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8139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专业西医诊断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痰的性质与量

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浆液血性、血性等。

→伴随症状及体征

①伴发热

②伴胸痛

③伴鸣哮音

④伴呼吸困难

⑤伴体重减轻

⑥伴咯血

⑦伴杵状指

第四节咯血

咯血:

是指喉部一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咯血分为:

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在100ml内)

中等量咯血(100-500ml)

大量咯血(超过500ml或一次咯血大于100ml)

大量咯血是急症,若血块阻塞呼吸道引起患者窒息则危机生命。

大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史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出血颜色

鲜红

棕黑色或暗红色,有时鲜红色

血内混有物

泡沫和(或)痰

食物残渣、胃液

黑便

无(如咽下血液时可有)

有,可在呕血停止后持续数日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但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

1、支气管疾病,常见的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内膜结核

2、肺部疾病,常见的有肺结核、肺脓肿

3、心血管疾病,较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4、其他,如白血病、血友病等

→咯血的量及其性状

大量咯血常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和肺脓肿,中等以上咯血可见于二尖瓣狭窄。

血中混有黏液或脓血性痰者,多系支气管或肺部炎症引起

咯粉红色泡沫痰为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的表现

血与痰相混者,多见于肺炎

痰中带血丝,多见于浸润型肺结核

②伴胸痛,如大叶性肺炎、肺梗死

③伴呛咳,可见于支气管肺癌

④伴脓痰

⑤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

⑥伴黄疸

⑦伴进行性消瘦,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与支气管肺癌

第五节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

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煽动、发、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

第八节水肿

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是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1、全身性水肿

→心性水肿:

常见的病因为右心衰竭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水肿特点是凹陷性、下垂性、对称性。

→肝性水肿:

主要表现为腹水。

→肾形水肿:

各种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营养不良性水肿:

如癌症病人。

2、局部水肿

→组织炎症:

由疖、痈、丹毒等局部病变所致水肿。

→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该处淋巴系统引流区域的局限性水肿,其中以丝虫病所致的慢性淋巴管炎最常见,可演变成象皮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九节恶心与呕吐

恶心为上腹不适、欲呕的感觉;

呕吐是指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反流,经食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

(恶心与呕吐只是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呕吐是由延髓的两个位置相邻而功能不同的中枢控制。

1、反射性呕吐

→刺激咽部

→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肠病变。

胃源性呕吐的特点:

与进食有关,常伴有恶心先兆,吐后感轻松。

②肝、胆、胰与腹膜病变。

共同特点是有恶心先兆,呕吐后不觉轻松。

→呼吸系统疾病,如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症

→心血管病,如心衰、心包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其他,如青光眼

2、中枢性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①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

②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

③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

④其他,如偏头痛

→全身疾病

①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②其他,如休克、缺氧

→药物反应与中毒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常见于迷路炎、梅尼埃病、晕动病

4、神经症性呕吐

→呕吐时间

→呕吐物性质

呕吐物呈咖啡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见于幽门梗阻;

呕吐物有粪臭者,提示低位肠梗阻。

→伴随症状与体征

①伴发热,见于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②伴剧烈头痛,见于颅内高压、青光眼

③伴眩晕及眼球震颤,见于前庭器官疾病

④伴腹泻,见于急性肠炎

⑤伴腹痛,见于急性胃肠炎

⑥伴黄疸,见于急性肝炎

⑦伴贫血、水肿、蛋白尿,见于肾衰竭

第十节呕血与黑粪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

黑粪是血液经肠道,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而使粪便表现为黑色。

呕血均伴有黑粪,但黑粪不一定伴有呕血。

便血是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由肛门排出,大便呈鲜红或暗红色,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①食管疾病

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及应激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

③肝、胆、胰疾病。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传染病,如急性重型肝炎

→其他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很多,临床上前三位的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

→年龄

青壮年多为消化性溃疡,中年多考虑胃癌,老年考虑动脉硬化出血、胃癌

→诱因

→呕血方式,呕吐物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混有血凝块,多为食管病变出血或提出出血量大、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段;

呕吐物呈咖啡渣样,呈棕褐色,多为胃内病变或提出出血量小、速度慢,在胃内停留时间长。

→既往病史

❤检查要点

→确定是否为上消化道出血

①排出口、鼻、咽喉部出血

②排除来自呼吸道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出血量的估计

达60ml以上可出现黑粪;

