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38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如果一个当教师的人有能力也有兴趣去从事上面的两件事,我以为可以尽快离开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当教师一般很难满足这些愿望,在这两个方面出人头地。

一个人无论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怎样挣扎,怎样奋斗,也不太可能在教师的岗位上升官发财,权势与财富这是官员与商人追求的东西。

当然,就一个社会而言,权力与财富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我们当教师的人所能够追求的。

我记得尼采曾经说过,推动世界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金钱的热爱;

另一种是对知识的热爱。

对金钱的热爱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市场发育,构建社会,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任何扩大再生产的热情,都无不是为了多挣钱。

人类社会倘若没有了金钱,倘若社会中的人们缺乏对金钱的热情,那么,人们的生产、创造的激情会因此大大地消退。

因此,正因为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普遍的热情,才导致了人们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

对知识的热爱,使人们寻找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寻找到一种充实感,正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探究社会与自然的奥秘的热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尼采说,推动世界的这两种力量却是相反的。

就同一个人来说,每对金钱的热爱增加一点,就会让他对知识的热爱减少一点。

就是熊掌与鱼不能兼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金钱与知识是推动世界的两种力量,却是推动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兴趣爱好常常也是特定的。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样样爱好,样样成功。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经用诗说明过这个道理:

鸟的翅膀上挂上了金块,它也就再也飞不高了。

现代的人才素质的相关研究也发现,研究技术型的人才与管理型人才是人才素质坐标的两极。

要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天才去当官,没有不失败的。

由此可见,当了教师的人,其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应该集中在第二种力量上。

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与知识、思想与智慧打交道。

我们每天教书育人,每天面对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心与充满求知欲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优点长处所在。

一个教师要想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就必须始终保持对对思想,对知识的热爱,因为对思想与知识的热爱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所在。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常常会因为有知识,有思想,有充实的精神支柱而变得十分自信。

因此,我有这样一个看法,尽管教师可能没有权,可能没有很多钱,但是,同样可以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阳光、很自信,充满着尊严感。

这种尊严感在万贯巨商面前,在显赫权势面前,都不会感觉自卑。

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立起来了。

这种立人之本,就在于我们要有思想。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因此,今天,我的演讲题目就是: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我们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之源。

也是使我们的教师工作感到充实,感到有价值,有尊重的唯一的一个途径。

假如我们离开了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目标,我们的职业生涯将会感觉虚空。

这种虚空将会使我们感到一无所成,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我记得十八世纪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叫卢梭,他曾经有一本教育名著,叫《爱弥尔》,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得非常好,他说,出自造物主的都是好的,一回到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这是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富有深远哲理意义的。

因为,这是判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句话也奠定了他整个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

同时也在人类历史上重新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价值。

他还有一句名言说:

我们通常喜欢把人分成男人女人,其实还有更为有效的分法,那就是人还可以分成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

而有思想还是没有思想,要安全归因于我们的教育。

也就是说,受不同教育的人,他会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境界,也会表现出有思想或者没有思想。

为什么教育会对一个人有没有思想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因为人是可教的动物。

受不同教育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受奴性教育,人的思想就会遭受磨灭。

凡是专制社会的教育,其目标都是要消灭人的心智,降低人的思想水平。

使人变成简单的驯服的工具。

反之,受人性化教育影响的人,就能够以主体人,以其自由、自主的姿态介入社会,独立思考,主动进取,敢于负责,这样的教育就容易将人变成有思想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源远流长,各具形态,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但是概括地说来,凡教育无非是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以权为本的教育,即官本位理念下的教育;

一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权为本的教育,一切教育行为都把人作为工具,服务于权力的需要。

以人作为工具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与教师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变成了分奴,见分不见人,人鲜活的生命气息没有了,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分数。

人的创造力磨灭殆尽。

围绕权力而展开的评估、检查、排名会没完没了,非弄得学生、老师疲惫不堪不可。

目的就是要达到消灭人的思想灵性,这样权力的威力才会达到最大化。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定是尊重人性,敬畏生命,一切金钱与权力都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金钱的使用还是权力的使用,都是受到约束与监督的。

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使人性得到张扬,才能够保障人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够保证人们热切而纯真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个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够让人有思想。

以权为本的教育,只会造就大量没有思考能力的愚民,只会培养出一种丧失了思想力的工具人。

工具人只是权力玩弄与操控的工具,这种工具人,过去很长时间被要求成为的镙丝钉或者革命的一块砖。

那时曾经十分流行的一个口号就是“做革命的镙丝钉”、“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人的价值呢,也就在于为革命献身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

(大笑)世世代代就这样吃苦耐劳地献身下去。

一代苦难成为一下代苦难的根源。

那时,学校里流行的口号: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就变成了对学生这样的教育:

