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526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生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例如:

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

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近及远。

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例如,4、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指去拿玩具了。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

儿童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

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

如:

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比如:

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

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总之,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是按照从不齐全到基本齐全、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最初的主动、从非常零乱到出现系统性的规律进行的。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正是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一切其它生物的特征。

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遗传素质。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

猩猩在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下,其智力发展的极限也只能达到幼儿的水平。

这些事实多从反面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于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作用。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表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

遗传变量

同卵双生子

异卵双生子

非孪生兄弟姐妹

无血缘关系儿童

环境变量

一起长大

分开长大

一起长大

智商相关

0.87

0.75

0.53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

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

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完全不相同的。

一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大一些。

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运动员,画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不可否认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良好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结果。

可以说,遗传素质规定了儿童可能的最优发展方向,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

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头身比例的变化是:

胎内2个月:

1:

2

胎内5个月:

3

出生时:

4

2岁:

5

6岁:

6

12岁:

7

25岁:

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

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

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

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从受精卵就开始了。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胎内环境。

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孕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如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

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能得并发症,如贫血。

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概率:

孕妇30-34岁为1.66‰,35-39岁为3.22‰,40-44岁时上升到12.52‰,45岁以上则达到29.74‰。

这是由于高龄孕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有些劣势所致。

再如怀孕的母亲服药。

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Thalidomide)——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

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

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胎儿。

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吸烟的孕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孕妇高。

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

这里引用一个研究证明怀孕期间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大脑发育以及智力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出生前后一段时间机体的营养水平,因为这个时期是脑细胞发育接近完成的时期,是从细胞数目增加阶段发展到细胞体积增大的阶段。

胎儿时期如果营养不足则影响到脑细胞数目正常发展,从而导致智力的发展迟滞。

国外有一个研究:

孕妇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充分的饮食补充,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仅给以安慰剂。

事后当她们的孩子长大到3~4岁时,测定他们的智力,结果证明实验组的孩子IQ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贫穷地区做的,她们的营养往往是在最低需要线以下,因此,适当增加营养产生了显著效果。

出生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

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虽然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

社会环境的作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野兽哺育成长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遗传素质,却不具备儿童的心理。

典型的例子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

卡玛拉和阿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分别是7岁和2岁左右。

他们用四肢爬行,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不肯洗澡。

吃东西不用手拿,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着吃。

他们没有感情,对别人不感兴趣。

卡玛拉已经7岁多了,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孩子的水平。

虽然受到精心培养,还是不能适应人类直立行走,快跑时还需要用四肢。

她于十六七岁左右死去,这时还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水平。

 直立行走和说话本来是人类的特征,但是,对每一个具体儿童来说,遗传只提供了直立行走和说话的可能性,没有人类的社会环境,这种可能性不能变成现实性。

许多正常儿童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和说话,其实都是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不过有时不被人觉察而已。

丹尼斯在德黑兰的孤儿院发现,该院58%孤儿1岁以上还不会独立坐,85%到3岁多还不会走路,开始站立和扶着栏杆走的年龄平均为70周。

后来,抽出10个婴儿进行实验,增加保育员,这些婴儿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年龄提前到平均41周。

因为婴儿具备了站和走的环境条件,才有可能利用其平衡机制,并把重力作用在腿上,获得练习站和走的机会。

由此说明环境和经验对行走的作用。

 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的大量事实,也充分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是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

在这类实验研究中,关于恒河猴行为发展的研究很有影响。

在实验室孤独长大的猴子和野生猴子(有母亲和伙伴)的行为有很大不同(见表2-3-2)。

实验室长大的猴子(失去母爱)常常呆呆地坐着,两眼直视,有生人接近时,不会像野生猴子那样对生人作出恐吓或攻击行为,而只是自己打自己,甚至撕咬自己,社交行为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害。

表早期剥夺的持续影响

(实验对象:

恒河猴)

