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4408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9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玩赏、无瑕、攀登、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遇到不认识的请教同桌。

(2)指名领读。

(课件一个一个出示生词,找2~3名学生领读。

(3)引导学生开火车赛读。

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澜、瑕、攀、泰”的写法。

注意“澜、攀”的书写笔顺和结构;

“泰”的下部是“

”,不要写成“水”。

(5)理解词语。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理解、学会的词语。

(6)引导质疑,集体解决:

还有哪些词大家不理解,说出来,我们共同讨论一下。

(学生质疑,集体交流)

此环节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新词,为下一步读文、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将本课生字新词全部学会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想必大家现在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先自由读一遍,一会儿我们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比刚才有进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己说一说你哪里读得更好了。

大家的进步要归功于我们反复练习,这便是朗读的妙处。

朗读还能帮我们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建议大家用默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标注出来。

5.学生交流汇报。

6.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总—分—总的写法。

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谈自己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使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整体回顾;

抄写词语,丰富积累,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为下一节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为什么要乘舟荡漾在漓江上?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入《桂林山水》。

通过设疑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借助录像,理解“甲天下”

过渡: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课件出示:

“配乐欣赏”。

欣赏的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

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共同构成了桂林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青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

一只多么逼真的大象!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啊!

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直观形象的画面一定会激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深刻体会词语的含义,降低理解词语的难度。

三、细读课文重点段,品词析句

(一)了解漓江的水。

1.教师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吗?

学生齐读描写“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录像: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2)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带着赞叹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多次指名读后指导背诵。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书上只有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

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录像,演示“水中倒影”。

(3)看了录像,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说说你的感受。

(4)朗读指导:

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

桂林“半边渡”,学生观赏。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朗读描写以上特点的句子。

6.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二)了解桂林的山。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课文第2、3自然段的叙述方法相似,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1.分小组讨论,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3)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预设: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的?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3.启发想象桂林山的“奇”“秀”“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桂林的山”这一部分内容。

本环节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利用多媒体,让不熟悉桂林的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悟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读学贯穿,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2.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桂林美景。

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绮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3.齐读第4自然段。

4.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出示桂林录像,配乐欣赏:

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通过课件演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

五、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

描写桂林山水时作者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课文主要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在写山水前介绍其他山、水的特点?

(通过对比,突出桂林水的静、清、绿;

桂林山的奇、秀、险。

小结:

这就是排比和对比两种方法的好处,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今后写景时,我们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这样我们的文章也会更加美妙。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结合课文谈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写一写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完本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其中有很多让我深有感触的语句,比如,有学生写道:

“桂林人间仙境,漓江水好奇迹,我还未曾长大,长大必到桂林。

”从这稚嫩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美丽风景的热烈向往。

还有诸如:

“人说桂林甲天下,我说桂林是仙境;

人说漓江是第一,我说漓江是奇迹。

”“漓江的水清见底,桂林的山形各异,只要到了桂林来,定忘时间不知归。

”学生丰富的语言让我欣慰。

对此,我深有体会,教写景文章时,要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心态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吃透文章,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进入文境,让学生真实地体会文章之趣味,领悟文章之精髓,学生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体会。

另外,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写写读后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因而教学本课时,可以运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用“时而……时而……”句式表达自己熟悉景物的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一、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1.导语: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齐读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读题质疑。

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

(双龙洞在哪里?

作者是怎么去的?

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

有什么特点?

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3.教师归纳问题,同时板书:

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

每个人都是在问题的驱使下学习的,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过渡: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文。

重点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并试着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4.检查预习及学习情况。

师生交流。

(1)学生汇报读文,引导学生对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思考作者的游览顺序。

(2)学生汇报游览示意图,明确作者游览的顺序。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板书游览示意图。

(3)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

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应该做到正确、流利。

因此,安排学生自由读和汇报读的环节,目的是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除了安排读之外,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思考游览的顺序,并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顺序。

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浙江、油桐、一簇、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依据、突兀森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

