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67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的分别一般认为是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不同。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王国维说: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也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析。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及地域:

《诗经》中的作品,很难一一确定其具体年代,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看,可以大体确认,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周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其中秦风、豳风、大雅、小雅、周颂产生于今陕西一带;

魏风、唐风产生于今山西一带;

齐风、曹风、鲁颂产生于今山东一带;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陈风和大雅、小雅的一部分及商颂产生于今河南一带;

邶风、鄘风的一部分及卫风一部分产生于今河北一带;

周南、召南的一部分产生于今湖北一带。

(三)《诗经》在先秦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

二是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三是表达情感和娱乐。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须的文化素养。

《论语》记孔子所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学习《诗经》也具有政治、道德的意义。

《礼记·

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人可以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德。

(四)关于说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也称“四家传诗”。

齐、鲁、韩三家在汉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立。

毛苌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古文”毛诗,其余三家称今文。

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多起来,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

今人所见注均以毛诗为蓝本。

第二节《诗经》婚恋诗解读

地球被网络拉平了,时间被高速拉快了,人心被浮华迷乱了,灵魂被身体甩远了;

“真”被模糊,“善”被误解,美“被”扭曲。

在这繁花似锦的浮躁时代,我们最容易迷失自己,几千年的古典文明被不断地否定贬低甚至妖魔化,比如说《尚书》里没有共和的模式、《易经》里没有强大的秘诀、《论语》里没有宪政的痕迹、《庄子》里没有自由的路径、《资治通鉴》中也找不到民主人权的旗帜,秦皇汉武留下的只有奴役和专制。

所以传统文化里没有什么可以追寻的。

这是一种对传统经典的现代病态理解。

如果我们从远观改为近赏,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无穷宝藏。

比如儒家经典之首《诗经》。

虽然它离我们确实太久太远,远如天际,因为它诞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生期、发祥期;

可是它又触手可及,占据《诗经》近三分之一篇目的婚恋诗里的悲欢离合今天读来仍然鲜活如初。

这堂课我们就把婚恋诗作为漫溯《诗经》世界的入口,去清丽婉转的诗歌中,找回中华文明最初的生活风情

(一)《周南·

关雎》

《周南·

关雎》是《诗经》305篇的第一篇,也是一首非常美丽优雅的爱情诗。

美在哪呢?

美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鸟写起,从鸟的叫声写起。

这与《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关雎》描绘鸟叫,使人们感觉春天来了,从而引起后面美好的爱情叙述。

这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兴。

“兴者,起也。

  1.“雎鸠”是什么鸟?

“关关”是鸟的叫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雎鸠鸟为了求偶而发出的声音。

“雎鸠”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鸳鸯,有人认为是天鹅,但这都不太准确。

首先,《诗经》其它篇目中出现过“鸳鸯”,因此这里的“雎鸠”就不太可能指“鸳鸯”。

其次,据《毛传》记载,雎鸠鸟很特殊,对爱情非常专一,它的鸟巢相当于我们现在住房的两居室,雄鸟雌鸟各一室。

《毛传》形容雎鸠“挚而有别”,即真挚而有分别。

根据这些描述,我们还没有发现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鸟。

此外,周人对雎鸠的认识一个是与“挚而有别”有关,一个是与少昊时期以鸟名官有关,“雎鸠,司马也。

”司马掌管军事,权势很大,所以雎鸠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猛禽。

另外在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里,发现了一个彩陶罐,上面有一只像鱼一样的鸟,雎鸠有可能就是鱼鹰这种样子。

  2.“淑女”与“君子”

“关关”一句其实是为了引起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是叠韵连绵词,漂亮的意思。

“君子”和“淑女”在周代是特定身份的象征,不是指所有的男子和女子,而是类似民国时期“先生”和“小姐”的称呼,指受过一定教育、有社会地位的男子和读过书、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子。

“好逑”就是好对象、好的配偶。

这八个字按照民国的语言翻译,就是“漂亮的小姐哟,是先生的好对象”。

3.“荇菜”“芼”与祭祀有关,《关雎》——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芼”,根据《毛传》的解释,就是采的意思。

然而朱熹又做了另一种解释,《诗集传》载:

“芼,熟而荐之。

”“熟”,是动词,把东西煮熟。

“荐”是一个专门名词,鲁迅先生有一句诗写“我以我血荐轩辕”,祭祀的时候,向神位献上祭品,叫做“荐”。

所以“芼”与祭祀有关,多见于讲礼的书籍。

《说文解字》中:

“芼,草覆蔓也。

”祭祀讲究荤素搭配,在牛羊猪鱼上放些蔬菜,这就是“芼”。

 《周南·

关雎》被放在《诗经》第一篇,其中体现着周代人的礼俗文化背景。

  古时祭祀只有男人才能参加,女人只能在出嫁时参加祭祀。

女子出嫁前三个月要到学堂学习三从四德,三个月后要进行祭祀,“牲用鱼,芼之以萍藻”。

一般只有大夫或卿的妻子才能用“萍”和“藻”,而据《毛传》记载,只有嫁于周天子做周王后的女子才能用“荇”。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关雎》这首诗歌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除了象征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友之”更强调夫妻双方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伴侣。

