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141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综合通用技术+不空手进教室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性和直观性是教具的本质。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基于上述理解,可以给教具做如下定义:

“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用器具以及实验训练器材。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教具的定义是从教育学的根本原则出发去定义的。

有人从字面去理解,以为教具是“教师使用的器具”,从而把学生使用的东西叫做学具,这种按使用对象划分方法,会造成对教具的片面理解,事实是教具使用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两个方面。

教具如此,作为教具的一种,自制教具也是如此。

顾名思义,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

自制教具在教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改革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它会比一般教具更有使用价值。

国际上通常把自制教具称之为“无价”(non-cost)或“廉价”(Low-cost)教具。

这种称呼只指花钱少,不是指教具本身的使用价值。

国外教育界的人士,非但不小看廉价教具,相反,还非常推崇它,广为提倡。

许多关于廉价教具的国际研讨会都是围绕教学原则和方法来开展的学术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制教具是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下面是笔者摘引《教具的活用技术》([日]大隅纪和著,刘济昌译)中一段关于设计自制教具的原则的论述。

 

1.做大一些(Largescale)

2.使用信手可得的材料(Easyavailablematerials)

3.结构简单(Simplemechanism)

4.能进行鲜明的演示(Splendpresentation

5.教育目标恰当(Objectivereasonable)

6.做好一点(Nicelooking)

把这些原则的英文字头连起来,正好是Lesson。

当然,这是字母的巧合,但是,它作为经过长期合作的同行们的口号,的确很好记,很合适。

二、自制教具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所谓正确的感性材料,首先应具有直观性,即通过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与实物、模象直观相结合等形式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及深,由个别到一般的感性材料。

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一类属于认识过程;

一类属于学习参与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感觉和知觉是首位,是前提条件,没有它学习过程将无从开始。

在学习参与过程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注意学习,保持饱满情绪。

培养顽强地学习精神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

特别在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时期,正确把握学习参予过程尤其重要。

在以上两类学习过程中,正确运用教具会产生奇特的功效。

下面就结合笔者自己的针对自制教具的体会,着重介绍如下:

1.巧用自制教具,帮助上课解决知识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点“惟恐天下不乱”),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

教师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教法单调死板,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保持,容易犯困。

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所教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

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生活气息浓郁的学科,如果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具,用它们来解释一些技术知识,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好像真理的发现者就是他们,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特别是那些平时不愿学习的差生,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实践证明,如果上课时教师能采用一些方便实用的实物作为教具,对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如在《结构与稳定性》这节课,课本点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①重心位置的高低,②支撑面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我发觉如果纯粹按照书本内容讲解,学生对知识点也可以接受,但是估计透彻理解原理应该有难度,而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兴趣不大。

于是,针对本课内容,笔者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副教具(如图1)。

该教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两

边支撑的是2个倒T字形的木质支架(支架顶端均有凹槽),上面是由2块角铁拼装而成的横梁,横梁中部还有1个挂钩。

这三部分的连接不是固定的,可以随意组装。

上课一开始,我把2个支架靠紧合在一起,然后上面放上横梁。

学生注意到我的这些动作,感到很好奇,议论纷纷,“把2个支架分开来,这样横梁架上去就方便了”,“老师你要做跷跷板吗”,“前面的,吹口气让架子倒掉”……感觉大家的注意力差不多都在我这里了,并且有些议论已经点到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了,我说了一句:

“不管支架靠紧与分开,反正真正接触讲台的也就这点面积,有什么用啊?

”学生们没想到他们的老师竟然也这么笨,哄堂大笑,少数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开始讲解起了“接触面积与支撑面积的区别以及支撑面越大越稳定”,可是没想到我竟然还“没有”真正听明白,紧接着还请了一位学生站起来帮我讲解了一遍。

这一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了“接触面积与支撑面积的区别以及支撑面越大越稳定”。

老师我也“明白”了,于是马上把支架分开架上横梁,同时趁热打铁把“影响稳定的因素之支撑面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作了进一步说明和强调。

至此,学生才明白,他们被“卑鄙”的老师耍了,当然也学到了一个知识点。

图2

接下来,我又在横梁上挂上了一个红色的沙包(如图2),并且提了二个问题,“悬挂沙包的细绳长短有关系吗?

”,“沙包的个数多少影响稳定吗?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影

响稳定的因素之重心位置的高低”这个知识当然我肯定是再接再厉,话锋一转,问了一句“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样子稳定吗?

你有没有办法让它更加稳定?

”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度点燃,钉钉子,胶水粘,绳子绑,甚至个别学生喊出了焊接等等之类的方法。

方法虽多,但是几乎都是没有用的。

于是我提醒了一句,这个架子我下节课还要去其他班级用的,按照你的方法,能行

图3

吗?