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与石笋等。

3.指导难字的书写。

指导“臀”“蜒”“乳”的写法。

“臀”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最后一笔是捺。

“蜒”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注意与“廷”的区别。

“乳”的“子”第三笔横变提。

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在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自学生字。

安排检查认读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识字状况,并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加强汉字的书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

为此,安排写笔画有变化的难字,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词语学会了,游览顺序清楚了,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观赏双龙洞的美景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为积累语言做准备。

这一遍的读也是提高认知的读,是一遍更深入的读。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2.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再读两遍课文。

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简单的导入,直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沿途赏景,愉悦心情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作者游览双龙洞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一切都让人欢欣愉悦。

一路上看到哪些美景呢?

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

并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文,抓重点词句,感受美景。

3.师生交流。

理解感受,品味朗读。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

可谓: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②出示映山红及春天的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③感情朗读。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理解:

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

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

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②感情朗读,读出溪流的节奏美。

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用“时而……时而……”说话。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依据文字合理想象,感情朗读,欣赏美景,既能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三、看自然奇观,悟自然神奇

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交流。

3.交流外洞特点。

出示语句: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

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4.交流孔隙的特点。

(1)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即使这样也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可见孔隙的窄小。

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3)朗读这两段话,体会作者的这种感觉。

5.交流内洞的特点。

(1)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点题。

(2)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各种各样。

②想象一下具体有哪些形状。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多样,颜色各异,非常壮观。

“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景观奇特,值得观赏。

②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③有感情地朗读

(2)和(3)这两句话。

(4)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理解“十来进”的大小,想象内洞的大小,感受内洞的大。

6.游完内洞,排队出洞。

想象一下作者此刻的心情。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理解和体会,通过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

四、转变角色,导游双龙洞

金华双龙洞这一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作为旅游景点,这里游人如织。

尤其是叶圣陶发表完这篇文章后更是中外闻名。

假如你就是当地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双龙洞呢?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熟读课文,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小组同学介绍。

3.各小组汇报展示。

引导学生按照导游词的特点进行汇报展示。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本次的导游×

×

,现在我们来到了……

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进行角色定位,有序、生动地介绍自己熟悉的景点。

实际上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积累语言,延伸学习

1.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2.课后继续搜集溶洞的相关资料。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制作一期专题手抄报。

本文语言准确、恰当,非常具体地写出各处景物的特点。

背诵重点段落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积累语言。

查找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增强对溶洞的深入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质疑问难,归纳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考。

为学生提供多次读书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质疑问难,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2.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动脑。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见解,能感受到景物的特点。

借助图片和想象丰富对内容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会深化认识,有利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七月的天山

本文篇幅短小,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授课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到帮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最后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另外,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制作多媒体课件。

搜集天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天山(课件出示)。

引问:

在我国新疆有一条著名的山脉,连绵几千里,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炎暑逼人,而一进入这里,便凉爽宜人,想看看这个奇特的地方吗?

2.指名说说感受。

3.教师导学:

刚才我们欣赏了天山的旖旎风光,感受了天山的美,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碧野的脚步,细细地感受七月的天山独特的风韵吧。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初识天山美景,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3.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学习生词。

(课件出示)作者文章写得非常美,他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戈壁滩  白缎  山涧  洄水涡  饮马

重重叠叠  五彩斑斓  白皑皑  五彩缤纷

5.学生自由读、领读、齐读生词。

6.读完这些词,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戈壁滩上酷暑难耐,天山雪峰像白缎一样美丽、山涧的雪水飞泻下来,洄水涡里的小鱼游来游去,重重叠叠的枝丫和五彩缤纷的野花交相辉映,美丽极了。

7.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天山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景物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来。

8.指名交流:

作者先游览了天山脚下,然后来到了原始森林,最后来到了天山深处。

9.师小结: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

其实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今后同学们写游记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描写,这样会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为下一环节研读课文、赏析美景扫清障碍。

三、研读美景,感悟写法

美丽的天山哪里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  ”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把你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学生自由学习,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反馈。

句一: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1)指名读。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雪峰比作白缎,云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