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764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

董行成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

《董行成》阅读答案

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

个贼住,即下驴来!

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

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

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六)董行成答案

1.

神探(或:

破案高手)

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

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篇二:

董行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董行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

“个贼住,即下驴来!

”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

“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

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六)董行成答案1.

神探(或:

破案高手)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篇三:

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4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四)

(十六)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

“个贼住,即下驴来!

”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

“此驴行

急而汗,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

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六)董行成答案

1.

神探(或:

破案高手)

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

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七)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

①”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

②。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

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

有所与共担缨薪菜

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日而反。

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④。

“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

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

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

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

也。

《列子〃说符》

(注)

①形容筋骨:

形,指形体;容,指状貌。

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

语。

②绝尘弭辙:

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弭,

消除。

③担缮薪菜:

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

菜,通”采“,薪菜,

即打柴草。

④牝而黄:

黄色母马。

牝,雌性的鸟兽。

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子之年长矣。

子:

年:

B伯乐对曰。

对:

C三日而反。

反:

....

D穆公不说。

说:

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

F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

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臣之子皆下才也〔〕B穆公见之〔〕

C已得之矣〔〕D召伯乐而谓之曰〔〕

E又何马之能知也〔〕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B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七)九方皋相马答案

1.A你,年纪B回答C“返”回来D“悦”高兴E还,不F长叹的样子,叹息G忽略H到,

草的朋友,叫九方皋,对于马的认识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召见他B.失败啊,你所推荐的寻求千

(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

参政鲁公

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上曰:

卿为清望官

②,奈何饮于酒肆?

“对曰:

”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③。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

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

所亲或规之,曰:

”公今

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

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

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

①参政鲁公:

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

②清望官:

清廉有名望的官职。

③觞(sh6ng)

之:

备酒招待客人。

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

④张文节:

张知白,宋真宗、

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

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

的时候。

⑥公孙布被之讥:

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

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

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

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

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

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

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

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A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B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游人虽未盛,然?

?

亦时时有。

E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t;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3)(4)(5)(6)(7)(8)(9)(10)(11)(12)(13)(14)(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A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B公宜少从众

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D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

属什么类型的论据?

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答案

1.

①使者

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

③所以,靠近

④皇上,认为,更加⑤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

2.BDG,ACEF3.

(十九)仲永之通悟

[甲]之为众人,则其.

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

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①[乙]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④⑥⑤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

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

⑦⑧下。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

⑨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十九)仲永之通悟答案⑥

1.

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2.

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

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4.甲文:

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

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二十)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

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仪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

②受鱼,必有下人

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

①公孙仪:

《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

假如。

③下人:

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

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

都。

其弟子谏曰?

?

谏:

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

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

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二十)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答案

1.A(免——被罢免)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意思对即可。

评分点:

明、恃)

3.有道理。

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

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