将这首诗放在诗三百的首篇,也体现了周人婚姻观中的家庭社会教育。

如果周天子与王后以身作则,在德行上起到模范作用,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会向着和谐美满的方向发展。

但是美满婚姻爱情之路总是“道阻且长”的。

且看下面两篇漫长而执着的“爱的寻找”。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周南·

汉广》——“可见而不可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方有很高大的树,但是却不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好遗憾啊。

真正的遗憾,并不在于不能到树下乘凉,而在“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春暖花开时,美丽的女子出来春游,临水照花,何等美丽。

男子远远地看,看得心旌摇曳,内心升起幸福之感,难免会做一些美梦。

全诗到处可见“不可”二字,反映了男子虽然一见钟情,但是求而不得的状况。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我们今天还经常用到一个词语——“翘楚”,意思是最优秀的。

这个词就出自《诗经》。

“薪”指的是柴火,“楚”也是做柴火用的,是“薪”中的佼佼者。

古人的婚礼,要在黄昏时候举行。

“亲迎”途中需要火把,婚礼进行之中,亦当需要点火。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比喻自己想要娶的人是众女子中最优秀的一个。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个女子要出嫁了,心想若是她嫁我多好啊,我一定将马儿喂得饱饱的,驱车“亲迎”。

可这一切原来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周南·

汉广》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故事。

3.《秦风·

蒹葭》——“无望的爱情”

《诗经》中表达遗憾之情的诗作不在少数,其中很有名的一篇就是《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苍苍”是形容它的颜色,绿中带点青黑,开得过于茂盛而显得有点苍老。

“白露”就是露水,降在芦苇上,看上去一片雪白,跟霜一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思慕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

在《诗经》中,造成隔阂的往往就是水,人的情感、人心、过不去的都是水。

《汉广》中用很多“不可”更直接、更直白地表达了急切之情,而《蒹葭》则更为回环往复,表达得更迂回、更梦幻、更迷离。

“溯”是沿着水走,顺水而下叫做“游”,逆水而上叫做“洄”。

你在水中驾着小舟,不论是往上游追,还是向下游追,结果都是一场空。

相较于《蒹葭》《汉广》的思慕、期盼的艰辛,《诗经》中也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式的爱情邂逅,比如《邶风·

静女》《郑风·

野有蔓草》等。

(二)相期邂逅

按照现代人婚恋观的理解,一场爱情的发生,相遇或者说邂逅才应该是第一步。

《诗经·

郑风·

野有蔓草》正是这样的名篇,讲述了一场一见钟情的爱情。

  1.《郑风·

野有蔓草》——爱的“邂逅”

《郑风·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野有蔓草”,“野”交代了地点是在野外;

“蔓草”形容青草连绵不断。

绵延的青草,很有文学的象征意义。

“野有蔓草”,镜头颇广。

“零露漙兮”,镜头渐细。

这一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看见露水滴落,自然是黎明时分。

然而事情的发生终究要有一个过程,这便暗示男女二人的相遇是在夜间了。

“清扬”二字极好。

《毛传》说:

“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清”是眸子清亮,“扬”是眼神飞动,这是用眼睛在说话了。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

“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

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

在眼睛上;

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

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

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

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

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

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邂逅”就是不期而遇,很偶然地遇见,却是“适我愿兮”,正是我想要的。

那美人又是如何想的?

“与子偕臧”,“臧”当念[zāng],《毛传》训“臧”为“善”,即是说男女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

“郑风淫。

”《郑风》的曲目带有靡靡之音的色彩。

这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婚”礼,没有经过媒妁之言与六礼的程序举行婚礼,男女在一起就属于“淫奔”。

但是《野有蔓草》这首诗歌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古时,遇到灾荒、战乱的年代,举行婚礼礼俗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繁衍生存,“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政府就会出面组织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

2.人约黄昏后

邶风·

静女》

1.静女:

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

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书):

美好。

2.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

城角隐蔽处。

3.爱而:

隐蔽的样子。

4.踟躇(chí

chú

池除):

徘徊不定。

5.娈:

面目姣好。

6.贻(yì

义),赠。

彤管: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7.炜(wěi伟):

盛明貌。

8.说怿(yuè

月义):

喜悦。

9.牧:

野外。

归:

借作"

馈"

赠。

荑(tí

提):

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10.询:

实在,诚然。

异,特殊。

  

(1)静女其靓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青年男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哟,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

可她却悄悄躲起来,惹得憨傻的男子忐忑焦急。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女子哟,终于出现了。

她随手采下小草,送与喜出望外的男子。

那小草真是漂亮啊,闪着奕奕的光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美好的约会结束了,男子满心欢喜,他含情脉脉地看着熠熠生辉的小草。

小草啊小草,不是因为你美,只不过因为你是我可爱的女子送的,我才觉得你这样美啊!