胃内蓄积血量达300ml可出现呕血;

出血量一次达4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障碍;

出血量达800-10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第十二节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称为黄疸。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胆红素的主要生成原料是血红蛋白

→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

血液中衰老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吞噬、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与血红素。

血红素转变成胆绿素,胆绿素最后转变为非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的运输

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非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不出现在尿液中。

→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

到达肝脏的非结合胆红素可被肝细胞摄取,最后形成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排出,随胆汁进入胆道,最后排入肠道。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及排泄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还原为尿胆原。

大部分从粪便排出,小部分从尿液排出,还有一部分经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溶血性黄疸

→病因: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误输异型血,新生儿溶血③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败血症。

→发生机制

红细胞破坏增多,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超出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超出正常水平。

→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较轻,呈浅柠檬色。

急性溶血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红蛋白尿。

慢性溶血时,可有贫血、黄疸、脾肿大三大特征。

2、肝细胞性黄疸

→病因

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败血症、伤寒等。

肝细胞广泛损害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下降,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黄疸成浅黄至深黄,甚至橙黄色。

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肝功能受损的症状及肝脾肿大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总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通常增多,尿胆红素阳性。

大便颜色通常改变不明显。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道机械性梗阻及胆汁排泄障碍,均可致胆汁淤积性黄疸。

分为:

肝外性胆汁淤积,常见于外科疾病,如胆道蛔虫。

肝内性胆汁淤积,①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②肝内胆汁淤积

胆道梗阻,胆管扩张,使肝内小胆管及毛细血管破裂,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液,血中胆红素增多,而非结合胆红素一般不升高。

黄疸深而色泽暗,甚至呈黄绿色或褐绿色。

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

尿胆原减少或阴性,尿胆红素阳性。

→病程

急起者,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程长者,见于慢性溶血、肝硬化、肿瘤等。

新生儿,常见于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青少年,考虑先天性与遗传,病毒性肝炎。

中年,胆道结石、肝硬化、肝癌。

老年应多考虑肿瘤。

→黄疸的特点

进行性加深者,见于胰头癌、胆管癌、肝癌;

波动较大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

→伴随症状及体征

①伴寒战、高热:

多见于急性胆道梗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溶血、败血症

②伴腹痛:

多见于胆道结石及胆道蛔虫病

③伴腰痛、血红蛋白尿:

见于急性溶血

④伴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

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⑤伴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多见于梗阻性黄疸

⑥伴肝肿大:

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

⑦伴胆囊肿大:

提示胆总管梗阻,常见于胰头癌

⑧伴贫血貌、脾肿大:

常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

⑨伴腹水:

常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排出食物或药物所致的黄染

→体格检查:

注意皮肤黏膜的颜色变化

→辅助检查:

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等。

第十八节抽搐

抽搐是一种短暂、快速、不自主的强制性肌肉收缩。

当抽搐表现为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或二者兼有的收缩时,成惊厥。

惊厥与癫痫并非同一综合征。

1、颅脑疾病

→感染性,如脑炎及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

→非感染性,①外伤②肿瘤③血管性疾病④癫痫⑤先天异常及变性疾病

2、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败血症、狂犬病、破伤风、小儿高热惊厥。

→非感染性,①缺氧②中毒③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④心血管疾病,如阿—斯综合征

3、神经症

如癔症性抽搐。

1、全身性抽搐

抽搐大多为全身性。

如癫痫大发作,全身骨骼肌强直,瞳孔散打,对光反射消失。

2、局限性抽搐

1、年龄、发病史、发病情况

2、伴随症状及体征

①伴高热:

可见于感染

②伴高血压:

见于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性脑出血

③伴脑膜刺激征:

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伴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见于癫痫大发作

⑤不伴意识丧失:

见于破伤风、狂犬病、低钙抽搐、癔症性抽搐

⑥伴肢体偏瘫者:

见于脑血管疾病

第十九节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机体对身体状态和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能力,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

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意识障碍是指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1、全身性疾病

→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其他疾病所致昏迷

→外因性中毒

→物理学及缺氧性损害

2、颅内疾病

→颅内感染性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寄生虫感染等

→脑血管疾病

→脑占位性疾病

→闭合性颅脑损伤

→癫痫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嗜睡,脑血管病,供血不足,可嗜睡

→昏睡,觉醒度降至最低水平,强烈疼痛刺激或言语方可唤醒。

→昏迷,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分为:

