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15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良好习惯之一 勤于观察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果我们对周围的各种人、事不注意观察,如一团烟雾,混混沌沌,即使硬要说,也只能影影绰绰,不会有鲜明感,那么还会有什么话说呢。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习惯第一是学习,第二是观察。

学习和观察是他童年养成的最重要的两个习惯。

社会上,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

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家、还是科学家,你首先要具备观察客观事物的素质和能力。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和他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和有较强的观察力有关。

观察力是要从小培养的,你的孩子无论将来在哪个领域里寻求发展,观察力都是他首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观察可以发现问题,观察可以增长知识,观察可以写出好文章,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智慧的窗口,是创造力的源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

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

任何一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对学校中的“差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较差。

这些孩子虽然也瞪大眼睛去看事物,但所见到的东西却不一定很多,甚至还会出现好多错误。

这样,“差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逐渐降低,求知欲望也慢慢下降,以至最后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们的智力,不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是不行的。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人生活在自然界,就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

具备了对生存环境的观察的能力,就具备了应付来自生活的挑战的准备。

这里包含着一个人一生要学习的内容。

观察力不但要从小培养,而且要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养成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本质的思考习惯。

这只

能于生活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强化,时间一长便形成了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精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有27个助手。

这群助手每天在从灯泡厂到研究室的路上来回。

有一次,爱迪生说要出一道基础题,要大家准备一下,助手们废寝忘食准备了几天,应考时,爱迪生问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问路上有一棵什么果树,居然没人能回答出来。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助手们没有留意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现代化学方程式的创始人,铈、钍、硒三种元素的发现者柏济利阿斯教授曾在一次化学课上责备他的学生,说他们不可能成为化学家,因为他们全部缺乏化学家卓越的观察力。

学生们当然不服气,反问老师为什么如此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乱下定论。

柏济利阿斯听完学生的反驳后,心平气和地说:

“我们还是先做个实验吧!

至于我责备你们的根据,要等实验完毕才告诉你们。

他从实验台上拿了一个装有液体的玻璃瓶,伸进一个手指,然后把手指伸进口里,用舌头品尝味道。

然后把瓶子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来鉴别一下这是什么溶液。

柏济利阿斯强调指出,这种液体无毒,它的外表和臭气都不足为惧,必须亲口尝一尝才能鉴别。

每个学生都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了,从他们尴尬的表情可以看出,老师给他们尝的决不是什么美味。

半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柏济利阿斯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上当了!

我的责备是有根据的。

你们中间没有一个善于观察,我伸进瓶子去的是中指,而伸进口里的却是食指,可是你们都当真去尝了。

良好观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观察要精细。

既要细致准确,做到明察秋毫,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且往往忽略的表象,又要对观察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部分都不能遗漏。

要达到这样的境地,就必须深入地、细致地、耐心地、持久地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

无独有偶,与上例相似的还有一则经典案例。

德国著名内科医生约翰•舍莱恩在一次实习课上给医大学生讲述:

“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两种品质:

第一,不苛求清洁;

第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一些老医生在诊断糖尿病时,往往亲口尝一尝病人尿液的味道。

”说完,舍莱恩给同学们进行了示范——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小杯子里,然后伸到嘴里舔了舔。

做完这个动作,舍莱恩问学生们:

“谁来试一遍?

”一名勤奋的学生照样尝了尝尿液的味道。

舍莱恩摇摇头对他说:

“同学,你的确不是洁癖,这很好,但是,你同样也没有观察力。

你并没有发现,刚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子里,而舔的却是无名指。

教育者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要注意让孩子“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让孩子既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细致地看到事物的细节,也就是要做到全面而细致。

在观察中培养孩子把握细节的能力和习惯异常重要。

这种高水平的观察能力,将会有力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人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留心重复与异常

培养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孩子留心重复与异常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因为重复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认识的规律;

抓住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往往可以有新发现。

科学家特罗特指出:

“知识来源于对周围事件中相似处和重现情况的注意。

”同重复相对的是反常。

反常也是必须高度警觉用心抓住机会的当口。

英国医生格雷格指出:

“对大自然最细微的逸出常规举动十分注意,并从中得益的才能,正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奥秘。

”贝弗里奇讲得更精辟: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决策工作者的座右铭。

留心重复现象,留心反常现象,是抓住问题,深入下去,寻找突破的重要策略,但这必须要依靠敏锐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才行。

(二)观察要全面

培养孩子观察的精确性,必须培养其全面观察的习惯。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

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偏重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系统观察,并分清主要观象和次要现象。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形式:

按时间来说,观察可由先到后。

按空间来说,观察可由近及远,也可由远到近;

由上到下,也可由下到上;

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

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观察可以由外到内,也可由里到外;

可以由局部到整体,也可由整体到局部。

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可以由宏观到微观,也可由微观到宏观。

只有通过多角度全面性观察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其内在的规律

与属性,否则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

三、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前夕,德军一位参谋,天天拿着望远镜观察法军阵地的情况。

他连续4天都看到,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块坟地上,每到早晨八九点钟,总有一只猫在那里晒太阳。

是家猫,还是野猫?

