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47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参考文档格式.docx

新思潮派(中央)、动力派、新生命和改组派、新月派社会剖析小说的五大看点:

宏大叙事(重大题材、与历史同步)+蛛网结构(线索交错、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人物群象(民族资本家、时代新女性)+多重性格(在社会关系中呈现人物多重性格)+社会文件(政治与艺术的矛盾:

典型的茅盾之矛盾)其他小说:

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等。

知识性提示:

《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小说的五个转向其一:

人生派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其二:

横截面生活体验到全景式史诗结构其三:

感受优先到理性(分析)优先其四:

乡土文学到都市文学其五:

短篇小说到长篇巨制

◆老舍(1899—1966)

1、书写立场:

其一:

民间立场(非官方、精英);

其二:

不跟潮流;

其三:

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

其四:

文化批判(非阶级、社会);

其五:

乡土中国中的小市民2、作品看点

市民形象系列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贫民京味北京故事—北京民俗—北京幽默—北京语言3、骆驼祥子讨论:

祥子为什么会堕落?

小农思想:

"

以家为单元"

——宗法都市文化:

以个人为中心——制度自我救赎(道德滑梯)祥林嫂的自我救赎;

祥子的自我救赎

◆巴金(1904—2005)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叛逆的战士、固执的单纯与激情

1、《家》与巴金早期小说

主要看点:

家族寓言其二:

两类青年形象其三:

青春话语

2、后期小说的风格转型

第一:

由激情到沉郁

第二、青春话语到生存剖析

第三、无政府主义到人道主义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人间三部曲:

《憩园》、《寒夜》、《第四病室》

◆沈从文(1902—1988)

小说特色

1、沈从文小说的内在结构:

乡村/都市的二元对立A乡村牧歌(唯美的乡土文学)a湘西美色的渲染b表现湘西的人性之“常”c表现湘西的人性之“变”d人性美的挽歌B都市批判(唯丑的都市文学)a人性的变态b道德的虚伪c生命的萎顿C小说特色a传奇性b情绪体操c冷铺叙+冷抒情d景物即人e鬼魅(巫鬼文化)f本色语言

D文化救国不认同社会革命、阶级解放——革命性改造中国;

认同从精神上人和人的生命质量的改造,进而达到改造整个民族的目标。

2、《边城》自然美·

人情美·

人性美、文化焦虑(牧歌)

最完美的开局,完美结构却不可持续,水晶文学:

小说开端是美的极致,越读越不安牧歌文学:

在现代社会中,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美的形式

◆左翼小说1、左联及有左联倾向的小说家群。

在意识形态书写的同时,一些作家仍能凭借自身的艺术才华调整创作姿态,不时地跳出概念化的局囿,如:

丁玲、萧红、沙汀、艾芜等(其他著名左翼小说家还有:

蒋光赤、洪灵菲、胡也频、张天翼、萧军、柔石、蒋牧良、吴组缃、叶紫、端木蕻良等)丁玲——女性主义的“革命女作家”---《水》《母亲》《太阳照在山岗上》等萧红——无奈呻吟的女性主义书写沙汀和艾芜——巴蜀文坛的“双子星座”

2、沙汀和艾芜创作的比较:

其一,关注生活的侧重点不同沙汀——专注于现实阴暗面的暴露(对丑的敏感):

批判性艾芜——关注于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对美的敏感):

歌颂性其二,形象塑造不同沙汀——“官吏-劣绅”形象系列艾芜——游民形象系列其三,创作方法不同沙汀——冷峻的现实主义

艾芜——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其四,地域特色不同沙汀——典型川味小说艾芜——异地风情小说其五,美学品格不同沙汀——喜剧意识艾芜——悲剧意识

◆京派与海派小说1、京派小说:

围绕《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文学杂志》创作的小说家群:

沈从文、凌叔华、废名(《桃园》禅意)、芦焚(师陀)、林徽音、萧乾等2、海派小说:

一指有上海地域特征的所有小说创作(包括政治化的左翼小说、都市化的新感觉派小说、商业化的通俗小说);

二指“新感觉派小说”可调整为:

新感觉派小说+部分通俗小说(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禾金等)+(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等)

杂志:

《文学工厂》《无轨电车》《现代》(为施蛰存主编)3、京派、海派之比较:

其一,两种文化视野乡土文化/都市文化其二,两种历史观“常”/“变”其三,两种拿来主义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复制西方文化其四,两种美学风格诗意/惊颤复制西方文化例]施蛰存的精神分析小说

(弗洛伊德学说的小说演绎)一、性冲动(《四喜子的生意》、《春阳》)二、性变态(《石秀》)三、人格冲突(《鸠摩罗什》)四、无意识动机分析(《梅雨之夕》)

