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457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

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

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

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

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15.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16.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②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

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17.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18.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19.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20.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1.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22.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24.《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5.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

26.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2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8.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2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

30.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31.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2.“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3.《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3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

3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36.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37.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

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38.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

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39.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40.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4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4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43.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44.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45.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46.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47.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48.三老一职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

49.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

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50.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

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51.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52.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缗”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

53.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

54.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

55.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56.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5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58.西晋时期,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59.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60.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

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61.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于中国。

62.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

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63.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成北朝的“偏于(传)教”的倾向大相异趣。

64.佛教与中国固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的矛盾与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神灭论的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

65.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66.中国佛教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67.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

68.到宋代,景德镇已经成为天下瓷都。

69.纸币“交子”在昆宋时期流通起来。

70.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71.让中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及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

72.晚唐文学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述了各种农具,“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的《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73.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由他加以继承光大。

74.白居易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75.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

76.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

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有朱熹、陆象山。

77.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

78.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

79.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到达泉州,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除了传教士,还有来自威尼斯的商人,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被任命为扬州官员,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80.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教士,明朝以利马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

81.明朝朱元璋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

82.元朝杂剧剧本的创作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

83.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开创。

理学在南宋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前者重理,后者重心。

84.明朝代表作有: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号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朱载堉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85.清朝三先生是指: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文字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86.清朝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