德军指挥官们作了分析推理:

野猫的行踪是不定的,而这只猫行动很有规律。

根据这一特征,他们断定这是一只家猫。

据此,他们作了分析:

附近没有人家,也没有其他房屋,猫的主人肯定是居住在地下,由此推知地下一定有法军的掩蔽部。

又因为士兵和一般军官是不能把猫带到阵地前沿的,由此推知,这一定是个高级指挥所,驻有高级军官。

于是德军集中了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坟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最后得知,一个法军指挥所被摧毁,掩蔽部内的法军官兵全部丧命,其中最高指挥官是一名旅长。

对于细节的一次小小的鉴别分析,使德军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而法军却为了一只家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

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本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

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在复杂的现象中,要把真相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要在时间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

为此,得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地搜集材料。

文涛对观察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只要有空就跑到外面去观察蚂蚁的情况。

一天,他正在外面玩着,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奇闻似的向爸爸高喊:

“爸爸,爸爸,要下雨了!

要下雨了呢!

”爸爸不由地抬头望了望天空,万里无云,心想:

“这孩子,怎么胡说。

”但表面还是装作好奇地问: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文涛拉着爸爸的手,让爸爸去看看,蚂蚁正在搬家。

“蚂蚁搬家要下雨。

”文涛又重复了一遍。

“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

”“书上是这么说的。

”文涛很肯定的样子。

蚂蚁像运输大军,排着长长的队伍,很有秩序地,接连不断地往返奔忙。

爸爸问文涛:

“看见了吗?

”蚂蚁要搬到哪里去?

文涛早观察清楚了,他指指原来的那个蚂蚁窝,指向现在要搬的那个蚂蚁窝,然后告诉爸爸:

“是从那上边搬到这下边来的。

”“噢!

是从高处往低处搬的。

”爸爸把这种现象有意加重语气告诉文涛。

爸爸知道像这样的蚂蚁搬家的现象是不会下雨的,但爸爸没有说出。

过了两天,还没有下雨,文涛着急地说:

“天怎么还不下雨?

什么时候下?

”“你经常去看看那些蚂蚁,如果它们再忙着搬家,那可能就要下雨了。

”爸爸继续鼓励文涛自己去观察。

“真的吗?

”文涛半信半疑地问他。

“我想是真的,你可以自己去证实一下。

”爸爸再一次鼓励他。

只有教他通过不断地观察,才能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道理与规律,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过了几天,文涛告诉爸爸,蚂蚁又搬家了。

“这回真的要下雨了吗?

”文涛继续追问这个问题。

“你再看看,蚂蚁搬到哪里去了?

”“往高处搬了。

”文涛很有兴致。

不久,天果然下雨了。

“为什么这次蚂蚁搬家就下雨了呢?

”文涛迷惑不解地问。

爸爸向文涛解释道:

“这是因为地势问题。

地势的高低,决定着地气,也就是地面的温度、湿度。

蚂蚁要找一个适宜的地方生活。

蚂蚁往低处搬是因为高处干燥,向低处找一个较湿润的地方。

向高处搬,是因为它们已感觉到低处的气压低,太潮湿,于是要往高处搬。

根据这个自然现象,我们才得出蚂蚁搬家要下雨的结论。

有的人不注意观察,认为蚂蚁搬家就下雨,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只有向高处搬才预示着要下雨。

观察要细致,要全面,还要动脑筋进行科学分析!

毛泽东在谈到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时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也就是说,观察必须加上思考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一位阿拉伯人在沙漠里与骑骆驼的同伴失散了,他找了整整一天也没有找到。

傍晚,他遇到了一个贝都印人。

阿拉伯人询问贝都印人是否见到失踪的同伴和他的骆驼。

“你的同

伴不仅是胖子,而且是跛子,对吗?

”贝都印人问,“他手里是不是拿一根棍子?