◆李劼人(1890—1962)

1、大河小说: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值得注意的看点:

A历史价值B民俗价值C袍哥文化(民间帮派)D内地洋教民生活E本土女性主义F中国的左拉3、反思:

历史应该艺术地回首

◆通俗小说(自学)

注意本时期通俗小说的雅俗互动、交融的变化。

三、本时期的诗歌创作1、中国诗歌会诗概况(意识形态化)参考P271—276时间:

成立1932年;

性质:

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地点:

上海北平、广州、东京

特点:

A、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B、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C、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艺术表现方式

代表诗人:

殷夫(前驱诗人)、诗歌会发起人:

穆木天、蒲风、杨骚、任均(卢森堡)等人

2、后期新月派创作(陈梦家、方玮德、孙大雨、邵洵美等)A对格律的松动

B提升诗意的地位(超越形式第一性)

C纯诗立场

D情绪的颓丧E抒情的内倾F形式实验(商籁体)3、现代派诗歌群(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何其芳、禾金、金克木、李广田、林庚、玲君、路易士、施蛰存、史卫斯、南星等)诗歌特色(赏析题)

A形成原因a象征诗派的推动b新月派的推动c客体论倾向发展的结果d《现代》等杂志的促进B流派特征a人员特征(时代的幻灭者和愤世者)b创作方法(现代主义)c总体倾向(内省、向内转)

C内容特点

a荒原意识b寻梦意识c倦行意识D艺术特点a审美对象的日常化b诗情的智化倾向c诗体散文化E对象征诗派的发展a现代意识的自觉与强化b中西诗艺的自觉融合(PPT)c对晦涩的理论自觉(PPT)

d创作与理论的统一四、本时期的散文创作1、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批判)及左翼散文(社会关怀)其他作家:

巴金、萧红、郁达夫、瞿秋白、巴人、柯灵、聂绀弩、曹聚仁、方志敏等;

2、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文(超远)3、“京派”散文(独语)代表作家:

何其芳、沈从文、李广田、吴伯箫等;

4、“开明”派散文(思考)代表作家:

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

5、以夏衍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纪实)6、其他作家:

矛盾、宋之的等。

五、本时期的戏剧创作1、曹禺的戏剧创作提示:

主题的复杂性、象戏与非戏、艺术的丰富性2、广场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等。

3、剧场戏剧夏衍、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白尘等人的戏剧创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4、为什么说曹禺标志着中国戏剧史的成熟其文学史意义是什么?

(曹禺话剧的主要特点)

a)曹禺的话剧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他的剧构思精巧。

戏剧冲突紧张、剧烈。

他将国外话剧的结构方式运用于中国话剧的创作中。

b)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立体式的,个性丰满、鲜明而复杂,每个人物都有一台戏。

c)在语言上具有强烈的舞台表演性,色彩浓烈、风格明快,同时又精炼含蓄、意蕴深厚,充满诗歌的韵味。

其剧作台词的动作性,不同于那些依附于事件的进展上的表面的动作性,而是建立在性格与冲突的统一基础上,有深刻的内在依据。

d)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之谜,使其做平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种对人的命运之谜的执着探索是所有冲突的底蕴,显示了曹禺话剧创作的真正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5)

一、本时期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1、文学运动

a)诗歌朗诵运动(倡导者:

吕骥、锡金、高兰等)

b)街头诗运动(田间、邵子南、史轮、朱自清等)

c)通俗文学运动(老舍、张天翼、艾芜、沙汀、田汉等)

d)报告文学运动(以群、长江、王西彦、骆宾基等)

e)短剧运动(夏衍、沈西苓、荒煤、龙兢等)

f)政治讽刺诗运动(袁水拍、臧克家)

g)新秧歌运动(共产党根据地)

h)新歌剧运动,如《刘胡兰》《白毛女》等

重点知识:

活报剧(名词解释)三出代表作是《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追求表演逼真性。

2、文艺论争

a)关于与抗争无关的论争

b)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c)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d)关于对“战国策派”的论争(陈铨、林同济)《战国策》《战国副刊》

e)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对《论主观》的批评,主观战斗精神与个人人格力量的较量,谁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绝对的客观、受个人主义方向引导,因而招致大量原教旨理论家的批判论争)

f)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第三种力量,既不左翼也不属官方,类似于“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力量,超越意识形态层面,观点:

要求文艺独立性与创作自由)

与抗争无关、战国策派(名词解释)

