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2Word下载.docx
《学年论文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论文2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金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3.2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11
3.3金融创新的经营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12
3.4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3.5收入结构单一…………………………………………………..
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16
4.1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4.2收入结构化转型速度提升16
4.3配套金融法律制度完善16
4.4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17
结论20
参考文献……………………………………………………………….
致谢………………………………………………………………………..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对策
金融学2013级涂丽娟
摘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金融需求的不断改变,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深刻认识到,原有陈旧的经营模式和金融业务产品种类、服务模式伴随着世界宏观经济的不断变化,逐渐失去固有的生存市场,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谁在金融市场中能够有效运用创新,进而提高银行经济效益,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因此,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大创新产品营销力度、构建金融创新支持保障体系,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成为金融管理们的奋斗目标。
基于此,本文从金融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入手,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对策。
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条件等各种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金融创新的发展经验,充分考虑中国金融国情,尝试着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或思路。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创新意识
1绪论
1.1本文选题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最显著的特征。
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突破了金融业多年来传统的经营格局,,使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额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使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金融创新的内涵,也为金融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引导。
中国银行业在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金融资源的整合,推出了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但在创新力度、广度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因此追踪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历程,深入分析我国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已初见成效,对经济发展,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逐步完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大有提高。
各商业银行都积极进行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大高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竞争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
但在传统体制和历史包袱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完成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缺乏足够的金融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也严重不足。
我国加入WTO以后,五年的过渡期已过,如今我国金融业对外资银行基本上已完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进入我国,它们在金融产品、金融管理、规模实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才能保持其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是解决金融矛盾的关键,继续推动和深化金融创新已成为经济金融改革的内在要求。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金融创新虽己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但直到目前为止。
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统一的认识。
阿诺德希尔金主认为`,创新总的来说指所有种类的新的发展,金融创新是指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
显然,希尔金的定义主要论及的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大卫里维林对金融创新的定义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工具运用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
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内容即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
而美国金融学家默顿,米勒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界定,即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偿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在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及创新动因的理论解释方面。
韩农和麦道威在年经过实证发现,世纪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发展是新技术所推动的。
他用新技术推进理论来解释金融创新,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方面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戴维、塞拉和诺斯提出制度改革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应该是一种与经济体制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
基于这种观点,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西尔伯,提出约束诱导型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其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所在。
金融机构之所以发明种种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或逃避其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制约。
凯恩提出规避管制理论。
他认为各种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性质上等于隐含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获得盈利的机会。
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
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会加强管制,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格林勃姆工和海沃德先后在年发表了财富增长理论,认为科技的进步会引起财富的增加,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求避免风险的愿望增加,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资产日益增加,金融创新便产生了。
而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费里德曼。
提出货币促成理论。
他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引致。
世纪年代的通货膨胀、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
希克斯和尼汉斯从交易成本考察金融创新的动机,认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而金融创新就是对科技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的直接反应。
从世纪年代开始,西方金融创新研究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不完全市场中的证券设计与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建立了一批金融创新模型,并借鉴产业经济中的创新理论对金融创新的采用与扩散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金融创新的研究是随着西方金融业创新实践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演化深入。
从最初对金融创新现象的解释到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与成因研究,直到世纪年代以后运用数理模型对金融创新的采用和扩散进行量化研究从宏观层面的制度,货币、金融管制等研究转微观层面的金融产品,风险防范,金融业务与金融技术开发和利用的研究,金融创新研究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
国外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全面和系统,但我国金融发展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国外研究中成型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我国金融发展的推动机制密切相关,所以国外的研究成果只能借鉴,不能指导我国金融创新的推进。
1.2.2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关于金融创新内涵的理论思考。
厉以宁(1991)[1]从我国的情况来谈金融创新。
他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运用现行手段无法获得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
生柳荣(2000)[2]认为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