  

(2)《静女》之青春画卷

  《静女》这篇作品虽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

  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

简约的作品,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着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3情人节的狂欢

①溱(zhēn)洧(wěi):

郑国二水名。

②方:

正。

涣涣:

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③士与女:

此处泛指男男女女。

后文"

士"

、"

女"

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④秉:

执。

蕑(jiān):

一种兰草。

⑤既:

已经。

且(cú

):

同"

徂"

去,往。

⑥且:

再。

⑦洵:

诚然,确实。

訏(xū):

广阔。

⑧维:

发语词。

⑨伊:

相谑:

互相调笑。

⑩勺药:

即"

芍药"

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

郑笺:

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

⑾浏:

水深而清之状。

⑿殷:

众多。

盈:

满。

⒀将:

相"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

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

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

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

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

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

于是诗人唱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

”“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

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

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

“士与女,方秉蕑兮”。

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

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

“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

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

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

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褰裳》全诗只短短二章,用的是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故涵咏之际,只觉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如接于眉睫之间,堪称抒情小诗中的精品。

因为所恋的心上人,在溱洧之水的对岸,所以也免不了等待相会的焦躁和疑虑。

不过她的吐语却爽快: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你倘要思念我,就提起衣襟渡溱来!

真是快人快语,毫不拖泥带水。

虽说女主人公并未看轻爱情,倘若她真的被心上人抛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样旷达;

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令溺于情者警醒,而给天下弱女子以鼓舞的。

(三)相见不如思念《郑风·

子衿》

有首流行歌曲唱过“思念是一种很悬的东西”。

确实,思念可能就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又像一种魂牵梦萦的情愫。

在《诗经》的时代,情到深处而相爱又不能相守时,这种思念也没有什么不同。

子衿》正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心情。

  1.甜蜜的相思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曾被曹操的《短歌行》引用,来形容求贤若渴的心境。

古人认为“青青子衿”是一种身份的代表,我们现今经常用的“青衿”就代表一种学子的身份。

既然思念的对像是男子,自然抒情主人公就是女子了。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作为女子,还是要矜持一些,但是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来了吗?

这两句刻画女子等待时的“娇怨”,既惆怅又忧虑,对男子既喜爱又生了几分嗔恨,女子可爱的少女情怀跃然纸上。

到了第三章,连出于女子天性的嗔恨都没有了,只剩下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挑兮达兮”描绘了女子在城阙之上,心神不定、十分焦虑、走来走去的样子。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露了恋爱中人在相思时的内心真实写照。

王风·

采葛》如是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如果说《子衿》是恋爱中的女子对爱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带着一丝埋怨、一丝踌躇,同时也带着一些甜蜜,那对于思念正在服役的丈夫的妻子来说,这种思念可能更多的是牵挂、不安和无奈,比如《王风·

君子于役》

 2.忧怨的相思

中国的诗歌主题中,“行役相思”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丈夫因为服劳役或者兵役而常年在外,使得夫妻二人忍受相思之苦,《卫风·

伯兮》《君子于役》就是其中的佳作。

《卫风·

伯兮》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

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

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

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

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

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能够安心吗?

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

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

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本篇可谓一脉相承。

一般认为,“王风”是东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域的诗歌,王是“王畿”的简称。

西周灭亡后,东周周平王东迁至洛阳,日渐衰落,依附于诸侯国,加重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

于是,旷夫、怨女、流浪汉大量出现,“王风”中的大多数诗是反映这些人的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相较于《国风》的其它篇章,《君子于役》描述得更为讲究,抒情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也相对较高。

主旨本是思念丈夫,不知何时能与其相见,却描绘了一幅田园诗似的剪影画:

夕阳西下,鸡回笼,牛羊也从山坡吃草回来了。

如此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应与如此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相匹配,但是却有人缺席了。

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理想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落山了,鸡、牛、羊都回窝了,人也应该回来了。

而在这团聚之时,有人缺席,就更反衬出她的形单影只。

(四)谈婚论嫁

1.督促成婚

青春易逝,《摽有梅》道出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求

(1)韶华易逝,莫负青春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

《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

陈奂:

“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

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

”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全诗三章,“庶士”三见。

“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

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

“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

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

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

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

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2)周代婚恋风俗

《周礼·

媒氏》曰:

“男年三十不娶,女年二十不嫁。

”古时,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达到这些年龄男女就已经成人,可以婚嫁。

而三十岁的男子和二十岁的女子若还没有婚嫁,就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他们的婚姻问题就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繁衍生息。

媒氏》中同样说道: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为了社会人口的增长,当时的国家会制定相关措施,来帮助适婚男女“联谊”相会。

若是明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摽有梅》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实,对于解决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也是相当重视的。

如果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子,整个社会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就得不到保障。

而且,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剩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

2.宜室宜家的新娘——《周南·

桃夭》

 不论古今,一个女子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一刻,就是结婚之时。

周南·

桃夭》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出嫁新娘的美丽、欢欣,以及人们对这场婚姻的祝福与庆贺。

(1)“之子于归”

《诗经》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是贺婚,却是从花儿讲起,然后再说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