浅昏迷(有基本的生理反射)、中度昏迷、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全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

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觉醒和意识内容都有障碍)

→谵妄(意识模糊、兴奋性升高)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病人可以出现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分离的现象,觉醒内容保存而意识内容丧失。

→去皮质综合征:

是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

呈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

→无动性缄默症:

是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引起。

→植物状态:

是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1、既往史

2、发病诱因

3、伴随症状及体征

①伴发热:

先发热然后又意识障碍,可见于重证感染性疾病;

先有意识障碍然后有发热(中枢性发热),则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章检体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来收集资料、认识疾病的诊断方法,称为检体诊断。

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

体格检查的基本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

❤触诊方法

→浅部触诊

→深部触诊

❤叩诊音

→清音

清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浊音

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的。

→实音

叩击不含气的实质脏器。

→鼓音

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过清音

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

鼓音

↑↑↑↑

在下胸的胃泡区、腹部

清音

↑↑↑

↑↑

正常肺部

浊音

被肺覆盖的心、肝部分

实音

没有被肺覆盖的心肝

❤听诊方法

→直接听诊法

→间接听诊法

对脏器运动的声音起放大作用。

听诊器体件分为:

钟形体件,适用于听取低调声音;

膜形体件,适用于听高调的声音。

第四章全身状态检查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体温

❤脉搏

心脏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动脉内压力一升一降,引起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与回缩而形成脉搏。

❤呼吸

❤血压

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脉压>

40mmHg,称为脉压增大。

脉压<

30mmHg,称为脉压减小。

第二节皮肤检查

→皮肤弹性

→皮肤颜色

全身性色素沉着多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湿度与出汗

盗汗见于肺结核活动期。

冷汗见于休克与虚脱。

阵发性出汗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无汗时皮肤异常干燥。

→皮疹

→皮下出血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出血面的直径小于2mm者,称为瘀点。

皮下出血直径在3—5mm者,称为紫癜。

皮下出血直径>

5mm者,称为瘀斑。

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者,称为血肿。

→蜘蛛痣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因形似蜘蛛而得名。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发生机制与蜘蛛痣相同。

→皮下结节

在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处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粉红色或紫色的痛性结节,称为Osler小结,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无明显局部症状而生长迅速的皮下结节,见于恶性肿瘤所致的皮下转移。

第三节淋巴结检查

第五章头部检查

❤头发

❤头颅及颜面

→大小及形态

头围是软尺经眉间和枕骨粗隆绕头一周测得的周径,成人54—58cm。

→头颅运动

与颈动脉搏动节律一致的点头运动,称DeMusset征,即点头证,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头部器官

→眼

1、眉毛

眉毛外1/3脱落见于黏液性水肿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也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

2、眼睑

→上睑下垂:

双侧见于重症肌无力;

单侧可见于动眼神经麻痹。

→眼睑水肿:

可见于肾性水肿

→眼睑闭合不全:

双侧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单侧常见于面神经麻痹。

3、泪囊

4、结膜

分为睑结膜、穹隆结膜、球结膜三部分。

5、巩膜

黄疸时,常首见在巩膜出现均匀的黄染。

6、角膜

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环,环内缘清晰,外缘模糊,是铜代谢障碍的体征,称为凯—费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7、虹膜

8、瞳孔

→缩小与扩大,常见于巩膜炎、中毒(吗啡、氯丙嗪、毛果芸香碱)、视神经萎缩、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癫痫大发作

→对光反射,分为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9、眼球

→眼球突出,双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单侧可能是肿瘤。

→眼球凹陷,双侧见于重度脱水及恶病质。

→眼球运动,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支配。

双侧眼球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

10、眼功能检查

❤鼻

❤口腔

❤咽部及扁桃体

→鼻咽,位于软腭平面以上。

→口咽及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舌腭弓和咽腭弓之间的扁桃体窝中。

扁桃体分为三度:

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腮腺

腮腺管开口在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

第六章颈部检查

颈部每侧可分为两个三角区,即:

①颈前三角:

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和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②颈后三角:

为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和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颈部血管