二、本时期的小说才创作

A.抗战小说

丘东平、萧乾、姚雪垠、张恨水(抗战加多角恋、通常言情框架下加入抗战内容)、端木蕻良、刘白羽、邵子南、杨朔、孙犁(自然空灵诗意背景下的战斗、关注描写乡村女性英雄形象、人格力量)新章回体小说等

B.暴露讽刺小说

张天翼、沙汀、艾芜、茅盾、巴金、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五子指的是房子、车子、女子、条子、金子)、黄谷柳(《虾球传》、师陀(芦焚、代表作《觚》《结婚》《荒野》等,其中《果园城记》十八处人间悲剧,国统区官员生活腐败、国统区黑暗生活)

C.新通俗小说

徐訏、无名氏(《塔里的女人》、《海艳》)、张爱玲(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思考)等

徐訏,浙江慈溪人,代表作《鬼恋》,鬼的生活比人的更加单纯有憧憬。

表面通俗,实在作品内在严肃,哲学探讨存在主义。

《风萧萧》,女主:

中日美三国间谍一枚,男主:

地下工作者,探讨人生最理想的境界。

D.知识分子小说

路翎+郁茹(探讨知识分子的路在何方)、骆宾基+钱钟书(知识分子本身的问题,如性格缺陷、人性弱点、困惑)、思基+书君宜(知识分子要向工农大众学习)等

E.解放区生活小说

赵树理(小说特点:

民间兴起、对乡村生活有绝对的了解、利用评书的外在形式、方言运用、幽默)

丁玲、周立波(知识界作家解放区生活,土改,丁玲《太阳照在山岗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

新章回体小说(名词解释)

张爱玲的小说

1、一般解读

从内容上看

a)婚恋题材《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b)富家生活

c)变态性心理

d)细节描写如《色戒》

e)苍凉的悲剧感

草蛇灰线(名词解释)

从手法上看

a)通俗性

b)动态的心理描写(静态的分析+语言对话+动作)

c)意象的营造

d)烘托与铺垫

e)暗示与伏笔(草蛇灰线)(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的风水书中,山势也,谶语、照应、反复)

f)蒙太奇(相似蒙太奇,场景之间的连接,文字呈现画面感,动皆动,静皆静)

1、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张爱玲女性主义虚实两大策略

1)焦虑书写(通过女性焦虑的呈现表现女性的悲剧性处境)

情爱焦虑(指向男人情感的不可靠)

时间焦虑(指向男人需求的容颜的不可靠)

生存焦虑(指向男人以来的不可靠)

焦虑塑造的压抑、歇斯底里、疯狂、变态女人皆由男权社会中心造成

2)去势书写(通过无势男权形象的塑造表现女性的愤怒与反抗)

无父文本(父亲缺席、女人当家、放逐排斥男性家长)

肢体残障的男人(男人是废物,如曹七巧的老公、儿子江长白)

精神残障的男人(男人是小人,不务正业、矿嫖滥赌、婴儿化,比女性还女性化---《花雕》中吃软饭的郑先生,甚至于内心丑陋精神意义上的低矮丑陋)

残障男人意味着男权中心的荒诞、虚幻、男人不再是顶天立地、阳刚伟岸的大丈夫形象

张爱玲女性主义叙事的双重批判

与其他女性作家比较:

庐隐-----只有女性焦虑的叹息

a)丁玲-----只有去势(男性批判)的冲动

肖红-----只有女性命运的悲鸣(还是焦虑)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在颠覆、消解男权同时反省女性自身缺陷。

2、民间叙事解读

关注民间情爱和女性命运(不官方、不文化精英、不宏大叙事)

通俗小说的手法、民间风俗的捕捉体现民间立场

3、视觉叙事解读

画面、色彩、意象、蒙太奇、动作性(如心理分析的动作呈现等)

《围城》

1、艺术看点:

复义结构(绝对呈现);

学者笔法(吊书袋、议论);

对人性的深入分析;

多样化的戏剧手法(比喻中的讽刺、旁敲侧击、挖苦性的反讽、俏皮话、漫画、情景喜剧等)

2、围城的贡献

a)围城困境的启示:

永远没法超越人生困境的困扰;

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自身人性弱点的困扰;

无法真正意义上逃出困境(永远在折腾)

b)反英雄形象的塑造(有缺陷的好人),如方鸿渐更贴近生活中的真实人。

c)学者笔法(百科全书式的特点)

d)戏剧方式(手法多样化,达到诡异刻薄奇趣的效果,不同于鲁迅的沉郁,老舍的温厚,沙汀的夸张)

《围城》的立意(简析题)

三、本时期的诗歌创作(现实主义诗歌)

