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551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快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2Word文件下载.docx

按照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的扶贫标准(2010不变价记为2300元),片区贫困人口约占80%以上。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

片区尚未形成交通干道网络,没有一条二级以上(含二级)高等级公路,43个行政村路面未硬化,占行政村数的45.7%,152个自然村未通公路;

500多个自然村未解决人畜安全饮水,4.6432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占总人口的21.07%;

尚有62个自然村未通电,164个自然村没有覆盖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3%,移动电话普及率67%。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010年,片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9:

14:

27,二三产业非常薄弱。

地区产业增加值9.07亿元,仅为昆明市的0.43%,工业增加值1.2亿元,仅为昆明市的0.17%。

四是人才匮乏。

片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区内104个卫生医疗机构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7人,其中副高职称仅1人,占0.5%,中级职称35人,占18%;

大学学历32人,占16%;

公共管理人员3623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三)独有优势

片区是昆明市北部五县区的地理中心,具有独有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是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随着轿子山旅游专线和倘甸至东川、禄劝、寻甸等4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片区将成为昆明北部地区连接滇东北昭通、曲靖,滇西楚雄、武定、元谋、永仁,联动四川攀枝花、宜宾、会东,贵州安顺、六盘水,重庆,联通成渝经济带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节点。

二是资源优势。

水资源丰富,区内河流众多,水利工程总库容为1214.3万立方米,其中小型水库蓄水量1168万立方米,探明的水能理论蕴藏量达65万千瓦时;

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拥有植物1600多种、野生中药材1000余种,有以攀枝花苏铁、须弥红豆杉、林麝为代表的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土地资源丰富,倘甸坝子地质构造稳定,面积近60平方公里,是昆明北部最大的坝子,2010年末耕地总面积35283.8公顷;

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拥有轿子山、雪山转龙镇、红土地镇等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有铁矿1.02亿吨、磷矿15.8亿吨、铜矿40万吨、石灰岩11.4亿吨、石英砂0.7亿吨、钛矿250万吨、铅锌矿1000万吨、其它矿产6904万吨等。

二、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尽快实现昆明倘甸扶贫开发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云南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以改善民生实现脱贫为主线,产业培育为核心,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绿色强区;

着力探索扶贫攻坚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促进倘甸片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把昆明倘甸园区建设成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乃至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创新示范区、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推进样板区、滇中地区跨越式发展先行区。

(二)战略定位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创新示范区。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跨行政区公共管理和扶贫攻坚新路子,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协调推进新途径,探索财政支持和社会帮扶新举措,促进辖区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乃至国家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推进样板区。

确保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在此基础上,围绕生态资源做文章,将生态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抓手,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树立绿色强区的典型和模范。

滇中地区跨越式发展先行区。

抓住扶贫开发有利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化、城镇化为基本方向,以产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为发展龙头,着力开拓创新,着眼于先,着重于行,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推进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发展,探索云南省特别是滇中地区跨越式发展道路和经验。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以产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新型产业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互动轨道,公共管理和扶贫开发崭新体制机制稳定高效运行。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2%。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9%。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

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三、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建设现代的城镇体系

(一)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园区城镇规划体系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以规划为龙头,向园区开发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提升园区品质。

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昆明倘甸园区九个乡镇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优势,按照区域定位建设要求,对人口规模、资源承载、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等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布局区域城镇体系,科学定位城镇规模,把文化元素融入城乡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建设以倘甸中心城区(含凤合镇)为龙头,转龙、红土地镇为支点,各乡集镇为补充的基本城镇格局;

培育提升现代城市功能,增强各乡集镇服务周边地区能力,推动形成融汇高原、民族和自然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强化区域功能,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把倘甸中心城区(含凤合镇)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昆明北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城市,融合高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城市。

近期率先在倘甸坝区建设倘甸新城,将凤合镇纳入规划管理,中远期把凤合镇建设成为主城区的功能组团。

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底”,有机融合河流以及水库、山林、平坝农田,规划布局城市建设空间,形成“东工西居、两轴两心多组团”的带状组团式结构。

(三)强化节点支撑,加快建设新型城镇

立足倘甸片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缩减自然村,扩大中心村、城镇的范围,通过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聚。