正常人安静坐位或立位时,颈外静脉塌陷而不显露。

平卧时颈外静脉可见充盈,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颈部动脉搏动明显,提示心排血量增加或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及严重贫血等。

颈静脉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在颈部大血管处如听到收缩期杂音,应考虑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

❤甲状腺

病理性甲状腺肿大常见于: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弥漫性甲状腺肿大

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在肿大腺体向后挤压颈总动脉时,可在腺体后缘触及颈总动脉搏动。

③单纯性甲状腺肿:

缺碘为主要原因。

④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波及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时,可引起声音嘶哑及Horner综合征。

❤气管

气管移位:

推向健侧:

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膈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

拉向患侧:

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等

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方,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以触到气管向下拽动,称为气管牵拽。

第七章胸部检查

第一节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骨骼标志

1、胸骨角:

胸骨角两侧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接。

2、脊柱棘突:

是背部后正中线的标志。

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

3、肩胛下角:

肩胛下角平第7肋骨或第7肋间隙。

4、肋骨与肋软骨:

两侧肋弓在胸骨下端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胸骨下角。

正常约70°

—110°

,相当于膈肌顶。

❤胸部分区

1、腋窝

2、胸骨上窝

3、锁骨上窝:

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4、锁骨下窝:

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

5、肩胛上区:

背部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

6、肩胛区

7、肩胛间区

8、肩胛下区

第二节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异常胸廓

1、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大,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2、扁平胸:

胸廓扁平,前后径常不到横径的一半。

见于瘦长体型者,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

3、鸡胸,常见于佝偻病。

4、漏斗胸:

胸骨下端剑突处内陷,见于佝偻病。

5、胸廓一侧或局限性变形

→胸廓膨隆

→胸廓凹陷

6、脊柱畸形所引起的胸廓变形

❤胸壁检查

1、胸壁静脉:

正常胸壁无明显静脉可见。

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胸壁静脉可充盈或曲张。

2、皮下气肿:

气体进入皮下组织,称为皮下气肿。

按压时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有一种柔软带弹性的震动感,称为皮下捻发感或握雪感。

3、胸壁压痛

骨髓异常增生时,常有胸骨压痛或叩击痛,见于白血病患者。

4、肋间隙回缩或膨隆

❤乳房检查

乳房皮肤表皮水肿隆起,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皮肤呈“橘皮样”,多为浅表淋巴管被乳癌堵塞后局部皮肤出现淋巴性水肿所致。

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

❤视诊

→呼吸类型: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

1、呼吸频率变化:

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称为呼吸过速;

低于12次/分,称为呼吸过缓。

2、呼吸深度变化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以出现节律均齐、呼吸深而大、病人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称为库斯莫尔呼吸,又称酸中毒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3、呼吸节律变化

周期性呼吸频率变化:

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不规则呼吸:

呼吸频率与节律不规则,且呼吸表浅、不匀。

→呼吸运动

❤触诊

1、胸廓扩张度

2、触觉语颤

检查者将两手掌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以手掌尺侧缘放在肋间隙为佳,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或重复发“一、二、三”,这时检查者手掌所感觉到的振动,称为【触觉语颤】。

一般情况,男性的语颤较女性强。

→语颤增强:

肺实变、压迫性肺不张、较浅而大的肺空洞

→语颤减弱:

①肺泡内含气量增多②支气管阻塞③胸壁与肺组织距离加大④体质衰弱

3、胸膜摩擦感

胸膜有炎症时,两层胸膜因有纤维蛋白沉着而变得粗糙,呼吸时壁胸膜和脏胸膜相互摩擦而引起振动,产生胸膜摩擦感。

❤叩诊

肺部叩诊时采用间接叩诊法。

1、正常胸部叩诊音:

正常肺部的叩诊音虽为清音,但可有生理性变异。

2、肺部定界叩诊:

→肺上界:

肺尖近似圆锥形,在前胸约占锁骨内侧1/3,上缘达锁骨上方约3cm,在肩上缘叩诊呈清音,此清音带的宽度可认为是肺尖的宽度,又称Kronig(克勒尼希峡)。

内、外界的宽度(肺尖清音带)正常为4—6cm。

→肺下界:

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除在左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6、第8、第10肋骨。

→肺下界移动度

病人深吸气候屏住呼吸,再深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