1、艾青,蒋正涵,浙江金华人,重提“诗歌的散文美”的观点,基于客观现实性生活情境创作

2、七月诗派:

贺敬之、方冉、田间、留汉、绿原《七月杂志》《七月诗丛》《七月文丛》

3、中国新诗派(九叶派)

4、根据地诗歌(阮章《漳河水》,李季《王贵与李湘湘》,民俗风叙事诗,探索利用民间资源、集邮形式写新诗歌,如信天游、小曲、民歌等)

5、国统区诗歌(政治讽刺诗,作为运动展开)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

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为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名称问题

先称中国新诗派《诗创造》《中国新诗》,名称由来:

主要代表是以上九位;

81年,江苏出版社出版诗集《九叶集》

B形成原因(抗战、内战阶段)

a)据袁可嘉回忆,成员以学生为主,并未直接参与到当时的斗争去,看到了某些已经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创作。

b)在校学生,收封闭的校园环境以及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学术性环境影响、大学教育如课程研读艾略特的《荒原》等

c)当时直接面对面接受某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理论家的影响,比如学术讲座、辛迪和郑敏出国留学(辛迪曾直接面对过艾略特等人)

d)文学内部规律逻辑方面对现实诗歌的反思,力图改变中国新诗的两大矛盾(说教与感伤),改变现实诗歌困境的思考,超越这些问题向艺术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e)艺术观念清晰反思

B艺术观念(清晰反思)调整四点集中表现于袁可嘉一系列研讨诗歌创作理论的作品中

a)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平衡联系,强调艺术独立性,又不可画地为牢、池鱼离水(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是个,同时反对诗歌工具论)

b)个人与群体的联系,是人应该反对“唯我”,同时,又反对“无我”即螺丝钉精神(突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

c)强调诗与生活的合作统一,诗歌是生活形式表现于语言形式,诗一方面要有人生现实性,另外更要尊重诗歌的实质(偏于艺术、偏于现实的两种性向的综合是九叶派诗歌的特点)

d)强调诗的包容性,要用包容的诗来取代排斥的诗,来完成一首诗的最大量的意识活动的内容。

包含的诗,如莎士比亚的诗句、约翰多恩的玄学诗歌,包含多种冲突、矛盾,矛盾中求统一的辩证(包含诗=现实(紧密把握当前世界)+象征(更为含蓄表现)+玄学(哲学意味、敏感多思、机智流露、思想亮点);

排斥的诗,如西方十九世纪唯情的浪漫诗歌、十八世纪唯理的说理诗歌。

C内容上的现代主义特征:

a)毁灭与复活的母题,如杭约赫《启示》“一粒星的陨落,一个蛋壳的破裂,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郑敏《时代之死》“他人的生来毁灭自己,牺牲自己获得整个人类的复活”;

杭约赫《复活的土地》“毫无人性的饕餮的海,贵族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走向复活的最后一场战争正在袭来”

b)现代文明批判,如穆旦《城市的舞》,描写苏州河周边地区的景象(臭水沟、大垃圾场、昏暗的天空、刺耳的喇叭声、涌动的人流)、市民状态(空虚变态、懒散虚伪、精神异化的状态)

c)人与人的隔膜。

如杜运燮《寂寞锁自来》“呼喊落在寂寞的山州里,你像打了自己一记空拳”

d)痛苦的自觉性(内心冲突的自觉,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基调),如穆旦的《控诉》(我们做什么、生活永远诱惑着我们、内心反省、内心冲突、自我焦虑)

D形式上的现代主义特征

a)里尔克诗风的影响(静观、玄想、哲思),探索内心,感情波动借兑于客观对象,注重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不止于外形描写

b)艾略特的诗歌风格的影响(客观关联物、思想知觉化、反抒情)

c)奥登诗风的影响(悲剧性幽默即反讽、心理刻画、比喻奇特),前两者分别如杜运燮的《追物价的人》《善诉苦者》。

四、本时期的散文创作

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散文

五、本时期的历史戏剧

历史剧、孤岛戏剧、大后方戏剧、根据地戏剧、广场戏剧、剧场戏剧等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最早尝试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八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

“须言之有物”。

二曰:

不摹仿古人。

三曰:

须讲求文法。

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

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

不用典。

七曰:

不讲对仗。

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美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

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

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

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名词解释)

爱美剧1921年5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由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沈雁冰、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并发表宣言,明确了戏剧的“为人生”而创作的任务,5月,该社创办《戏剧》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

(2)提出戏剧理论建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戏剧商业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即陈大悲倡导“爱美剧”。

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

那时候,这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

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

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

他们用才智和热情创建着“时尚”,可对此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少在意。

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活报剧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

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