李扬(2002)注重从技术因素来解释金融创新,其基本原理是将现有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取舍并重新组合,“制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金融创新有一定的独特见解和理论分析,这与我国金融创新实践密切相关。
2.对金融创新业务和手段的研究,由于国内金融业创新实践的逐步深入,理论上分析和研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金融创新增多,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业务和手段的开发和采用上李健飞(2003)[3]、李芳(2002)、李文茹(2002)等对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研究,试图在保证信贷资产“三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规避信贷风险。
李健伟(2001)、张宗新、姚力(2001)等用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手段对剥离和处置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研究。
郑之杰(2001)、吴晓求(2002)[4]等对银行、证券、保险如何合作开发混合金融业务以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分析。
王勇(2002)等[5]对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机制的创新探讨。
卢林(2002)[6]等对信用卡业、网上业务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等。
综上,说明我国金融创新发展呈现多层次、全方位趋势,创新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展,金融创新的层次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近几年金融工具、产品、服务手段的创新逐步加快。
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的关系。
关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监管,风险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国内学者观点不一。
谢平(2001)[7]认为许多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是来源于两个目的一个是规避风险,一个是逃避监管。
显然,谢平认同凯恩的规避管制理论。
巴曙松(2003)[8]认为金融监管应当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实行激励相容的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的监管理念。
阎庆民(2002)[9]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监管当局应用创新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予以应对。
刘笑萍(2002)[10]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分析,认为市场性创新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可能造成金融风险,如果制度性创新与市场性创新相互适应,则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的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张亦春(2002)[11]对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对发展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夏斌(2002)[12]提出三点建议必须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的关系、以渐变性创新方式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创新应充分重视效益与风险分析。
王国刚(2003)提出用改变管理方式的方法推动金融创新。
刘锡良(2001)[13],宾建成、陈柳钦(2001)、张杰(1998)等认为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创新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关键。
李晓西(2002)等提出发展金融创新应着重考虑三大领域中间业务、电子金融业务、网上金融业务,力求满足社会需求,推出真正的金融新产品。
其他有关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纷繁杂乱,多数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推进金融创新的对策,涉及工具、手段、技术、服务理念等创新的建议较多。
1.3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从对比分析国外金融创新趋势入手,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模式,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现有的金融创新现状以及风险点,进而总结商业银行当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之研究相应应对措施,旨在有效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结构比例、提高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增强银行综合盈利能力,它将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准,特别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板块的提升扩面,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中,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外金融创新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经验总结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板块金融创新对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谈话等调查法对银行业资深人士就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通过创新研发针对性产品,培养或引进专家型人才,完善信贷科技支撑,调整业务收入结构,修订配套合规制度等方式,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提升客户体验,金融产品全面、金融服务贴心、科技支撑强大、管理能力先进的商业银行运营新模式。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
2.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l)开始阶段(1977年至1980年):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金融几个恢复经营,商业银行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基本金融业务;
(2)初步发展阶段(1981年至1987年):
确立中国银行业基本管理体系,建立了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使得银行管理与商业运作进行了分离;
(3)巩固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3年):
运用宏观调控机制,开拓和发展国内主要金融市场;
(4)调整阶段(1994年至2006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调整,国内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进行体制改革,并加大了与国外金融体系的交流;
(5)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
随着一国两制的实践,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加深,金融创新成为改革与稳定的坚定举措之一,金融产品、工具、服务的创新逐渐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和银行家的思想,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继续拓宽,并向民间资本开放。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日渐活跃。
2.2金融创新业务突破性进展
从目前来看,外资金融机构现已遍及我国诸多沿海城市、内陆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逐步渗透到了金融行业的各个分支领域。
因为受到金融经营范围及地域性的约束,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机构并未构成明显的竞争威胁,但放眼未来,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与地域限制势必将被取消,国外外资金融机构将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的、全方位的业务竞争,我们要做的是要用优质的服务来争取其他优质客户,要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深挖国内金融机构未开发的潜在客户群体,从而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务及中介服务中的市场占有份额。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之路,获取更好更大的金融发展空间,国内银行金融机构也将在国外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工具等创新的示范效应下持续跟进,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方面更为深入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利率自由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自由化发展。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金融市场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最终将实现利率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不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经济实体,亦或是商业银行等金融资本机构,都存在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的诉求,有此与利率相关的一些金融创新业务必将应运而生。
2.3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随着我们国家金融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也将迅速影响到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从而不断增加对我国国内金融经济市场的影响。
我国各国企、民企在参与全球经济市场竞争的时候,将面临更多、更大、更直接的国际市场经营风险,尤其是汇率期权、商品期货、远期外汇交易等这类具备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将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
然而,会引发对汇率、利率、货币衍生工具,以及相关互换交易更多需求的因素,一是外部资金将不断增大其流入规模的,二是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速度加快。