他的骆驼只有一只眼,驮着枣子,是吗?

”阿拉伯人高兴地回答:

“对!

对!

这就是我的同伴和他的骆驼。

你是什么时候看见的?

他往哪个方向走了?

”贝都印人回答说:

“我没有看见他。

”阿拉伯人生气地说:

“你刚才详细地说出我的同伴和骆驼的样子,现在怎么又说没有见过呢?

”“我没有骗你,我确实没有看见过他。

”贝都印人平静地说:

“不过,我还知道,他在这棵棕榈树下休息了很长时间,然后向叙利亚方向走去了,这一切发生在3个小时前。

”“你既然没有看见过他,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呢?

”“我确实没有看见过他,我是从他的脚印里看出来的。

你看这个人的脚印:

左脚印要比他的右脚印大且深,这不就说明了走过这里的人是个跛子吗?

现在再比一比他和我的脚印,你会发现,他的脚印比我的深,这不是表明他比我胖吗?

你看,骆驼只吃它身体左边的草,这就说明,骆驼只有一只眼,它只看到路的一边。

你看,这些蚂蚁都聚在一起,难道你没有看清它们都在吸吮枣汁吗?

”“你怎么确定他是在3个小时前离开这里的呢?

”贝都印人解释说:

“你看棕榈树的影子,在这样的大热天,你总不会认为一个人不要凉快而坐在太阳光下吧!

所以,可以肯定,你的同伴曾经是在树荫下休息过。

可以推算出,阴影从他躺下的地方移到现在,我们站的地方,需要3个小时左右。

听罢,阿拉伯人急忙朝叙利亚方向去找,果然找到了他同伴。

事实证明,贝都印人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一个人只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力,就能从一般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现奇迹。

一个观察力和思考力弱的人即使进入宝山,也可能空手而返。

一个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观察的人在经过森林时,并不能发现木柴。

只有那些潜心仔细观察的人,他们的眼睛才能发现一些看来毫无用处的细微东西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

海草在蓝幽幽的大海中轻轻飘忽,焦急不已的船员们一直在为没有找到新大陆而烦恼,他们正在策划一场谋反。

哥伦布告诉他们:

海草告诉我们,新大陆离我们已经不远!

一场骚乱就在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化为乌有。

船员们的信心大增。

成与败,险恶与平安有时转化起来就是如此容易,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就不可能化险为夷,做到四两拨千斤。

不管什么细小的事件,如果细细加以研究,我们都会发现它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

注重观察细微之处并发现其内在价值,这是许多大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其他伟大人物的成功之道。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也是他们的过人之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思考力是所能成功者特别是领导者的特质之一。

十分简单的事物后面往往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原理,十分高深的学问。

极其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也许和十分重大的事件连在一起。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揭示这其中的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

常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无视这些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无法探究现象内在的原理。

观察后的“为什么”是培养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方法。

对于整个智力活动来说,观察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人还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

因此,人对事物的观察就必须要有速度性和深刻性,既要观察得快,又要观察得全面而又有深度,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静止地进行观察。

观察活动,必须尽快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将观察作为“自动化”的活动,观察活动中了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被用于思考和创造。

例如,一些科研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观察训练,观察能力水平极低,结果一项实验常要反复进行几次,才能真正完成观察任务,这样就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形成习惯的意义:

不仅仅是使孩子会观察,会描述;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孩子观察后能否提出“为什么”,有没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美国有个10岁的女孩子,在做乘数是5的数学题中观察到:

任意一个末尾是偶数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折半,在折半的末尾加零,就是这个数乘5的积;

如果一个末尾是奇数的数时,乘5积又是多少呢?

只需将这个末尾是奇数的数减1后折半,将折半后的数末尾加0,加0后所得的数再加5,就是这个数与5的乘积。

世界上多少人学过乘法的运算,也观察过运算的全过程,只有这个10岁的女孩子在做题中发现并总结出了这一规律。

肯定地讲她在学习时,不仅善于观察,并且在观察的同时没有停顿思考。

在家长夸奖孩子的观察结果时,孩子要向你发问了,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找出答案。

有个孩子观察到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

开,对面的一列火车开动了,他好奇地问妈妈:

“我们坐的火车没有开,怎么就好像是开了似的?

”这个孩子在观察后思考了,但由于知识的局限,没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当他带着这样的疑问求教于大人时,妈妈试着用寻找参照物的方法,给孩子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讲火车没有开,但却像开了似的的道理。

孩子听懂后对妈妈说:

“这和我走,天上的星星也跟我走一样吧?