“一怕学生不苦,二怕学生不死。

”一切都围绕着意识形态的需要,为献而献,没有做人的尊严与幸福。

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成为社会邪恶的帮凶,有这样的愚民存在,中国的“文革”爆发也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因此,愚民的大量存在是一个社会最可怕的力量,人类的一切人祸,莫不来源于此。

今天,党中央、国务院重提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实在是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害所在。

为什么要提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

因为,中国有上千年的官本位传统,中国长期在“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将人作为权力的工具,将人分成十等,什么“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之类,中国传统社会即使是所谓的盛世,即使是所谓的和谐社会,也只是官本位的而不是人本位的和谐。

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在中国从来不缺,可惜有的只是“以官为本”的和谐社会,而缺乏的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也就是鲁迅所说到的“做奴隶做稳了的社会”。

今天我们的建设目标就是要补上历史的以人为本的这一空缺。

最近温家宝总理提出政改要求时说到,他说,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能够让人获得有尊严的幸福?

这个说得太对了。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符合人性,符合世界潮流的。

这样的追求使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有了目标。

当然这对中国社会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要真正达到人性化社会,还得需要几代人,甚至世世代代的人去不断努力,每一代人都为人性化社会做一点点事情。

需要漫长的博弈。

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人的价值看成一是个目的,就是不要在目的中寻找人的价值,而是要在过程中去寻找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与意义要从传统的“成王败寇”的价值观摆脱出来。

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成功还是失败,而在于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人性,是不是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一个人去这样做了,哪怕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那种人生也是幸福的,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人类社会演绎的从来都是这样的历史,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

人的自由,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想做的,但是却不能够得到他所想得到的。

为什么?

人的行为有什么结果,是由社会的许多条件与许多力量所促成的,是许多力量合力的结果。

在这里,每个人的力量,无论多么微小都不会是一个零,也许结果可能是在倒退,但是,即使是倒退,你的力量也是在起到某种作用的。

这就是博弈。

社会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博弈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排斥关系,而是共存共亡,保持张力,实现转化的过程。

一个社会的希望在于一个个的普遍人的生命觉醒,在于对真相与真理的自觉维护。

中国数千年以来,为什么反反复复地百代皆行秦政制?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会反反复复地演绎着“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间悲剧?

就是因为,人们自觉地放弃追求真理,放弃维护社会正义,人们害怕权势,见风使舵的结果。

邪恶的权势常常就是在这种的愚民背景下得以张狂的。

假如人们自觉维护常识与常理,坚持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你不能够横着来,再有权势也不能够横着来,那么,那种横着来的权势将不会再成为权势。

真正的权力其实要来源于每个人的认同。

在这里,每个人的觉醒,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忽略的。

每一个贪官污吏的后面是一大堆愚民。

没有愚民,贪官污吏无以自足。

而贪官污吏又在不断地制造出愚民来维护自己的贪婪。

学会自主地博弈,才能够有效中断这种恶性循环。

这对我们教师的启示就是:

我们所教的一切,都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以权为本的理念之间的一种反复博弈关系。

我们所作所为,不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作为人的自尊感与自信心?

让这些种自尊感与自信心为孩子的一生的幸福奠基吗?

倘若每个人都去等待,即使再等待500年,我想中国也会在人性化社会,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上有所前进。

我想这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所在吧。

以人为本,不是空话一句,以人为本,不能够将人作为工具来使用与支配,不能够将人作为手段与工具去达到除人之外的什么目的。

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最终目的。

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除了人的幸福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

过去的报纸经常宣传说,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代人。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可怕的。

那种思想价值观,将人视为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以这个终极目标为借口,去肆意地剥夺当下活着的人的权利、利益、幸福与尊严。

因此,把当下的人都当成工具,要求他们作出牺牲。

而且这种一代人的牺牲竟然又成了下一代牺牲的理由与根据。

因此,生活过得没有幸福没有尊严的时候,最有力的一个说法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革命老前辈。

”一代人吃苦受累又成为下一代人吃苦受累的理由。

如此代代相传。

因此,我们小时候受得最多的就是那种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每天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还得感恩,还得忆苦思甜。

因此缺乏幸福与缺乏尊严都得心安理得,不但不能够反思,还得不断地感恩。

一个社会落后面貌是怎样造成的?