由此推论,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内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速度加快,我国未来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出路势必是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2.4进入资产证券化新领域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普遍较高,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比例依旧相对较高,倘若致使依靠债权转化为股份持有,或是出售部分股份的方式去降低比例,显然是不够的,还远远无法满足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尽快降低不良率,迅速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要求,就目前得情况而言,金融资产证券化将是我国金融机构普遍愿意尝试,用于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的措施。
基于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庞大的不良率数额,资产证券化势必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重要的业务创新方向。
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推进,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加,在这个资产证券化市场崛起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投资者也会遇到很多发展机会。
同时,国际保险机构与国际证券机构的不断涌入,也能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投资者发展进程加速。
我国证券投资机构的综合实力也将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不断增强。
2.5引导混业经营新趋势
在我国,金融机构目前仍然使用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内外部资金业务的创新也常常受分业经营体制约束限制,仅仅能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但金融机构都希望能够通过逃避金融监管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牟取更大的利润,这也是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最为重要的源动力。
而在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度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为了探索更好的生存空间、增强竞争优势,必须突破分业经营的管理限制等,向混业经营体制迈进。
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问题
3.1金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金融从业者的素质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和对创新成果进行模仿普及的基础。
目前国内银行的很大一部分基层从业人员业务技能与知识结构较为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要求。
尤其对于金融创新中的重点一一中间业务创新来说,由于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需要有具备创新意识、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金融创新的进程。
3.2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银行业内创新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承认,还没有形成员工以积极的方式对待竞争,勇于进取,敢于承担创新的风险精神。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主体还没作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因,没有鼓励创新的合理机制,使员工在日常业务过程中忽略风险损失,没有意愿对“避险性”创新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务创新的宏观动因偏重于社会稳定,忽视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市场特性,未形成倡导创新精神的宏观环境。
3.3金融创新的经营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彻底完成,国内银行业保守求稳的心态还有很大的市场,其经营者只求稳、不求新,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从而影响到金融创新的进行。
国内银行业长期在一种市场化程度低、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
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不是以市场需要为标准对业务流程进行分工和协作,而是以职能或产品为中心来分工,强调各专业本身的特点和作用,没有形成一套健全而又完善的金融创新体制。
对客户信息了解不够,对客户需求反映不及时,金融创新力量不能围绕客户去组织,且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缺乏整体配套开发功能,导致金融创新缺乏针对性,一些不合时宜、不适用的产品被开发出来后闲置,造成银行资源的严重浪费。
3.4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1)金融创新需要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经营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经营垄断,某些经营项目受到限制,无论是人员配置、机构设置数量,亦或是资产规模,我国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都或多或少占据着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行业垄断并不利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在70年代,国家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力度及范围,致使西方金融机构有条件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在我国,就目前看来,仍有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程。
(2)社会居民需不断提高消费、理财等金融意识。
纵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群体,最大的客户群是广大社会公民,但就目前而言,社会大众仅把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存储、转移的中介居多,他们的消费、理财、投资意识较弱,我国大部分具名还是喜欢银行储蓄这种观念。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为万亿元。
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至2010年上半年度,居民存款已达19.7万亿元,截止到8月份,全国居民户存款对比上半年度又增加了3404亿元,同比增加3823
亿元,由此推断,目前我国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
[1]。
我国公众风险偏好较弱,喜欢有钱再花钱,没有太多提前消费的意识,长期以来的储蓄习惯更是根深蒂固,这些情况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消费性贷款和西方银行对比截然相反,外国公民是将上述业务作为自身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我国公民正是缺乏金融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零售性金融业务。
3.5收入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且受到历史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里从来都是业务以存款为主,殊不知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发展形势发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已经逐渐转移到了投资增长,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信贷业务,很大程度上依靠利息,依赖利差,因为在银行业务中信贷业务有相对的优势,无可避免。
在金融创新的大趋势下,我国在近些年也开始通过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监管部门分别调控等手段,尽己所能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
展,关注非利息收入的比例增幅,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至今收效甚微。
我们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比例高达95.4%,银行净利差收入与营业利润的比例更是高达341%。
直至2010年上半年,在常熟市,这个数据可以体现为利息收入和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之和占全部收入达80%以上。
其中利息净收入占金融机构业务总收入的87%,利润增长中更是有近九成依赖利差[14]。
而同
期,我们所能看到的欧美先进国家的商业银行数据显示,利差收入往往只占到总收入的50%左右,甚至更低。
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4.1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从本质上来分析,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创新性金融产品的交易存在着一些差异,后者对技术及专业性方面更为侧重,需要通过专业人才对产品进行一系列地管理,包括交易、研发、风险控制等;
风险控制管理更是如此,更需要专业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更好的识别产品风险并驾驭风险。
人才的竞争是二十一世纪最终的竞争力,毋容置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靠人才引领。
金融机构在人的培养方面,以内部自主培养为主,以外部专业型能人为辅,力求快速培养出一群既有金融理论知识背景,又具备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了解国际上相关金融运行规则,熟悉国内金融发展需求的专业型金融服务团队,为国内金融衍生品及其工具的发展增加砝码。
4.2收入结构化转型速度提升
在目前的金融经济环境下,如果银行仍然把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那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运营成本占比不断增加,综合利润水平急剧下跌。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中间业务、投资业务等非信贷业务的总额比重,加大投资交易的规模,增加由此带来的收入占比,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企业年金市场等方面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把握扩张机遇,做到精准出击。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大力推动信贷资产业务证券化操作,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与融资信托业务,提高整体收益水平,亦要结合发展资产托管、银行卡、现金管理、电子银行等中间业务。
4.3配套金融法律制度完善
金融法律的设置,是为了促使金融行业市场有序、平稳发展,为金融操作提供完整的制度规范,使得金融业务有法可依,金融实务有法保障。
在金融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必须要反映出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而金融法律的创新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