孩子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是观察思维的必然结果。

如果孩子观察了事物,对事物的一切无动于衷,这个观察就失去了意义。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尤其是鼓励他们观察后的思考。

在孩子没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时,家长应主动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刚刚观察过的事物,直到他们能够主动从中提出问题。

在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

家长的回答没能满足孩子时,孩子会就同样的问题反复地提问,而且很认真,家长要不厌其烦地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讲解。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大人在不愿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斥责孩子:

“你贫不贫呀?

”、“你哪里那么多的问题呀?

”、“别说了,安静会儿!

”等等。

殊不知,几句不耐烦的话,给孩子在观察后兴奋的神经泼了冷水,孩子会因大人不喜欢或家长不高兴误会自己做得不对,而放弃对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考。

花费心思很不容易培养起的孩子的观察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又被家长在不经意中,在瞬间的烦躁中毁掉了。

有时,孩子由于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观察的经验欠缺等问题,在观察时经常出现不仔细,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

在观察中经常是他提出来的疑问就是观察后的结果。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切不可批评、指责,而是要耐心、具体地教会孩子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技巧。

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观察完事物的全部再提问等。

要把孩子从对小的简单事物的观察,引导到对大的复杂事物的观察,使孩子从观察的兴趣,到具有观察的能力,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从兴趣到能力的过渡,需要孩子不断地增强观察时的自信,相信自己观察得既清楚,又准确。

同时,小的时候对事物观察所取得的效果(如家长的评价,依据观察所完成的功课等)会影响到长大后对人和社会的观察。

观察后的思考与分析,会使一个人抓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碰壁。

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获得成功,也有助于孩子的整个人的成功。

教育者不但要培养儿童在观察中分清主次的本领,还要培养儿童观察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去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

观察的最终目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当然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我们培养孩子超常的观察能力,就是让他们尽量地掌握这种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的规律;

瓦特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悟出蒸汽机的原理。

我们教儿童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一定要求达到科学家的水平,但是培养他们悟出一些并不高深的规律是完全可以的。

例如,一个6岁的孩子对他爸爸说:

“我发现山上雾遮住了山头,水管下冒出了小水珠后,天就要下雨了。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能看到他们通过观察悟出事物的规律,这时只要加上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孩子的智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

可惜的是,这样的事并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研究表明,多数这样的火花闪过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而很快熄灭了。

这也就意味着许多个未来人才被埋没了。

后来我又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动物都有各种颜色。

比如,蝴蝶与花的颜色差不多;

海里的很多鱼与海底沙石的颜色很相似;

变色龙到不同的地方就变成了不同的颜色。

它们的颜色是为了好看吗?

”孩子们立即回答:

“不是,动物的颜色是一种伪装,就像解放军叔叔的军装。

”我又问:

“动物为什么要伪装呢?

”有的孩子说:

“以免被别的动物吃掉。

”有的说:

“让别人不易发现它!

“让别人不易发现,以免被别的动物吃掉,又为什么呢?

”孩子回:

“为了活命!

”可见儿童已清楚地知道动物的颜色与生存有着直接的联系。

所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培养孩子思维深刻性的一种好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好自己的作业是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的重要方法。

讲这个故事的是一位带着儿子在美国学习的父亲。

故事讲的是“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进美国小学时,我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保管一样,整天忧心忡忡。

儿子放学后,常去图书馆,背回一大书

包的书,边看边打电脑。

当我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用时,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作业!

一看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样的题目,就是博士论文也未必敢用这么大的口气啊!

我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

儿子坦言相告:

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组成的社会。

每一个同学要写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不仅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还要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

最后还要说明自己对它与美国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和精神都没有了,“这也叫作业?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一本二十多页的打印出来的小册子。

这里面写得可谓是热热闹闹;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

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时的我有点发蒙,一是看到他把作业分出了章与节;

二是在文章最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

这不是我读了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吗?

儿子上六年级时,老师布置过一次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业,一连串的问题居然让我也有些意外呢!

“你认为谁该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当年我学战争史的情形:

按照年代、地点,硬背下发生的事件和书中的有关结论。

明知是迂腐而无益的,但为了通过考试,又怎样能不这样做呢?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同的做作业的方式。

那就是:

通过思考来完成所做的作业,并且是深度思考才能完成。

经过思考完成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这种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好方法可以借鉴。

三、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如果说思维的深刻性,确保的是孩子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思维的灵活性,则为孩子的创新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爱德华兹说过: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之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培养孩子多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