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向来不认为一个普通教师,甚至是一个农村教师,在变革社会方面就毫无作为。

我认为每个生存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可以用所作为的。

作为虽然可以有大有小,但是绝对不会是等于零。

这个力量可能会微小到十三亿分之一,一千万分之一,也可能是万分之一,就个人来说,相对于整个社会,都不可能会是很大的力量,但是,无论多么微小,总之是可以起到某种作用的力量。

这些微小的力量,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积攒起来,都可以形成社会的某种力量,形成社会变革的某种力量。

作为一个教师,先要在大的方向上定位自己。

正如逻辑演绎推理上,如果大前提错了,接下来都将会是错误的。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大前提错了,那么,他无论将手头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都将是没有价值的。

教育工作绝不只是技术操作的工作,育人的事业,一定要心中有人。

这就是教育的大前提。

没有这个大前提,一个教师,每天十几个小时,兢兢业业,含辛茹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作所为,很可能是在做一件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工作。

整天只是为了一点分数,为了一点升学率,以为通过这样的训练,终于把孩子送到了大学,就尽了自己的职责。

其实,如果你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他们被送到了大学,毕业后也基本上等于失业。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小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的贡献在哪里呢?

所以,做一个教师的幸福与做学生的幸福从来都是密切相联的。

教师的幸福与尊严来源于学生,而学生的幸福尊严要靠教师为他们奠基。

让他们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能够在创造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人。

你所教的学生有幸福,有尊严,你当教师的才会有幸福有尊严。

我们作为教师,再也不能够像从前那样活,我们必须活出一点新的形象,一点新滋味来。

最近几年,我经常写文章时的时候,会在不经意之间提到韩寒这个人。

韩寒这个人就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的一面镜子。

以中国传统势力这样大,惯性之样强,韩寒以一个初中毕业高中肆业的学历身份,并且在中学读书时多门功课都非常糟糕,却能够以其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个性,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范本。

这在中华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鲜活而有滋味地活着,并且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焕着青春活力,作为意见领袖常常能够呼风唤雨,影响一代人,一呼百万应,终于发展到了今天,韩寒现象在中国十分值得研究与关注。

其实他的成长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他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去生活,去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管他人怎样批评与责骂或者嘲笑,仍然我行我素,活出自己的个性。

我记得去年曾经有报社记者采访过他,问他为什么以前反对他嘲笑他的人那么多,而现在赞扬他支持他的人却是那么多?

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

哦,那可能是因为我的同龄人现在已经慢慢地在社会上担当了角色。

这当然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其实现在并不仅仅是他80后的同龄人对他有好评,而是70后、60后、50后、40后、30后,甚至20后的都有不少人对他有好评。

并不仅仅是80后的而已。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了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这个潮流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个性来,不要只是活在别人的巨大阴影中,因此,韩寒出来后,我一直只是对他欣赏而已,从来没有对他崇拜过,因为,韩寒的精神就是不崇拜,只是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然后化为自己的思想营养,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个性来活。

就每个人来说,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的独特的生命价值。

我就是初中毕业,我不追求学历,但是并不等于我不学习,不追求有价值的东西。

即使整个社会体制排斥了我,我也要活出一个人样来给大家看看。

当然,现在这个时代有了这样一个有才自用的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他使个人的学习与个人的公共影响都成为可能。

因为互联网提供的公共平台,使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有机会绕过传统的金字塔体制的重重掣肘脱颖而出。

假使没有互联网,你韩寒再有才华,在过去那样的环境里,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等待着他的职业前途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或者汽车司机的职业。

当然,这些职业也不是不好,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快乐,做得有成就感,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而是说,那样的社会更能够制约人的个性。

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会才是最有利于人的选择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社会。

世界之大,之复杂,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多少可比性。

每个人生命密码不同,人生逻辑轨迹不同,家庭出身不同,父母的影响不同,出生时代不同,甚至你是美是丑,是男是女也由不了你。

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同,其实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深处都有一个最好的自己,深藏于自己生命中的某处。

假如你不是把自己总想与他人去比,总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把自己越比越自卑,越比渺小,而是顺应自己的生命逻辑,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走出来,找到自己生命中最精彩的地方,那么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活得很阳光,都可以很精彩。

你的不断努力总有达到这个最好的自己的境界的。

每个人说到底只能够做最好的自己。

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的,就是幸福的。

韩寒的成功,这也说明,一个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个性,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并不是什么十分遥远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走出国外,常常会发现,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脸上似乎总缺少了一点自尊与自信,也缺少了一份从容淡定,多少总显得有那么一点自卑,没钱的中国人固然自卑,有钱的中国人常常也自卑,无权的中国人自然是自卑,但是有权的中国人也常常自卑。

讲到底那是因为缺乏思想,缺乏个性,说到底是因为生命缺乏精神支柱,精神家园不够丰满,一个精神空虚贫乏的人总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人一旦思想贫乏,用多少钱都堆不出一个自信来。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不要被一些东西迷惑了自己的眼。