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规模化农场”的城镇村体系结构,其中“中心城区”即为倘甸和凤合两个乡镇组团共同构成的中心城区,“重点镇”是两个旅游小镇(转龙镇、红土地镇),“一般镇”包括5个乡集镇(包括舍块乡、乌蒙乡、雪山乡、金源乡、联合乡政府所在的集镇),“中心村”包括60多个分布在各乡镇的都市农业服务型、生态农业服务型、生态林业服务型、生态旅游服务型中心村,“规模化农场”包括120多个都市农业型、现代种植型、生态旅游型、生态林业型规模化农场。

(四)完善基础设施,突破区域发展瓶颈

坚持“节点性、控制性、全局性工程优先”的原则,全面落实“三高”、“三精”、“三化”要求,突出抓好交通、能源、环境、生态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

加快完善园区城镇功能。

加快园区的学校、医院、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等公共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人口聚集,推进城市化;

加快园区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加大生态林地、园地建设,对重点区域的建筑和景观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突出城镇特色,打造城镇精品;

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及其管养维护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四、培育特色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尽快建立园区现代的产业体系

(一)大力培育以优势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主的特色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依托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特色绿色产业。

二是全力发展特色林产品加工业。

积极开发优势特色林业资源,推动特色林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和医药产业。

四是创新发展绿色矿业。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战略性资源换战略性产业,形成促进地区长期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积极承接区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

一是积极承接昆明产业转移。

面向昆明市“出城入园”企业,发挥地区劳动力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建立起承接昆明转移产业群,积极吸引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各类服务业。

二是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重点发挥边境省份地区区位优势,面向电子信息等链条较长、分工较细的行业,以“国内生产、国外组装”的分工格局,大力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三)加快建设倘甸工业集聚区

按照初期集聚发展、远期留有余地的要求,采取“一区两园”框架,加快倘甸工业集中区建设。

举全区之力打造倘甸工业集中区,扩大招商引资范围,积极引进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尽快提高园区整体实力,争取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

五、实施旅游带动,推动物流先行,优先发展服务经济

(一)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全力发展旅游业

实施“旅游提升带动”战略,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快速有效促进居民就业增收。

重点建设“一区、一园、六带”,即轿子山风景区和红土地地画公园,开发建设晓光河乡村旅游带、环倘甸乡村旅游带、新城河村旅游带、恩则河乡村旅游带、基多河乡村旅游带、老熊洞沟乡村旅游带等,着力发展以观光和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

到2015年,旅游接待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人民币,吸收直接就业5000人,间接就业2万人。

(二)以生产物流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物流业。

加快农产品物流节点批发市场建设,形成现代的农业生产物流体系。

二是完善现代工业物流体系。

围绕倘甸片区工业发展进程及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建设以倘甸中心城区(含凤合镇)为中心的物流体系。

规划建设现代工业物流园,提升工业园区物流配套水平。

(三)以商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加快建设园区微型CBD,构筑商圈。

在现有规划基础上,大型多功能商业设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集群和商圈,满足园区制造业、物流现代商务和居民生活需求的新型商业;

发展现代商务及个性化生活服务组团型商业设施和特色民俗民风商业,构建园区商圈。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服务业。

根据规划定位,要建立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社区和农村服务业。

重点在凤合镇、转龙镇、红土地镇、金源乡等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农家乐”家庭式住宿餐饮服务站点。

三是加快建设园区特色商街。

要着重建设特色商业街,要进一步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建设园区以饮食为主的特色商街。

逐步形成具有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特点的专题购物、餐饮娱乐街区。

四是加快园区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整合园区现有的商业流通资源,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进村镇,建立和完善以区域为重点、乡镇为骨干、乡村为基础的三级零售网络。

2015年完成镇和千人以上大村布点,并向千人以下村延伸,消除村镇连锁超市、便利店的空白,达到连锁超市、便利店村镇全覆盖。

六、注重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构筑昆明绿色生态高地

(一)加强以城镇、村庄和水环境为重点的环境保护

一是加强城镇环境保护。

实施片区和镇区主干道两侧、产业园区内主干道两侧的道路绿化和居住区、各单位的绿化建设和保护,加大城镇周边工业污染防治及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

