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158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时政热点复习改革开放30年专题及精选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直接影响社会发展;

2、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3、现实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安徽等地农民已经成功地自发实行了包干到户实验。

例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④影响不同

例3:

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上的弊端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分配——过于平均

例4:

故事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故事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请根据两个故事说明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分配上:

平均主义

例5:

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

政策调整阶段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公有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

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例6: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例7:

计划经济体制

⑴建立: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例8、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宏观调控:

综合运用计划与市场等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积极作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消极作用:

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两种市场经济体制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

思想解放南巡讲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确立目标十四大:

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入新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

改革目标具体化

初步确立十五大: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问题

深化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十六大和十七大

例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等深层次问题;

2、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

例10、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有什么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浦东内地

特点:

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扩展,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专题知识的深度:

例11开放的纵向比较

例1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1.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2.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3.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4.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1.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遭到淘汰;

3.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3、专题知识的广度:

(1)小专题归纳

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有哪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年(私有——共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小——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集体——个体)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思想成果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第三代

江泽民

1992年十四大

三个代表思想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1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2008-02-27新华网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例8.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例9.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1、梭伦改革: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

2、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受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地位;

3、王安石变法:

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该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服役,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例10.其他热点

1、时政性复习热点

思想解放与主流思想演变、工业化与能源、政治民主化、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与民生、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社会转型和文明转型等

2、周年性纪念

☆“无敌舰队”之战,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420周年

☆光荣革命爆发320周年(168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即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周年

☆维新变法发生110周年(1898年)。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发生60周年(1948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施60周年(1948年)

☆中国北京电视台试播,电视诞生50周年(1958年)

☆“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运动发生50周年(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1958年)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30周年(1978年)

☆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30周年(1978年)

☆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友好条约》30周年(1978年)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1988年)

★试题精选

1.从1978年到20XX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历经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阅读下列相关资料,思考完成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材料二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纪……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查雯《中国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2西方和苏联两种工业化模式各是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原料等问题的

3当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与前两种工业化相比,当时中国工业化的国际环境怎样?

(4)有专家指出,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

过去30年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成果?

解析:

本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XX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

题目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的思维性,不是纯基础知识的考查,重比较能力的考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背景纵横比较。

答案: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西方国家:

掠夺和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

苏联:

通过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实现。

(3)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应对措施: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只要答出4点即可)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文科综合)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材料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如下图)。

读图,回答⑴—⑵题:

(1)改革开放初期,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

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

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⑶—⑷题:

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

它们着重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⑷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为参与全球化,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

材料三:

张某夫妇为电厂职工,1978年家庭月收入55元,一家人省吃俭用勉强度日,孩子的衣服老大穿过老二穿。

电力系统因其行业优势,职工工资福利迅速提高。

20XX年初,夫妇二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车子、电脑、大面积住房、健身器一应俱全,与朋友搓麻将、参与网上赌博成了夫妻二人的爱好。

李某为某商场营业员,妻子为纺织厂工人,1978年家庭月收入75元,拥有自行车、手表当时的两大件,工作之余可以经常到图书馆看书。

2008初,夫妇二人月收入1800元,家中拥有电动自行车和一套57平米的住房,工休期间偶尔找朋友喝喝酒。

⑸张、李两家生活变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⑹你认为张、李两家应如何改变自身的文化生活现状?

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各,)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出海口位置);

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⑶邓小平理论。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⑷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积极参与各种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

⑸.①改革开放30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凸现。

②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领域要确定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解决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社会公平。

⑹.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个人精神世界。

(2分)②参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

③提高辨别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眼力,拒绝不良污染。

3.(文科综合)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我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材料一首创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所在的安徽凤阳县,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22年没有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

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分)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读图10,回答(3)、(4)两题。

(3)描述第二批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4)目前一、二批开放地区的部分产业已向内陆地区转移。

试说明这种产业转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并简述这种产业转移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今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

另一方面我国生产的部分工业制成品需要向国际市场出口。

去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连续5个月同比升幅超过6%,这与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因素密切相关。

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不仅直接抬高了我国的进口成本,而且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下游产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并最终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5)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说明我国如何实现价格稳定、经济稳定发展?

(6)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

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部分人还在思想观念、民族节日等方面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

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该多输出民族文化、少输入外来文化。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⑴成效:

粮食大幅度增产,改善了农民生活和粮食供应。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生产的责任和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⑵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

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3)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导因素是交通

(4)主要限制因素是协作条件需完善。

积极影响:

利于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利于减轻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利于迁出地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5)①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降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

(6)①对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②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

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结果如何?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

20XX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两段材料皆据武力: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共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1)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大办工业或大炼钢铁。

后果: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造成环境破坏。

(答出2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措施:

发展乡镇企业;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出3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变化:

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

(其它

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国际因素:

20世纪50年代;

“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

发展;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