相反,我观察西方国家来中国的那些外国人,比如我观察来广州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游客,也许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一定很有钱,很有地位,但是,他们脸上似乎总是从容不迫,总是那样充满自信。

其实他们不一定比我们有钱,也不一定比我们更富有。

但是,他们似乎总是比我们有个性,更有精神内涵。

他们的生命有有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柱,有一种幸福感。

换句话说内心世界的丰富充实,让他们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幸福与尊严感。

要给教师职业找到尊严感,就必须重新认识与定位教师职业。

即让教师回归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思想的追求上来。

教师职业的尊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另一是来自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

教师职业的尊严来源于此,快乐与幸福也来源于此。

脱离了这两个方面,教师职业将是空洞乏味的。

从事教师职业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

教师首先要回归生命境界。

为什么呢?

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联系学生生命与思想知识的桥梁与纽带。

教师职业离不开思想与知识,思想与知识的载体就是人的生命。

唯有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敬畏,才能够有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热情。

重新认识生命,重新发现生命,认识自己,认识学生,你就会重新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要认识到,你自己以及你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

都是这世界中的唯一。

如果把无限复杂而丰富的人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那么就会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我们作为教师在学生的生命面前要有一种敬畏感。

敬畏感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

如果把人的生命当成镙丝钉,当成一个工具,当成一个抽象的符号,然后将这个镙丝钉,这个工具随意毁掉,任意践踏。

如果你的认识里对生命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唯一的、丰满的生命体,你就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简单的。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极其偶然,而且几率都是亿万分之一。

真的就像《感恩》那首歌所唱的那样: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埃。

在茫茫宇宙中一个人的生命的到来,确实是非常非常偶然的。

但是这个极少的偶然一经变成了一个现实,那么他就是不可复制的,是无可替代的。

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

每一个生命的坍塌,都是这个宇宙中心的坍塌。

事实上也是正是如此。

为什么说人的生命体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个人的生命死于非命,那么就是这个生命大陆整体的永恒的失却。

一个人被一个沙哑的声音宣布:

你被捕了,那么这个宇宙的中心就开始坍塌了。

因为,每个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生存环境。

从一个人的视角来说,他的死就是以他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毁灭。

也许一些人会认为这非常非常主观,是唯心主义。

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整个宇宙就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意义的。

人的生命是思想的载体。

他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观察、思考与判断,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来源。

如果能够认识到生命就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不必总是企图跨越生命的必经阶段。

不必那么急哄哄地样子,不必那样浮躁。

在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到处喊叫着: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像一道催命符,在催促着每一个人快速奔向死亡。

经济上是比拼GDP,各地的GDP必须要有多少,当学生的必须要考多少分,当教师的必须要有多少升学率,重点率,挣钱必须与通胀率赛跑,无论怎样挣扎,都跑不过房价的飞速猛涨。

几乎每个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接受到这样的教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

这使整个中国千百年来,变成了一个“即使做乞丐,都必须跑在前面”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的这种仄逼情形,使得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用批判的立场。

因为,这些逼迫人的生命的价值观念并不是自今天始才有的,而是源远流长的。

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便一切都会有问题。

”这种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与等级观念。

那种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价值观念,让人的尊严与价值消耗在这种等级层次里了。

人的价值不在于生命人权本身,而只在于你在社会中所处于的等级地位。

缺乏人权意识,平等意识与正义感,只是在不断地强化特权意识。

这种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三纲六纪”的等级秩序之中。

早在《左传》里就说过“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十等人中,等级划分是九儒十丐。

教师知识分子是排在十等人中的第九位的。

第十位是乞丐。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是没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的。

在这里作为中国的教师,那些以知识思想为业的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因此,大家作为教师请不要在这里自作多情的。

有人喜欢把“天地国君师”的牌位摆出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教师与天与地,与国与君相并列。

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这里的师显然是次于君的“官吏”,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吏为师。

读书人高中科举,做了官,才有资格被认定为师。

另外,师最通常是特指孔孟一类的“万世师表”。

在中国古代,真正代表教师的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中举之前的范进。

那个样子才是中国真正的教师。

所以,大家不要被那些假象迷惑了。

把尊师重教美好梦想,寄托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

在中国,人的价值、尊严与幸福感都来源于这种等级差异中。

因此,中国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与自己的同胞相比较中,在比较中产生,这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幸福与快乐将成为你的灾难与地狱,而他人的灾难与地狱将成为你的幸福与快乐,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那就是幸福与快乐的零和博弈。

在这样的情势下,人际关系必然紧张,社会必然不会和谐。

人的幸福感必然变态。

只有具有大爱精神,具有众生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才会让我们超越人与人的比较,而上升到人性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