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626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1、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2、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3、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2.3城市化

1、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起步早;

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7、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位置:

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劳动力丰富;

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优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

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都有分布)

作物:

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

好暖喜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小麦、玉米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

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

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

充足的原料、动力;

质高价廉的劳动力;

前景广阔的市场;

便利的交通。

目的:

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

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4、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提示:

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

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

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

(1)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衰落原因):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新兴工业区的分布:

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⑥交通运输方便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2.发展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类相关产品;

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①加强技术投入;

②加强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

③杜绝恶性竞争;

④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⑤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

5.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企业规模小;

③经济高度开放;

④资本高度集中;

五、美国“硅谷”

1.特点:

(1)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2)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

(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

(斯坦福大学);

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

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我国中关村科技园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中关村科技园也紧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之处:

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

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

运量大,快速,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广。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连续性差。

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管道

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

投资大,灵活性差。

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南昆铁路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

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④有科学技术作保证;

⑤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

⑥有稳定的客货源;

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②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3.港口建设的条件: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

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

环境问题严重。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3)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4)经济效益:

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