终于,这一下,提示到点了,有同学开始提出加横梁、斜档等的方法了。

看到时机差不多成熟了,我从工具包里取出2根斜档安装了上去(如图3)。

这个时候,可以请学生自己上来摇动架子,体会安装前后稳定性的差别。

当然“影响稳定的因素之结构的变化”这个知识点也可以清楚给学生讲明白了。

其实,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完全还可以在图3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究,看看还有没有方法可以让结构更加稳定。

图4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通用技

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

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

应注意从学生现

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

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

走向;

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

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

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

理解。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真正投入了,可以发现通用技

术中许多知识点可以利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图5

如《技术与设计1》“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中提到了纺纱机,而当前的学生对此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觉,于是笔者在课前设计制作了一部分简易纺纱工具(如图4),并在课堂中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体验纺纱操作(如图5)。

在这个基础上,紧接着给学生介绍了纺纱机的发展简史,从最初的手摇纺纱到秦汉时的单锭纺纱车再到元代黄道婆的三锭脚踏车,从1737年保罗的罗拉式纺纱到1764年哈格里弗斯发明的以他妻子名字命名的珍妮纺纱机再到1769年亚克赖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最后还介绍了最新的涡流喷气纺纱机。

学生们拿着手中简易的纺纱工具,一时间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没想到原以为很简单的纺纱竟然还有那么曲折的发展历程。

那一节课,感觉学生们比平时学得更认真更用心。

2.精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解答题目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丰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自制教具简单明了、直观,使用教具辅助教学,其目的是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他们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通用技术就是上课动手玩玩。

殊不知等到真正解答题目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三视图等方面的题目就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图6

在教材中,针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三视图中的长、宽、高在三图中的关系及粗实线、细实线和点划线的不同运用;

剖视图中剖切面的理解与表示;

尺寸标注的三要素;

模型在不同的设计阶段的作用及形式等等。

可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简单的三视图的三图关系缺乏有机的认识,读图、作图能力很多表现为遗漏线条(图6为学生在用网格线作椅子图时表现得错误)。

尺寸标注不够规范,读图时对尺寸的理解比较模糊,如按加工图制作木模时,一个班的作品只有几件符合要求。

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一批教学模具,以帮助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解答。

首先是基本的构建模具,如四棱柱,三棱柱等(图7和图8)。

图8

图7

图10

图9

然后利用这些基本的模具去构建图形让学生加以理解。

(图9、图10、图11和图12)

图11

图12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物模具帮助学生做形体结构和正投影讲解,特别是可以多角度帮助识图有困难的学生明确图形的根本,进而解答相关题目。

如09浙江省会考卷第21题:

根据立体图,用铅笔补全俯视图和左视图所缺线条。

为了讲解该题,笔者也制作了模具(图13),结果课堂教学后,感觉效果很好。

图13

3.妙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设计制作活动

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它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让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强调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可是目前的高中生似乎已经完全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的动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

因此,每次布置学生动手制作之前,笔者都会根据本次制作的要求自己先行制作几个样品给学生展示。

结果学生在赞叹之后,他们自己制作的劲头更足了,有些学生制作完了,竟然还要求跟老师之前的自制教具比一比。

不得不说,学生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时候比的结果换来的是笔者的老脸通红啊,但是在心里却是非常开心,正所谓羞并快乐着。

如考试中曾出现孔明锁的制作,笔者就先制作了一个40×

40×

250的孔明锁(图14和图15),讲解之后布置给学生制作,结果学生制作出一大批的孔明锁(图16),并且在年级里掀起了一股组装孔明锁的热潮。

当然笔者也顺势利导,索性组织学生来了个孔明锁组装速度比赛,竟然获得了学生的一致拥护,快的同学只要8秒钟就可以组装起来一个6柱的孔明琐。

还有些学生后来还去买了9柱的孔明锁,回来告诉笔者说:

“老师,我花了两天半时间终于把这9柱的锁装起来了。

图15

图14

图16

再如,笔者根据学校里的一座凉亭拍下照片(图17),要求学生制作凉亭,当然上课之前肯定也给学生展示了笔者的作品(图18,图19,图20)。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长此以往,笔者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实践制作课,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精美了。

很多时候,捧着一堆学生的作品回办公室检查,结果其他学科的同事们竟争相讨要,说是带个小板凳回去给小孩坐坐(图21),带个小铁锤回去给老人砸砸山核桃(图22)等等。

图22

图21

三、自制教具在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再思考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现在笔者所在学校的通用技术实验室里已经陈列了大量的自制教具。

这些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空手进教室”这句话已经真正在本校的通用技术老师身上落到了实处。

欣喜之余,笔者也针对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思考1:

自制教具与教材的关系。

教具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决定其取舍的。

这是教材、教具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内容的表现形式、结构形成、制造工艺、使用过程、购置与管理方式等方面,两者有明显差异。

一套好教材必须有相应的教具与之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同样一套好教具可以使教材的结构合理化,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节省文字叙述,教材可以使教具更有根据,并在理论概括方面赋予内在联系。

