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552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docx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

叶吟按:

《唐宋词十七讲》的书,保留了大量的讲课口语,更为生动形象,并且前有三篇序等等,很厚实。

现在网上流传的,是缩写本,理性上是说清了,但是感觉上差多了。

诗,以及真正讲诗,理应象古人吟唱诗词一样,大有语感,可供沉浸流连。

诗本来是合乐之唱辞么。

现在也没其他办法,把缩写版一篇一篇发上来,供我们熟习。

另外,我认为讲的最好的是“韦庄、冯延巳、南唐中主、后主,晏殊,欧阳修,辛弃疾”共七人。

推荐重点阅读。

当然,是从造境的角度选择的。

强调:

此书用来学意境,而非考据讲解。

学习如何体会和创造数种不同的意境。

可得诗心。

诗的心灵。

涵养诗心诗情诗意。

【图书目录】-唐宋词十七讲

总序

叙论

自序

第一讲温庭筠(上)

第二讲温庭筠(下)

第三讲韦庄

第四讲冯延巳(上)

第五讲冯延巳(下)李璟李煜(上)

第六讲李煜(下)晏殊欧阳修(上)

第七讲欧阳修(下)晏几道柳永(上)

第八讲柳永(下)苏轼(上)

第九讲苏轼(下)秦观(上)

第十讲秦观(下)周邦彦

第十一讲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姜夔(上)

第十四讲姜夔(下)吴文英

第十五讲王沂孙(上)

第十六讲王沂孙(中)

第十七讲王沂孙(下)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2008-05-1218:

25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能够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

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能够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

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样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能够形容"枕"的。

顾?

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

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

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能够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

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

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

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

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

不过,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

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能够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

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

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

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

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

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

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

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

他把"云"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

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

李商隐写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

不过温庭筠说的不但仅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

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

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

"华严经"上以前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

"众镜相照",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

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

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

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样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

"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

而且这样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帖"字通"贴"字。

"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

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

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

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

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

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

而这个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

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但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

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

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

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

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

这就是跳接。

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

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

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

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

如同李商隐的诗: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样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能够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

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

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

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

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

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

没有。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

也没有。

它仅仅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

人胜是什么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人日剪采为幡胜”。

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能够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来说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能够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来说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

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

--发布时间:

2019-8-22:

29:

07

--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2008-05-1218:

26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

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

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

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

梦见什么?

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

“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

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

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

“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

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

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

在什么地点?

是“水堂西面画帘垂”。

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不过,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

“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

“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

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动了一步了,是不是?

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

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能够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

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

怎样写呢?

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

所以。

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

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

仅仅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

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升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升。

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