二是加强村庄环境保护。

以乡村“六清六建”为重点,全面推动生态村的创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确定着力于重点,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污染、村庄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等类型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河流水域治理及水源地保护工程。

加快实施洗马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乌龙河上游治理、凤合镇牛街大河治理、轿子山水库建设和罗泊河水库建设工程。

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并完成农村小水窖、沟道建设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加快生态建设,构筑生态高地

一是加大轿子山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

严格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加强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

努力保护滇中地区特殊的冰川遗迹和冰蚀地貌。

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投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二是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

以“天保工程”和“长防工程”为依托,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

突出抓好以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流域防护林、农田林网体系等为主的城乡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

三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实现生态脆弱乡镇退耕还林10000亩,饮用水源地非法定责任田承包地退耕还林1万亩,在山地丘陵区地形坡度在15-25度的地区,补植补造5000亩,林下种植药材500亩和建设珍稀植物苗圃200亩。

四是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

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河流两岸、水源涵养地以及生态脆弱区的绿化带建设和“五采区”植被修复工程,实施公路沿线、集镇面山绿化1.5万亩;

加快实现城乡非建设用地和可造林地绿化全覆盖,提高片区森林覆盖率至55%以上。

七、创新体制机制,争取优惠政策,为倘甸扶贫开发建设提供保障

(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大开发的体制机制

实行制度建设与创新,完善园区政府引领机制。

根据倘甸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管委会要加快制度建设与创新,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引导促进园区建设和发展;

注重完善园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党委领导、两区管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继续争取优惠政策,营造大开放的政策环境

一是继续争取财政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争取投资政策,进一步下放和扩大园区兴建国家鼓励类和对外开放项目的立项、土地和环保审批权限。

三是争取金融政策,进一步放宽城市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政策,扩大小额信贷、投融资担保机构规模。

四是争取产业政策,允许园区发展区域市场不饱和的部分限制类产品项目,把园区有资源、有基础的轻纺、机械等属于限制类的加工工业调出限制类目录,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加快出加工产业化进程。

五是争取土地政策,国家和省要支持昆明倘甸增加建设用地总规模,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手续,特别是保障土地置换、园区互建工程建设用地。

六是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公益林分级补偿,对公益林补偿实行“按质论价”。

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建立初期各级财政给予补贴,主要以企业和个人捐赠、发行生态彩票、环境税等方式筹集,对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实行抵税;

对生态林区周边的企业按规定提取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

(三)大胆探索,建立倘甸园区扶贫开发管理格局

一是发挥省级扶贫和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

采取“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区乡抓落实”工作体制。

省扶贫办和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负责指导昆明市和片区搞好规划实施工作,指导乌蒙山片区云南省各县加强与倘甸片区合作,特别是指导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与倘甸片区协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加强市区两级领导保障作用。

两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并将实施任务分解到各乡镇,保障扶贫开发内容和项目如期推进。

三是明确乡镇职责,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推进作用。

各乡镇是扶贫开发实施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党政一把手是本乡镇直接责任人。

乡镇要适应政务管理重心下沉的需要,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执行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各类村级组织要深入应用参与式扶贫开发方式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效凝聚群众,在农民合作、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能力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组织和推进作用。

(四)构建平台,形成大投资的投融资保障体系

在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融资政策,形成大投资的投融资保障体系。

建议组建昆明倘甸投资集团,并下设基础设施、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劳务工程、投资控股等专业境外投资公司,为昆明倘甸园区投融资搭建平台。

(五)监测考核,完善大项目、政策和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昆明倘甸园区扶贫开发实施效果考核评价标准。

并编制昆明倘甸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方案,针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执行的督查和绩效监管考核;

建立工作交叉检查和工作交流制度,加强对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指导,并定期进行全市通报;

完善建设项目和资金的公告公示制度,认真执行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拖欠、挤占和改变资金用途;

严肃境外开发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察制度,定期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和督查,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防线;

建立扶贫开发工作考评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投资与运营统计监测网络系统,对扶贫开发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跟踪分析、监测;

确保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作者单位: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