教具的性能和用途是使用教具的先决条件。

按照教学计划,学校里并没有单独安排自制教具的时间,教师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内挤出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简易教具,把教学活动与自制教具结合起来。

学生在使用教具时,更应注意不要以为反正是教师给准备好了的,不会有问题,拿起来就用,要先大体了解它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然后再实际使用。

我国一直把教具与教材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事业单位来管理。

其研究开发与生产供应的渠道也不同。

有的国家对教材的区别并不十分严格,常把它们相提并论。

日本的《教育事典》中介绍说:

“教具和教材区别并不明显”,特别在初等教育阶段里,“教材教具”,一词时有出现。

美国在初等教育中,虽然有教科书,但同时出版发行大量的教材教具合一的“教育材料”,广为应用。

我省要求中小学生自备学具和制作材料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多花了家长几十无钱,但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主见。

随着技术进步,电化教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配套“软件”或称“声像教材”、“电子出版物”等等。

这些产品兼有教材、教具的两重性。

这种新出现的“结合部”,使教具的概念扩大化了。

这种新的发展更加密切了教材、教具的关系,形成了“大教具概念”的有力依据。

思考2:

自制教具的合理使用。

首先,自己制作的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原则,哪怕是很浅的、启蒙性的知识内容都不应该违反科学道理,这是评价教具的首要标准,自然也是自制教具的首要原则。

其次,教具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应该游离上述要求,无的放矢。

第三,操作方便,便于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和训练,容易显示效果。

自制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从设计构思到具体制作,都由作者自行创意筹划,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停下来修改。

从使用角度看,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边做,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更可以和其他相关课题结合起来。

灵活性还表现在同一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表达形式,以适应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是工业品无法比拟的。

自制教具的使用,一般是先由教师或一、二名学生做示范,示范当中穿插着讲解,这样做第一是使学生了解面前的教具,知道怎样使用它;

第二是知道为什么使用它;

第三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由学生动手使用时,不要“亦步亦趋”,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或在使用方法上有所改动,或把原有的教具适当改动,哪怕是不小心弄坏了,也不要责难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鼓励学生再做一次。

另外,一旦做起来,课堂秩序可能会“乱一些”,教师不必责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引导,只要条件许可,会出现较好的教学秩序。

使用教具还应该注意不能过分依赖教具,认为出示教具,必然会使学生兴奋,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甚至幻想用教具取代讲授,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时讲桌上的教具越多越好,教具的声、光、电刺激越多越强越好,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过早、过多地展示教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削弱用教具启发的魅力。

思考3:

人人都有机会。

自制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般都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制作教具。

在弥补工业产品品种数量之不足,扩大学生动手使用教具的机会,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也都需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但不要忽略适当指导与帮助。

学生需要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甚至家长的帮助,只要不是依赖别人,互相帮助都是有益的。

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就连很简单的工具都不大会用,对他们来说,工艺虽然很简单,但也都要现学,因此必须注意安全。

在课程设置上,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在活动课中,强调全员参与,要尽可能多做几个,让师生都有动手使用的机会。

因此,自制教具要满足这一基本要求。

特别注意不要养成“照方抓药”的毛病。

过多地使用实验指导卡片、过细的提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亦步亦趋”的做实验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做,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抹煞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能有所体验,得到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做和不做有本质的差别,按照别人告诉的办法做和自己想办法做也不大一样。

另外,自己制作教具还应该强调事后整理。

整理有学问,整理也是一种能力。

让学生写出工整而贴切的实验报告,不是走过场和照抄。

让学生自己收拾整理实验仪器,散失、损坏的教具,哪怕是一个附件也要弄清楚,找到或安排修理。

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护公物良好习惯的好办法。

思考4:

强化自身,促进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的原因在于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制教具贴近学科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不失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突破”。

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制教具理解为在特别情况下的教学方式方法;

同时还可以理解成为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行训练而采取的行动。

支持这两点的是教育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就会看到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在笔者所在学校,通用技术备课组内各位老师都不是专业出身,很多书本知识的拓展一开始都不是很清楚。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钻研,确实可以加深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但不否认还存在一些一知半解的地方。

结合自己制作教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知识的难点,扫除学科上的盲点。

工作中有时间就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这样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专业出身的技术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很多时候,一些教具就在探讨中制定出了设计方案,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我们也期望着能与其他兄弟学校同行进行更多的交流。

总之,为了创设真实、和谐的课堂氛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添砖加瓦。

竭自己的所能,自觉投入到通用技术自制教具的研究中。

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通用技术学科课题组.关于通用技术学科必修模块专用教室建设的几点建议[EB/OL].

[3]乐胜科.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浅谈[EB/OL].2009-4-14.

[4]雷亚玲.对自制教具发展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8(27):

36.

[5]肖兆权,洪爱军.自制教具的特征及发展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

(2):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