纪念仪式,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怪闻。

当时的中国以保守闻于天下,向来无所谓祝典,使得“前无古人”的功绩流离于历史之外,有赞叹而无继述,有率循而无扩充,有考据而无纪念。

三年来,《清议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899年的火灾,1900年的低迷,还有清政府时时刻刻的压制。

可以说,《清议报》在坎坷中一路蹒跚走到今天,浸满了梁启超和报社同仁的汗水和心血。

在百号发行的日子里,梁启超将这一切记录在中国救亡史的一页里,开创了报界的又一先河。

这时的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战火,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千年古城被清洗一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8月,与列强签订和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

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为了敷衍外界,数下维新上谕,屡次接见外宾,维新的空气表面上日益蓬勃起来。

这时,文化思想界也掀起了改革风潮,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

梁启超也在这一时期创办广智书局,约请中国留学生翻译大量西方文献资料出版,供中国学者研究使用。

《清议报》被迫停刊。

但由于学术界掀起了维新热潮,梁启超为了指导运动的发展,又竭尽全力创办《新民丛报》,使其成为学术界的一面新旗帜。

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每月1日、15日发行,社址在横滨山下町152番,所需款项均借自广智书局。

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报社无非是上书改革言论,翻译西文书籍,并且记事繁琐,编辑混杂无绪,管理混乱,犹如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

鉴于此梁启超将《新民丛报》作为引导报界新气象的武器。

形式上,《新民丛报》采用西式装订法,一改中国古老的线装书式,封面为套色的中国地图。

以崭新的面貌问世。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导,以政论为辅从,在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注重向国人描绘新中国、新世界的蓝图,激发广大民众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

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新民丛报》都是新的。

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名篇《新民说》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宣言书,长久地影响当时的中国社会。

梁启超为了宣传西学,大量购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指导。

他认为,“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有此数者,然后有新中国,新世界”。

大量西方著作的引进使得孟德斯鸠、卢梭、伯伦知理、边沁等西方学术巨人踏进了中国,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

梁启超以法国伏尔泰、俄国托尔斯泰、日本的福泽谕吉为榜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移植西方学术理论,以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新民从报》的发展突飞猛进,梁启超顿时忙碌起来,为了更好的投入报社工作,梁启超迁家于横滨,每日奋笔疾书,时常每天写五千多字,甚至连三十岁生日也在前往东海道的汽车上度过。

梁启超整日文思如涌,感情激荡,《新民说》、《新史学》等作品陆续与读者见面,掀起了一阵惊心动魂的文界“飓风”。

《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引起抢购热潮,发行万余份,还根本不能满足需求,社会上更是翻印成风,“清廷虽严禁不能遏”。

《新民丛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而作为它的实际领导人的梁启超也成为了公认的“执中国舆论界之牛耳者”,这对于一个常年客居海外的人来说,不可不为一个奇迹。

(选自袁咏红《梁启超图传》)

16.广智书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