测量

隔离1年

早期隔离6个月

部分隔离

有母亲伙伴条件

接触的积极性

3.1*

3.4

8.5

12.6

运动的主动性

86.0

121.0

117.0

229.0

攻击

6.8

4.2

5.6

10.2

害怕-退缩

97.0

25.0

34.0

12.0

  *10分钟内社交活动的时间(单位:

秒)

不能人为地剥夺儿童的正常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用类似剥夺环境与正常生活环境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

据报导,20世纪30年代后期,13名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由别人领养,追踪考察这些领养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并与仍然生活在孤儿院,近似与社会隔离的未被领养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

表变换环境对儿童智商的影响

组别

(分开时年龄)

19个月

1年半后

2年半后

21年后

文化水平

实验班

(13人)

63.4

91.8

101.4

全部自给

平均读完

12年级

控制组

(12人)

86.7

60.5

66.1

1人死亡

4人需要照顾

4年级

研究者认为,造成控制组儿童智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孤儿缺乏必要的感知觉刺激和“应答性”环境。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前面讲了儿童胎内环境可影响婴儿最初的生理情况,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出生后环境对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

人体生长的加速现象便是一例。

人的身高和体重一代比一代增长,成熟期一代比一代提前。

这种现象上世纪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本世纪在许多国家也陆续出现。

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其体态的生长发育,而且对脑的生理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例如,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间提前,较早接触胎外丰富多变的环境,其大脑皮层的活动也较早发展。

在实验中,一名早产6个星期的婴儿生后第4个星期已经出现听觉条件反射的征象,到第5星期这种条件反射已变得既稳定又显著。

而这个时间是在他预定正常日期之前,早产1—2个月的婴儿和足月婴儿一样,能够在其生后头半个月形成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也是因为他提前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又一个实验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左手或右手的训练,按摩手部和屈伸其手指。

训练2个月后,不论受训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其对侧大脑半球的有关区域得到明显的发展。

这说明手接受了外界刺激会影响大脑的成熟。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活环境可以使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主要按照遗传的程序进行,但环境对儿童生理成熟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不同:

动物是自然实体,它的发展靠本能、靠成熟;

儿童是自然实体,但更是社会实体,他的发展靠的是学习和经验。

因此,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最重要。

培根:

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物质条件、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人口、社会关系等。

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最大。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

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教师管教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管教方式

学生的性格特征

民主的

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

专制的

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必恭必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

放任的

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遗传决定论

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代表人物:

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

Galton),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Hall)有一句名言: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高尔顿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

“一个人的能力仍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

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

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高尔顿认为这两组名人的比率有显著的差别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明。

另外与此相类似的,当时还有一个关于智力落后者的家谱调查,这是由哥达特(H.Goddard)于1912年发表的Kallikak家族的调查。

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以前曾与一个低能的酒吧间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

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等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高尔顿等人用家谱调查来作为遗传决定论的证据是有许多缺点的。

如有些经过几代间接了解到的资料不甚可靠,特别是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

如高尔顿的名人家藏书量就比非名人家多好几倍,这就很难排除环境因素对天才名人成长的影响。

不过高尔顿随后又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即名人之子和教皇养子成名的比较研究。

结果是教皇养子成名的不如名人之子多。

他认为教皇是有地位的人物,其养子的环境条件同其他名人之子相仿,而养子的遗传往往不如其他名人,因此名人之子成名者比教皇养子多,其原因不在环境而在遗传。

(二)环境决定论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其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

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他提出:

“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

程序理论的创立者,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

Skinner)——“……正如一个塑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

环境决定论直接批判遗传决定论,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儿童心理发展观是不科学的。

从哲学的高度看,他与自己所反对的遗传决定论恰恰是殊途同归-------归于形而上学的科学体系。

(三)二因素论

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衷。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

后来,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这些观点后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

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W·

Stern)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复合”或“会合”。

施太伦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